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脑多头蚴病
    来源:辈宠网

多头绦虫幼虫寄生于牛、羊等动物的脑或脊髓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体也可感染。世界性分布, 多呈地方性流行并可引起动物死亡,是危害羔羊和犊牛的重要寄生虫病。

病原 属于圆叶目、带科、多头属、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呈乳白色半透明的泡囊,直径约5厘米,囊壁由两层膜组成,外膜为角质层,内膜为生发层,其上有许多原头蚴,直径为2~3毫米,数量约为100~250个。多头蚴的成虫是寄生于犬小肠的多头绦虫〔Taenia multiceps(Leske,1780)〕,虫体长40~100厘米,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排列成两行,孕节子宫内充满虫卵, 卵内含六钩蚴。

发育史 成虫寄生于犬、狼等终末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溢出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被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钻入肠粘膜血管,随血流到达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脑多头蚴。犬、狼等肉食动物吞食了含有脑多头蚴的脑脊髓,原头蚴则附着于肠壁上发育,经1~2个月变为成熟的绦虫。

致病作用和症状 脑多头蚴的初期由于六钩蚴的移行刺激和损伤宿主的脑膜和脑实质组织,引起脑炎和脑膜炎。虫体经2~3个月的发育,其体积明显增大,压迫脊髓,引起脑脊髓局部组织贫血、萎缩、眼底充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脑脊髓液粘度增高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等。脑多头蚴不断发育增大,对脑髓的压迫也随之增强,导致宿主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脑多头蚴还可波及脑的其他部位,并间接地影响全身各系统,最终引起宿主严重贫血,因恶病质死亡。动物感染后1~3周即虫体在脑内移动时,呈现体温升高及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症状。重度感染的动物常常在此时死亡。感染2~7个月开始出现典型症状,呈现异常运动或异常姿势,症状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①寄生于大脑额骨区时,头下垂,向前直线奔跑,或呆立不动,把头抵在物体上。②寄生于大脑颞顶区时,常向患侧作转圈运动,多数病例对侧视力减退或全部消失。③寄生于枕骨区时,头高举,后退或倒地不起,颈部肌肉强直性痉挛或角弓反张,对侧眼失明。④寄生于小脑时,表现知觉过敏,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步样或步样蹒跚,视觉障碍,磨牙,流涎,共济失调,痉挛。⑤寄生于腰部脊髓时,引起渐进性后躯及盆腔脏器麻痹,最后死于高度消瘦或因重要的神经中枢受害而死。寄生多个虫体而又位于不同部位,则出现综合性症状。

诊治 在流行区里,可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头部触诊来综合判定,有些病例须在剖检时才能确诊。在头部前方脑髓表层寄生的虫体可施行外科手术摘除。在脑深部和后部寄生者则难以摘除,可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对牧羊犬进行定期驱虫, 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野犬、狼、狐等终末宿主应予捕杀; 防止犬吃到含脑多头蚴的牛、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