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特线虫病是由圆线科夏伯特属线虫寄生于羊、牛、骆驼、鹿及其他反刍动物的大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为冬、春季节发病率升高,病羊消瘦,贫血,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有时下痢,羔羊生长发育迟缓,下颌水肿。本病遍及我国各地,有些地区羊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冬、春季节发病率升高(虫卵和幼虫在-12~-3 ℃的低温下能长期生存)。1岁以内羔羊最易感,发病较重,成年羊抵抗力强,发病较轻。
2.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可视黏膜苍白,严重腹泻,粪便呈淡绿色至黑褐色,稀软或呈稀糊状,肛门周围和尾根部粘有稀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被毛粗乱,下颌水肿,严重时四肢无力,卧地不起。羔羊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发病和死亡严重。最急性者多为突然发病,无明显症状即死亡。
3.病理变化 尸体贫血,消瘦,在大肠中有大量虫体,距肛门30厘米左右即可发现,甚至成团存在,肠黏膜水肿、溃疡,血管破裂出血。
4.实验室检查 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或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用1%福尔马林液灌肠或剖解病羊,在粪便或肠内容物中查找成虫进行鉴定;采集粪便,收集虫卵,培养后根据其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虫种鉴定。
(二)防治
1.预防
(1)引种混群。对刚引进的羊须隔离饲养观察1~2周,并对羊进行预防性驱虫,确认健康无虫后,方可与原饲养的羊合群。
(2)科学放牧。严禁超载放牧,每隔5天分区轮牧一次。夏、秋季避免吃露水草,避免在低洼、潮湿牧地放牧,同时于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3)加强饲养管理。充分利用秸秆实行圈养,做好栏舍卫生消毒工作,经常清扫羊圈,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将粪便堆积发酵,杀死虫卵,以减少感染传播的机会。
2.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驱虫,抗菌消炎,对症治疗。
【处方1、2】 同捻转血矛线虫病。
【处方3】 丙硫苯咪唑片(即阿苯达唑、抗蠕敏)5~15毫克/千克体重,全群内服,母羊妊娠前期禁用,或丙氧苯咪唑片10毫克/千克体重,芬苯达唑片(苯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全群内服。
1%福尔马林1 000~1 500毫升,深部灌肠。
维生素B12注射液0.3~0.4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磺胺脒0.1~0.2克/千克体重,小苏打片5~10克,安络血片5~10毫克,次硝酸铋片2~4克,丙二醇或甘油20~30毫升,维D2磷酸氢钙片30~60片,加水灌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处方4】 配合处方1、处方2或处方3。
生理盐水500~1 000毫升,氨苄青霉素钠 50~100毫克/千克体重(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0万单位,或氧氟沙星2.5~5毫克/千克体重),10%安钠咖注射液1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5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0.5~1.5克,10%氯化钾注射液1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3天。
甲硝唑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5%碳酸氢钠注射液 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
呋塞米注射液(速尿针)0.5~1毫克/千克体重,水肿时肌内注射,每天1~2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