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髓丝虫病又称为腰瘘病,是由丝状科丝状属的指形丝状线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的晚期幼虫迷路侵入马、羊的脑或脊髓的硬膜下或实质中而引起的疾病。此病以脑脊髓炎和脑脊髓实质破坏为病理特征。羊患病后往往后躯歪斜,行走困难,甚至卧地不起,最后因褥疮、食欲下降、消瘦和贫血死亡。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东北、华北等地区也有发生。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季节,特别是蚊子大量滋生时,容易感染。
2.临床症状
(1)急性。病羊突然卧倒,不能起立。眼球上旋,颈部肌肉强直或痉挛,或歪斜。呈现兴奋、骚乱及鸣叫等神经症状。倒地抽搐,致使眼球受到摩擦而充血,眼眶周围的皮肤被磨破,呈现显著的结膜炎,甚至发生外伤性角膜炎。急性兴奋过后,如果将羊扶起,可见羊四肢僵直,向两侧叉开,步态不稳,如醉酒状。当颈部痉挛严重时,病羊向一侧转圈。
(2)慢性。此型多见,病初羊腰部无力、步态踉跄,多发生于一侧后肢,也有的两后肢同时发生,此时病羊体温、呼吸和脉搏均无变化,但多遗留臀部歪斜及斜尾等症状。容易跌倒,但可自行起立,故病羊仍可随群放牧。母羊产奶量仍不降低。病情严重时两后肢完全麻痹,呈犬坐姿势,或横卧地上不能起立,但食欲及精神正常。时间长久,发生褥疮,食欲下降,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 脑脊髓的硬膜、蛛网膜有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和胶样浸润灶,以及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暗红色出血灶,在其附近可发现虫体。脑脊髓实质病变明显,形成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条纹状的褐色坏死性病灶,以及形成大小不同的空洞和液化灶。
4.实验室诊断 国内用牛腹腔丝虫提纯抗原进行皮内注射,成功用于马脑脊髓丝虫病的早期诊断,可以试用。
(二)防治
1.预防
(1)控制传染源。羊舍要设置在干燥、通风、远离牛舍1~1.5千米处,在蚊虫出现的季节尽量避免与牛接触。普查病羊并治疗,海群生注射液10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每天3次,连用2天。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羊舍及周围环境卫生,铲除蚊虫滋生地,用药物或灭蚊灯驱蚊、灭蚊、杀虫,防止蚊虫叮咬。
(3)药物预防。在本病流行季节对羊群定期驱虫,每月1次,连用4次。
2.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
【处方】 海群生片(乙胺嗪)10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连用2~5天,对轻症病羊有良好效果。必要时配合乙酰水杨酸片和抗过敏药物,以减轻虫体死亡带来的不良反应。
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1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7天。
丙硫苯咪唑片20~3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每天1次,连用3~5天,对轻症病羊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