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甘薯毒素中毒,也称黑斑病甘薯中毒或霉烂甘薯中毒,是由于羊采食了大量患黑斑病的甘薯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羊黑斑病甘薯毒素中毒的临床特征为急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泡气肿和气喘。常见于春末夏初和晚冬时节。
(一)病因
食入大量患黑斑病的甘薯导致中毒。有时则因饲喂甘薯的副产品,如甘薯粉渣、甘薯酒糟时发病。甘薯储藏时由于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某些霉菌(已知的霉菌有三种,即甘薯黑斑病真菌、茄病镰刀菌和爪哇镰刀菌)就会大量增殖,产生甘薯毒素(已知的毒素有四种,即甘薯酮、甘薯醇、甘薯二醇和甘薯宁),这些毒素经煮、蒸、烤等高温处理,毒性不会被破坏。当羊进食了大量的黑斑病甘薯后,其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胃肠道、肝、肺、胰脏等器官会产生刺激和损伤,导致呼吸系统和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本病。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有采食大量黑斑病甘薯的病史。
2.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结膜充血或发绀,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脉搏增数达90~150次/分,心脏功能衰弱,心音增强或减弱,脉率不齐,呼吸困难,发生呼吸性呼吸困难(有时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4~5倍),呼出的气体带有臭味,肺部听诊支气管呼吸音粗厉,有湿性啰音。粪便变软,含有黏液或血丝,最终衰竭、窒息死亡。
3.病理变化 心腔积血,心室出血。肺脏体积增大,高度充血、瘀血及出血,发生肺水肿和间质性肺气肿,切开肺脏和气管有白色泡沫状液体,胸前积有大量黄色液体。肝脏肿大,严重出血,胆囊呈金黄色,充满黄绿色胆汁。脾脏轻度肿大,边缘有出血点。肾脏出血。胃内有黑斑病甘薯残渣,皱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结肠黏膜有条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动物实验 必要时可应用黑斑病甘薯或其乙醇、乙醚的浸出液进行人工复制发病试验。
(三)防治
1.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严禁将霉烂的甘薯喂羊,或彻底切去烂斑以后再喂。在饲喂甘薯粉渣、甘薯酒糟时,应慎重,可先进行小群试验,确认无毒后,再全群饲喂。
(2)防止甘薯发霉。用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种薯和幼苗,储存甘薯前,要将甘薯表皮晒干,并防止薯皮破损,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胶悬剂500~800倍液喷洒消毒薯块和储藏窖,并做好对储藏窖温度(11~15 ℃)和湿度的控制。
2.治疗 治疗原则为排除毒物,解毒和对症治疗。
【处方】 1%~2%双氧水洗胃。
1%高锰酸钾液100~200毫升,内服。
芒硝或硫酸镁50克,氧化镁10~15克,加水1 000毫升,灌服。
吸氧。
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注射用硫代硫酸钠1~3克,维生素C注射液0.5~1.5克,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注射液)5~10毫克,地塞米松注射液4~12毫克,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2~3天。
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