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红细胞减少、Hb减少或二者均减少的状态。为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并非是一种疾病。伴有贫血的临床症状为:粘膜苍白、衰弱、虚脱、呼吸短促、贫脉、收缩期杂音及倦怠。
1.贫血的分类
贫血可分为出血或溶血而致的红细胞大量丧失及红细胞产生不足两种。
①失血性贫血。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丢失25%~40%,则可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多由于伤害、手术后明显的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血管内皮瘤样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破裂而引起。寄生虫所致的慢性失血也引起贫血。急性单纯性失血性贫血时,会出现明显的红细胞再生反应,贫血为特征性的正常色素性——正常红细胞性贫血。寄生虫所致的消化道出血或泌尿生殖器官出血而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则出现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
可以预测犬对于急性外出血的反应。在失血后第3天,末梢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增加。在第5~6天时网织红细胞数最高。当网织红细胞数达到最高时,可以发现正芽红细胞、海蒽茨氏小体及不同形态的红细胞。红细胞压容积从第4天到第21天持续增加,之后达到正常。
向体腔内的出血则可在24小时大部分被吸收,剩余的于48~72小时完全被吸收。
②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特征是血清胆红素,特别是游离胆红素增加,血红蛋白尿症及黄疸指数升高。
溶血性贫血见于焦虫等寄生虫,铜、铅、酚噻嗪等化学物质,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等溶血性病原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新生儿溶血等自身免疫性溶血。
溶血性贫血有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最急性病例完全没有再生症状,出现急剧的黄疸和血红蛋白尿。脾脏瘀血而显著肿大。急性溶血性贫血则在1周以上才出现,再生症状明显,多出现黄疸。出现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等明显的全身性骨髓反应。在自身免疫性贫血时,出现连线状结构及球状红细胞血症。慢性溶血性贫血则多伴有明显的细胞内伤害,被伤害的细胞经脾脏清除。血浆检查时并无明显的贫血表现,但通常出现黄疸。
③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内红细胞产生速度低下或产生不足性贫血。这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产生不足或不完全性抑制及完全无新的红细胞出现的无形成性。骨髓的抑制性贫血的原因如下: 过量的X光照射所致的物理性伤害; 砷、雌激素、甲烷; 氯霉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 慢性感染、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肝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甲状腺或脑下垂体机能低下)所引起的骨髓代谢性抑制; 淋巴肉瘤等肿瘤。
2.贫血的诊断
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真的贫血吗?这要结合临床症状及红细胞压容积来进行评价。
贫血是溶血性的还是非溶血性的?可以通过检查尿中过剩的胆红素或血红蛋白尿、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黄疸、尿及粪中的胆原增加、骨髓活性增加等症状的检查来得以解答。
贫血是反应性 (骨髓和其他造血中心应激反应) 的还是非反应性的?对于贫血的反应有白细胞增加、核左移、网织红细胞增加、末梢血液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海蒽茨氏小体及血小板增加。
非反应性贫血的症状有血浆淡或无色、白细胞减少、无网织红细胞、无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指数正常。在评价非反应性贫血时,最重要的是进行骨髓检查。可根据骨髓球、赤芽球之比及有无红细胞前驱细胞便可知晓。当出现异常形状的红细胞前驱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和肿瘤细胞时,是抗疗性贫血的重要诊断依据。
与造血有关的检查值,除铁及维生素B6缺乏 (小红细胞性低色素性)或叶酸及维生素B12(大红细胞性低色素性) 缺乏性外,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