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诊 问诊就是通过询问,了解患犬的发病经过、饲养管理情况和既往病史。内容如下。
(1) 了解犬的年龄、品种、性别和产地,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2) 发病经过: 了解发病时间、地点和最初症状,目前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与发病时相比是加重,还是无变化或是有所减轻。
(3) 治疗用药经过: 有些犬主人怕引起诊治兽医的反感,而隐瞒以前的治疗用药情况,因此,一定要做好工作,让犬主人说出实情,在哪个单位治疗过,用了什么药,多大剂量,用过后效果如何。另外,犬主人家周围是否有类似的病发生,有无死亡等。
(4) 了解病史: 过去该犬和犬群是否患过类似的疾病或其他的疾病,发展过程及结局如何。疫苗接种的种类、时间和效果等。
(5) 犬的饲养管理情况: 询问近期和以前的饲料组成、质量和加工方法,是否有腐败变质和存放不当的情况,以及犬的活动场所是否有发霉的、被人遗弃的食物,及腐烂的猫、老鼠、犬和其他物品等; 其次,对犬的散放运动量大小也要一一了解。
2. 视诊 视诊是用视觉来观察患犬全身或局部情况的检查方法。视诊观察的一般状况包括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体位姿势与步态等。局部视诊应观察犬的皮肤、黏膜、舌苔、头颈、胸及腹部外形,四肢、肌肉、脊柱及关节的生长发育状况,视诊方法简单,但有时可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双眼外突出,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视诊时,被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并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以免漏诊。
例如: 口腔的观察首先要看口腔黏膜的颜色 (口色)。口色的变化可提示很多病症及其轻重的程度。健康犬的口色是粉红色,有的局部有其他色素。口色潮红表明口腔有炎症或体温升高; 口色苍白表明贫血,有肝、胆疾病时口色可能出现黄红或黄白色; 当病情严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休克时,则口色呈青紫色 (发绀)。在观察口色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舌苔及颜色、舌的活动能力、有无溃疡及破损等。健康犬的口腔较湿润,不会自然流出口水,如果流口涎,自口角处流出一条条黏稠的唾液,表明口水增多,这时应检查舌面、齿龈、颊黏膜和咽喉部有无水疱、溃烂和肿胀。也应注意有无异物或被尖硬物 (如骨碎片) 刺伤。
3. 触诊 触诊是用手指、手掌或手背触摸犬体的相应部位以判定有无病变,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湿度、温度及敏感性等。此外,也可借助诊疗器械 (如各种探针) 进行触诊。应用器材触诊,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医疗知识、技术,一般家庭难以办到,因此,这里着重介绍用手触摸犬体以检查、发现异常现象的方法。
触诊通常是在视诊的基础上,重点触摸可疑部位的器官。触诊可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两种。
(1) 浅部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体表的温度、湿度和敏感性等。浅部触诊时,手指伸直,平贴于体表,不加按压而轻轻滑动,依次进行触感。检查体表温度时,最好用手背,因手背对温度比较敏感,并与邻近部位相比较,这样感觉更准确。浅部触诊也用于检查心搏动,肌肉的紧张性,骨骼和关节的肿胀、变形等。当肌肉痉挛而变紧张(如破伤风)时,触诊感觉硬度增加;当肌肉因瘫痪而弛缓时,感觉松弛无力。
(2) 深部触诊法: 是用不同的力量按压患部,即用指端缓缓加压,以触感深部器官的部位、大小、有无疼痛及异常肿块等。如犬因粪结导致的肠梗阻,一般深部触诊可检查到硬块。
触诊的原则应先周围后中心,先浅后深,先轻后重。具体来说,触诊时,应从健康区或健康的一侧开始,然后移向患病区或患病侧,并进行对比。用力的大小,应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的深浅而定,病变浅在或疼痛重剧的,用力要小; 反之,用力可大些。为了判断准确,触诊时应注意犬的动作,如犬回视、躲闪或反抗,常是敏感、疼痛的表现。
4. 听诊 听诊是借助听诊器或直接用耳朵来听犬的内脏器官发出的声音来检查异常现象的一种方法。听诊不但可辨别出生理性或病理性声音的性质,还能确定声音发生的部位,甚至估计病变范围的大小,故临床上常用于心、肺、胃肠等脏器功能的检查,如听心跳、呼吸音和胃肠蠕动等。
5. 叩诊 叩诊是用手指或槌板叩打体表,根据音响的性质,以推断被叩打的组织和深部器官有无病理改变的一种检查方法。叩诊常用于胸腔内腔器官的检查。对犬的叩诊常用指叩法。由于叩诊时需要熟练的叩诊技术和听觉的配合,难度较大,初学者难以掌握,这里不作过多介绍。
6. 嗅诊 嗅诊是借助检查者的嗅觉,闻患犬口腔、呼出的气体、皮肤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根据气味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如口臭可提示口腔炎症或胃肠炎症;呼出的气体有恶臭味可提示呼吸道及肺部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