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和器官被细菌感染后坏死分解,形成脓汁,在局部蓄积而形成的肿块,称为脓肿。多发于头部、颈部、胸部和股内侧的皮下组织。
1. 病因
(1) 多因各种损伤,如咬伤、刺伤等引起局部感染化脓,或继发于邻近组织蜂窝织炎、脓毒血症或淋巴结炎。
(2) 腹腔内脓肿多继发于腹膜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3) 静脉注射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钙、硫喷妥钠等漏出血管外,也会引起皮下脓肿。
2. 诊断要点 根据脓肿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在性脓肿和深在性脓肿。
(1) 浅在性脓肿: 常发生于皮下结缔组织、筋膜下。幼犬常发生颌下脓肿。初期局部肿胀,界限不明显,稍高于皮肤表面。触诊局部增温、坚实、疼痛明显,以后肿胀局限化,界线清楚,组织开始液化成脓汁,肿胀,中间有波动。因脓汁溶解脓肿膜和皮肤,皮肤变薄,脓肿自溃,排出脓汁。
(2) 深在性脓肿: 发生于深层肌肉、肌间、骨膜下、腹膜下及内脏器官。由于脓肿部位深在,局部增温及波动不明显,但脓肿表层组织常有水肿、压痛。脓肿常破溃,流入邻近组织,全身症状明显,也影响器官功能。
3.急救处理与护理 脓肿初期以消炎、止痛及促进炎症消散为主,全身进行抗生素疗法。
(1) 局部可用0.5%普鲁卡因和青霉素40万IU做病灶周围封闭,外敷樟脑软膏或复方醋酸铅散。
(2) 炎症渗出停止后,可用温热疗法,局部涂搽强刺激剂,如鱼石脂软膏或5%碘酊,以促进炎症消散。
(3) 如脓肿中间有波动,穿刺有脓液流出,应尽快切开排脓,以防毒素吸收扩散。切开后,用0.1%新洁而灭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或0.1%洗必泰溶液、双氧水冲洗脓腔,然后安置胶皮管进行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