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人、犬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本病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人被带狂犬病病毒的犬咬伤后如果不及时处理,一般会在50~60 d内发病,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由于此病极为凶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常规疾病监测的重点传染病之一。
1. 病原 狂犬病病毒(RV),为弹状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RV是嗜神经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体的神经组织,如脑中枢、脊髓和唾液腺等处,并在脑神经的细胞内形成本病所特有的包涵体,亦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很有价值。
RV对各种抗生素有抵抗力,但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对双氧水、高锰酸钾、新洁而灭、来苏儿等消毒药均敏感。1%~2%的肥皂水、43% ~70%的乙醇、1%的福尔马林和3%的甲酚、0.01%的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50℃加热15 min、60℃下12 min、100℃下2 min以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病毒可长期存活。
2. 诊断要点
(1) 主要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与中枢的距离、侵入机体的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2~8周,最短的只有8 d,也有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各种动物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即狂暴型。通常根据其症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驱期 (或沉郁期)、兴奋期 (或狂暴期) 和麻痹期。一般在出现症状后3~7 d内死亡。
①前驱期 (或沉郁期):患犬精神沉郁,有时躲在暗处或躲于某一角落,唤之不出,行为反常,扑咬,强迫牵引则可能咬伤主人。患犬食欲反常,喜食异物,吞咽时颈部伸展。反射功能和性欲亢进,舔食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增加,后躯软弱。一般持续1~2 d转入下一期。
②兴奋期 (或狂暴期): 患犬支配肢体的中枢神经首先受到侵害,引起行为异常,如高度兴奋,表现狂躁,攻击人、畜。常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反射紊乱,受到光线、声音、抚摸等的刺激,会惊恐跳起或狂乱反击自咬四肢、尾、阴部,四处游荡,多半不归。显著消瘦,吠声嘶哑,见水后更加紧张,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涎、夹尾。狂暴的发作常与沉郁交替出现,一般持续2~3 d转入下一期。
③麻痹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肢体麻痹、喉头麻痹 (吠叫声改变、呼吸困难)、咽麻痹 (流口水、吞咽困难)、咀嚼器官麻痹(颌下垂)。之后出现卧地不起,精神沉郁、昏迷,最终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亡。
上述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患犬则无上述的典型症状,发病后直接进入麻痹状态,不易被人察觉,这类病例称为麻痹型。麻痹症状先从头部肌群开始,咽和咬肌麻痹后,表现出流涎、吞咽和饮水困难,再由四肢麻痹并扩展至全身而死。麻痹型的病例少见,患犬在病情发展过程中通过唾液向外排毒,可感染人或其他动物。
(2) 实验室检查:
①电镜观察: 采患犬脑组织,常用海马回部分做直接的RV电镜检查,或者做压片检查包涵体,如发现RV或包涵体即可确诊。但是,这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不高,如为阴性,也不能作出否定的诊断。用电镜检验被接种病料的小鼠和幼兔的组织样品也可确诊。
②抗体染色法: 用海马回等脑组织制成压片,用荧光抗体或酶标抗体染色,此类方法检出率较高。
③病毒核酸检查法: 用RV制备核酸引物或探针检测被检物的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④血清学诊断: 一般是预先制备好RV抗原,检测被检动物血清中有无抗体存在。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血清中和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
3. 急救处理与护理
(1) 犬被可疑患犬咬伤后,应挤出伤口污血,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 先用20%的肥皂水和清水充分洗涤后,再用75%乙醇消毒,继之用浓碘酊涂擦伤口。
(2) 如被患犬或怀疑患本病的犬咬伤的动物,有价值、扑杀可惜的,应立即注射RV血清和RV疫苗,并注意伤口感染。
(3) 因狂犬病属于烈性传染病,如发病就没有抢救治疗的价值,发现患犬或其他患本病的动物,应立即捕杀。
(4) 患犬隔离观察,由专人饲养,保持环境安静,增加营养,以隔离舍内自由活动为主。
4. 预防 主要是防止发生外伤,一旦受伤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对较大和较深的创伤,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以增加机体的被动和主动免疫力。犬去势时,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每年要定期注射RV疫苗,严防与城乡的无主犬和野犬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