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卡因封闭术是将普鲁卡因注射入一定部位的组织或血管中,改变神经功能,减少疼痛,促进炎性产物吸收,增减机体修复功能等的一种辅助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 适应证
(1) 外科方面: 冻伤,烫伤,休克,破伤风,毒蛇咬伤,急性炎症如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
(2) 内科方面: 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 耳鼻喉疾病: 扁桃体炎、急性外耳炎和中耳炎等。
(4) 眼部疾病: 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5) 产科方面: 如母犬生殖器官的急性炎症等。
2. 禁忌证
(1) 对普鲁卡因过敏者。
(2) 晚期化脓性炎症,如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3) 急性腹痛尚未确定诊断者。
3. 操作方法
(1) 病灶周围封闭法: 将0.5%普鲁卡因在病灶周围约2 cm处,分点注入皮下或肌间,以起到浸润麻醉的作用,用量为5~30 mL。对化脓创,注射点要距病灶稍远,以免造成病灶扩散。
(2) 静脉封闭法: 将普鲁卡因注入静脉内,使药物作用于血管内壁感受器,以达到封闭的目的。注射方法同一般静脉注射,但注射速度要慢,并常配成0.1%普鲁卡因生理盐水。为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可于每100 mL普鲁卡因生理盐水中加入0. 1 g维生素C。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呼吸抑制、呕吐、出汗、发绀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静脉注射,并采取相应措施,如皮下注射盐酸麻黄素或静脉注射硫喷妥钠溶液。
静脉封闭法对风湿病、创伤、烧伤、化脓性炎症、过敏性疾病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3) 四肢环状封闭法: 将0.25%~0.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四肢病灶上方3~5 cm处的健康组织内,分别在前、后、内、外从皮下到骨膜进行环状分层注射药液。剪毛消毒后,将注射器与皮肤呈45°或垂直刺入皮下,先注射适量药液,再横向推进针头,一边推一边注射药液,直达骨膜为止,拔出针头; 再以同样方法绕患肢注射数点,注入所需量的药液。用量应根据部位的粗细而定,每日或隔日1次。注射时应注意勿损伤较大的神经和血管。四肢环状封闭法对四肢的炎症疾病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