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的幼龄猫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猫瘟热或猫传染性肠炎。以患猫突发双相热、呕吐、腹泻、脱水、白细胞明显减少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直径约20~40 nm,无囊膜,为单股DNA病毒。FPV仅有1个血清型。血凝性较弱,仅能在4 ℃和37 ℃条件下凝集猴和猪的红细胞。该病毒75 ℃ 30 min被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如2%烧碱、10%生石灰等消毒剂均可在5~10 min使病毒失活。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感染猫。所有猫科、浣熊科和貂科动物都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发生于1岁以内的小猫,尤其是2~5月龄的幼猫最为易感。
(二)传染源
病猫和康复带毒猫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康复猫和水貂可在几周内甚至1年以上在粪尿中还带有病毒。
(三)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妊娠母猫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蚤、虱、螨等吸血昆虫也可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可发,但以冬末至春季多发,尤其以3月份发病率最高。在多数情况下,1岁以下的幼猫感染率可达80%,死亡率为50%~60%,最高达90%。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9 d。根据临床发病特点可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一)最急性型
本型几个月的幼猫多见,往往误认为中毒,不显临床症状,在24 h内死亡。
(二)急性型
本型6个月以上的猫多呈急性型,病程7 d左右。病初体温升高至40 ℃以上,24 h后降至常温,但经2~3 d后体温再次升至40 ℃以上,呈典型的双相热型。病猫顽固性呕吐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每天呕吐数十次,呕吐物黄绿色。多数猫在24~48 h内发生腹泻,后期粪便恶臭带血,呈咖啡色,严重脱水,精神高度沉郁,态度冷漠,食欲减退以至废绝,通常在体温第2次升高达高峰后不久就死亡。年龄较大的猫感染后,症状轻微,体温轻度上升,食欲不振,病猫眼球震颤,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当体温升到高峰时,白细胞可降至(8×106)/L以下(正常时血液白细胞(15×106~20×106)/L),且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严重者血液涂片中很难找到白细胞,故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一般认为,血液白细胞减少程度标志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血液白细胞数目降至(5×106)/L以下时表示重症,(2×106)/L以下时往往预后不良。
妊娠母猫可发生流产和产死胎。所生胎儿呈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旋转等症状。
四、病理变化
口和肛门周围有呕吐物或排泄物,眼球下陷,皮下组织干燥,严重脱水。剖检可见胃肠道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出血、水肿及被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最严重。肠腔内有灰红或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或纤维素条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肝肿大。胆囊内充满黏稠胆汁,脾脏出血。
五、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血液学检查发现白细胞大量减少,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作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及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是常用的方法。此外也可用中和试验、免疫荧光和对流免疫电泳进行诊断。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增强猫的体质和抵抗能力。预防接种可用灭活的细胞苗或弱毒苗。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是对出生40~60日龄的幼猫进行首次免疫接种,4~5月龄时进行第2次免疫;灭活疫苗参考免疫程序是6~8周龄断奶幼猫进行第1次免疫,9~12周龄第2次免疫,以后每年进行2次免疫。妊娠猫和小于4周龄的幼猫不宜进行免疫,以免引起胎儿发育不良、畸形和幼猫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扑灭措施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猫。早期病猫要加强护理,进行抢救。在中后期病猫要扑杀,并对病死猫深埋。污染的料、水、用具和环境用1%福尔马林彻底消毒。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抗血清以及对症、支持疗法和使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继发病等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疗,降低死亡率。近些年,应用高效价的猫瘟热高免血清(4 mL/kg体重)进行特异性治疗,同时配合对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自测训练
猫瘟热的诊断与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