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病毒性鼻气管炎又称猫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猫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猫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疾病。以发热,打喷嚏,精神沉郁和由鼻、眼流出分泌物为特征。该病主要侵害仔猫,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约50%。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报道,我国也有本病存在和发生。
一、病 原
猫疱疹病毒Ⅰ型(FHV-Ⅰ)在分类上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特征。病毒外有囊膜,核酸类型为双链DNA。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感染细胞经包涵体染色后,可见到大量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FHV-Ⅰ可吸附和凝集猫红细胞,用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可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FHV-Ⅰ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酸(pH<3.0)、热、乙醚和氯仿较敏感,一般常用消毒剂都有效。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感染猫,尤其是侵害幼龄猫。
(二)传染源
病猫和带毒的猫是主要的传染来源。自然康复或人工接种的耐过猫,能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危险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一般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感染并致死胎儿。
(四)流行特点
该病多呈散发,成年猫感染后很少死亡。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6 d。病初患猫体温升高40 ℃左右,发生严重的鼻炎、支气管炎、结膜炎、溃疡性口炎。病猫阵发性喷嚏和咳嗽,畏光流泪,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液和泪液初期透明,后变为黏脓性。病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急性病例症状通常持续10~15 d,仔猫患病后可发生死亡,死亡率20%~30%。成年猫感染后一般舌、硬腭、软腭发生溃疡,眼、鼻有典型的炎性反应,个别表现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严重的造成失明,成年猫死亡率较低,一般预后良好。孕猫可发生流产,部分病猫则转为慢性。
四、病理变化
轻型病例,鼻腔、鼻甲骨、喉和气管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严重病例出现鼻腔、鼻甲骨黏膜坏死,扁桃体、眼结膜、喉、气管、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的部分黏膜上皮也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上皮细胞中可见大量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表现下呼吸道症状的病猫,可见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及周围组织出血、坏死。慢性病例可见鼻窦炎病变。
五、诊 断
(一)包涵体检查
取病猫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包涵体染色,可见典型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二)血清学试验
取病猫结膜和上呼吸道黏膜做成涂片或切片标本,特异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抗体检查可用中和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
(三)鉴别诊断
与猫流感、猫杯状病毒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和猫衣原体等相鉴别。
六、防 治
国内目前尚无疫苗,平时应加强一般性防疫措施。国外已有单价弱毒苗或多价联苗可供应用,疫苗既可肌肉注射,也可滴鼻。3~6周龄首免,3周后再接种1次,以后每隔180 d加强免疫1次。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尸体深埋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患猫要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隔离舍保持恒温,最好在21 ℃左右。本病虽无特效药物,但对症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并注射猫用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疗效。
自测训练
简述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