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是由肉毒梭菌分泌的肉毒毒素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临床上以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其死亡率很高。犬、猫时有发生,其他动物亦可发生,该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
一、病 原
肉毒梭菌是两端钝圆、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为0.5~1.2 μm×4.0~6.0 μm,周身有鞭毛,在不利条件下可很快形成芽孢,无荚膜。该菌在繁殖过程中可以产生毒力极强的外毒素,在动物尸体、肉类、饲料中繁殖时也可产生大量的外毒素。不同菌株产生的毒素在血清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主要毒素的抗原结构可将肉毒梭菌分为A、B、C(Cα、Cβ)、D、E、F、G等7型。现在又发现有AF、AB的混合型。在我国发现有A、B、C、E型。A型见于肉、鱼、果蔬制品和各种罐头食品;B型见于各种肉类及其制品。A、B、E、F型可引起人类的中毒;C型和D型多存在于腐肉及以死尸、腐肉为主要食物的非脊椎动物体内,可引起多种动物,包括犬、猫、禽类、牛、羊、马、骆驼、水貂等发病。
本菌抵抗力不强,加热80 ℃ 30 min或100 ℃ 10 min即可将其杀死。但芽孢耐热性极强,沸水中6 h、120 ℃高压需10~20 min。肉毒毒素不能被胃液破坏,对酸及消化酶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动物尸体、青贮饲料及发霉饲料中的毒素可保存数月。1%氢氧化钠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均能破坏肉毒毒素。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各种动物对肉毒梭菌毒素都敏感,犬、猫也易感,猫的发病率比犬高,在家畜中以家禽最敏感。
(二)传播途径
自然发病主要因摄食腐肉、腐败饲料(鱼粉、蚕蛹、血粉)和被毒素污染的饲料、饮水而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植物性原料带毒量致急性死亡的可能性较小。
(三)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和季节无大关系,但与饲料中毒量、摄入量多少以及污染饲料的温度(温度在22~37 ℃的范围内,肉毒梭菌可产生大量的毒素)有关,毒素污染严重的可引起群发,摄入多的病情严重,死亡率也高。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几小时或数天。患病动物体温一般不高,神志清醒。病初可见有呕吐、吐沫,发展为肢体对称性麻痹,一般从后肢向前肢延伸,进而引起四肢瘫痪,出现明显运动神经机能障碍,但尾巴仍能摆动。患犬下颌下垂,吞咽困难,流涎。严重者则两耳下垂,眼睑反射较差,瞳孔散大,视觉障碍。有时可见结膜炎和溃疡性角膜炎。严重中毒者,呼吸困难,心率快而紊乱,并有便秘及尿潴留。死亡率较高,若能恢复,一般也需较长时间。
四、病理变化
一般无特征性病理变化,有时可见胃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和小点出血,咽喉、会厌部黏膜有出血点,心内外膜可能有小出血点,肺可能有充血、水肿变化。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该病临床特征,如典型的麻痹,体温、意识正常,死后剖检无明显变化等,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怀疑为本病。
(二)实验室诊断
采取可疑饲料或胃肠内容物,加2倍无菌生理盐水,充分研磨制成混悬液,置室温1~2 h,离心沉淀或过滤,取上清或滤过液加抗生素处理后分为两份。一份不加热灭活,供毒素试验用;另一份100 ℃加热30 min作对照用。第1组小鼠皮下或腹腔注射0.2~0.5 mL上清液,第2组注射加热过的上清液;第3组先注射多价肉毒抗毒素,然后注射不加热的上清液。如果第1组试验鼠1~2 d发病,有流涎、眼睑下垂、四肢麻痹、呼吸困难,最后死亡,而第2、3组正常,则证明被检材料中有毒素存在,即可确诊。另外,对毒型的鉴别,可选择豚鼠作中和试验。
(三)鉴别诊断
应与霉玉米中毒、有毒植物中毒以及乙型脑炎、狂犬病等疾病相区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搞好环境卫生,在牧场和畜舍中发现动物尸体、残骸时应及时清除;调制和保存饲料时应防止腐败。防止食入腐败变质的肉类及食物,饲喂前食物应加热100 ℃ 10 min以上后喂给。在常发地区可用同型类毒素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最常用的是C型肉毒梭菌疫苗,每次每只注射1 mL,一次接种的免疫期可达3年之久。
(二)治疗措施
发生本病时,应立即查明毒素来源,及时更换饲料。对确诊或可疑动物,应立即用催吐、洗胃、灌肠和服用泻剂等方法,以清除摄入的毒素。发病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治疗,如毒型确定则可选用同型抗毒素治疗。盐酸胍和维生素E单醋酸脂能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和加强肌肉的紧张性,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补液可用5%糖盐水100~1 000 mL、5%碳酸氢钠10~50 mL,混合静脉滴注。心脏衰弱的动物应用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