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后所致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人和所有温血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易感。人主要是通过被病兽咬伤而感染狂犬病毒。由于人与狗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关系,所以狗是人类感染狂犬病病毒最常见的传染源。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一旦发病出现典型症状,则无法救治,百分之百死亡。狂犬病的临床特征为脑脊髓炎,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兴奋、恐水、畏光、畏风、怕声响、咽喉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知道人的狂犬病是由疯狗咬伤后传染的,所以狂犬病被称疯狗病。西方在古罗马、埃及和希腊时代的古籍中均有狂犬病的记载。但对狂犬病的研究和认识是在18世纪才开始逐渐取得重要进展。1804年病毒学家Zunke将狂犬的唾液接种在健康犬的伤口处,导致犬发病,还可以传染给家兔等,证实了狂犬病毒可以通过唾液传播。1879年法国病毒学家Victor Galtier又成功地把病毒传给家兔并能连续传代下去。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法国的巴斯德在狂犬病毒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就,他通过将狂犬病病毒野毒株(街毒)在实验室动物体内传代适应,降低了病毒毒力(固定毒),然后在1885年用感染病毒家兔脊髓经干燥后,首次研制成具有保护性的抗狂犬病疫苗,由此人类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产生了历史性转折。近十多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狂犬病疫苗研究领域取得的三项重要进展是细胞培养技术制备的纯化狂犬病疫苗、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野生动物狂犬病口服疫苗(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痘病毒或腺病毒)以及兽用狂犬病毒减毒活疫苗。尤其各种狂犬病病毒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的研究比较活跃。由于牛痘病毒成功用于消灭人类天花疾病, Pasttoret(2002)报道将牛痘病毒用于基因工程疫苗载体制备的口服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多年来已经成功用于野生动物的狂犬病防治,而且口服途径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少数亚洲国家通过数年的对犬的严格管理、严格的进口动物检疫和免疫措施的采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和犬的狂犬病得到控制或消灭。目前欧美国家主要致力于野生动物狂犬病的控制。WHO(2001)报道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人间狂犬病占全世界病例数中的99.9%。根据Haupt(1999)的报道,发展中国家年狂犬病例数高居前三位的有印度、埃塞俄比亚和斯里兰卡,分别为每100万人中发生狂犬病例数为28.8、12.6和10.3,中国未被统计在内。美国、南非和阿根廷以及叙利亚每年狂犬病例数最低,分别为每100万人中发生病例数为0.023、0.1和0.2以及0.2。WHO (1998)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监测,列出无和有狂犬病的地区。无狂犬病的地区如非洲的利比亚、毛里求斯和好望角等;亚洲的日本、科威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美洲包括哥斯达黎加、乌拉圭和巴哈马等;整个西欧和大洋洲。有狂犬病的地区有亚洲、非洲、美洲和东欧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欧洲的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等。
一、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成员。根据用抗体对世界各地狂犬病病毒株的鉴定结果和对基因组中N基因的分析,将其分为4个血清型和7个基因型。但只有血清1型病毒称为狂犬病病毒,而其他所有的则称为狂犬相关病毒。两种分类及生物学关联性见表2-9-1。孟胜利等(2010)报道,中国狂犬病病毒的流行情况非常复杂,有待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流行株与疫苗用毒株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价二者间的抗原性差异,为狂犬病的有效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Noel Tordo(2003)也根据对分子生物学基因树的研究将狂犬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这与第7次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的7种狂犬病病毒是一致的。
表2-9-1 狂犬病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及二者的生物学关联性
血清型 / 基因型 | 来源及生物学特点 |
1/Ⅰ | 为攻击标准株(CVS)原株,来自1882年巴斯德株,包括来自哺乳动物、北美食虫蝙蝠、拉美吸血蝙蝠和实验室固定毒部分。人对之易感 |
2/Ⅱ | Lagos蝙蝠株,先后分离于尼日利亚(bat-1)、中非共和国(bat-2) 和几内亚(bat-3)等。主要宿主为果食蝙蝠和猫 |
3/Ⅲ | Mokola原株,先后从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田鼠、人和犬中分离到(Mokola-1, 2, 3 和5)。主要宿主为人、田鼠、狗和猫 |
4/Ⅳ | Duvenhage原株,先后从南非和津巴布韦的病人与蝙蝠中分离到。主要宿主为人和食虫蝙蝠 |
-/Ⅴ | EBLV1属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属,分离于Eptesicus serotinus蝙蝠 |
-/Ⅵ | EBLV2同上,分离于Myotis蝙蝠 |
-/Ⅶ |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分离于澳大利亚蝙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