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宠物犬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 犬咬伤 犬咬伤多发生在夏季和平时的周末。人们往往是被自家的犬或是平时熟悉的犬所咬伤,例如在阻止自家的犬与邻家的犬打斗时被咬伤。从咬伤部位看,手部咬伤约占犬咬伤的50%,很容易累及骨和关节,也易伤及血管和神经。咬伤头颈部占15%,下肢及脚咬伤占20%,上肢咬伤占15%。从咬伤的程度看,60%为单纯的局部犬牙咬伤,10%为撕裂伤,另30%为前两种并存的复合伤。
犬咬伤后,大多数伤者常先自行处理,如用肥皂和水冲洗,局部涂用含碘或酒精的药液。在美国,犬咬伤者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一般是在被咬伤后35小时,此时,已有临床感染征象。从每位伤者感染伤口分离出的病原菌平均有五种,其中三种为需氧菌,两种为厌氧菌。常见的需氧菌有巴斯德菌属(50%)、链球菌属(46%)、葡萄球菌属(46%,半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奈瑟菌属(16%)。常见的厌氧菌有梭菌属(32%)、类杆菌属(30%)、卟啉单胞菌属(28%)、普氏菌属(28%)和胨链球菌(16%)。
2. 狂犬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世界上每年报道死于狂犬病者约55 000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对流浪犬实行严格管理,宠物犬也普遍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因此与犬相关的狂犬病病例罕见,报道的狂犬病主要是经浣熊、狐狸及蝙蝠等野生动物传播。但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占80%~90%。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狂犬病发病率曾明显下降。但近年来因养宠物犬的家庭逐渐增多,而各种预防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因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每年死于狂犬病约2000人,死亡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居第二位。家犬密度大的地方狂犬病多发,如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区。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略少。病人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3. 经犬感染的肠道感染病
(1)贾第鞭毛虫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鞭毛状的寄生性原虫,是世界范围内腹泻的重要病因,能引起犬和人类等哺乳动物腹泻。此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为乏力、腹胀,腹泻腐败气味的大便。粪便检查可以确诊,甲硝唑治疗有效,但仍可复发。
(2)棘球蚴病(包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可寄生于犬的小肠,其虫卵通过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虫卵可存活1年。人类经食入虫卵而感染,成为其中间宿主,主要累及肝(60%)和肺(25%)。一旦棘球囊破裂,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重者可致死。治疗以手术切除棘球囊为主,辅以阿苯达唑等药物。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主要累及肝,因其可向肝周边部位浸润,甚至转移至肺和脑部,又称为“恶性包虫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
4. 经犬感染的其他感染病 犬弓蛔虫是犬的常见寄生虫,可引起人类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以6岁以下尤其是有“异食癖”的儿童易感。人感染后大多数无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达30%)常为唯一发现。蠕虫蚴在人体内移行的终点决定其临床症状。有的表现为哮喘样病症,有的仅有面色苍白、体重下降、肝大或皮肤瘙痒等。
5. 经犬尿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1)钩端螺旋体病 犬能够较长时间无症状携带钩端螺旋体,也可发病,表现为发热、黄疸、结合膜炎及血尿。犬可以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但有接种失败的报道。人经犬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接触已感染犬的尿液,或被其尿液污染的土壤和水。人感染后可以表现为亚临床型过程,也可发展为典型病变,出现发热、关节痛、肝炎、皮疹和结膜充血。早期应用青霉素和多西环素可以缩短病程。
(2)布鲁菌病 犬能够感染犬布鲁菌,但很少成为人布鲁菌病的传染源。犬可以长期携带该菌,并随尿液排出体外。人可在暴露后2~4周时发病,临床表现不一,可为急性,也可为慢性。
6. 经犬传播的蜱、虱媒介感染病 犬埃立克体病是由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埃立克体经蜱为媒介所致的疾病。犬可以成为多种埃立克体的宿主,包括犬埃立克体及一组埃利希体(分别与人单核细胞性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及狗全血细胞减少症有关)。我国已经发现的犬埃立克体有犬埃立克体和扁平埃立克体两种。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重严重减轻、流鼻血和腹泻带血等。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同时下降是中国犬埃立克体病的特点,严重的病犬常因广泛性出血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犬与人之间埃立克体病的传播具有潜在可能。人的感染主要经蜱的叮咬,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寒战及乏力,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肝脏酶学异常。四环素和多西环素治疗有效。
7. 与犬直接接触获得的感染 由犬疥螨引起的犬疥螨病又称作犬疥癣。螨寄生在皮肤颗粒层,其卵沉积于皮下隧道内。孵出的幼螨到达皮肤表面。犬疥癣可以传播给人,部分人出现过敏表现为红斑性皮炎。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对杀螨剂的治疗反应。犬患疥癣也应使用杀螨剂。还有一种类似的被称为“走头皮屑”的病症是由兔皮姬螯螨引起的。这类螨通常在人体不形成皮下隧道,临床表现为红斑,随后可形成脓疱或水疱,也可表现为超敏反应性的荨麻疹和多形红斑。
(二)宠物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 猫咬伤 猫咬伤能将一系列疾病传播给人。被猫咬伤的通常是猫的主人,妇女占72%,往往在其抚弄猫时被咬伤。猫咬伤大多较轻,就诊时非化脓性蜂窝织炎最为常见,但伤口也可能发展为化脓性蜂窝织炎,甚至形成脓肿。猫的牙齿小而尖,伤口容易累及手部的骨、肌腱和关节,导致骨髓炎、肌腱炎和化脓性关节炎。
猫咬伤创口分离出的细菌主要是猫口腔正常菌群。巴斯德菌属(Pasteurella)见于75%的病例,其中巴斯德菌和败血巴斯德菌分别占54%和28%。这两种细菌易引起较严重感染,有可能发展至菌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常见的需氧菌有链球菌(46%)、葡萄球菌(3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占4%)、奈瑟菌、摩拉克(35%)及棒状杆菌属(28%)。棒状杆菌属是一种较罕见的非发酵性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在无脾畸形或肝病等免疫虚损病人尤易导致菌血症,且病死率较高。厌氧菌感染占病例数的63%,一旦发生往往形成严重的感染或脓肿。常见分离到的厌氧菌包括顶盖拟杆菌(28%)、梭菌属(33%),尤其是具核梭杆菌和变形梭杆菌、卟啉单胞菌属(30%)以及普雷沃菌属(19%)。从猫咬伤处分离的厌氧菌大多数不产生β-内酰胺酶,但和人口腔菌群不同的是,与猫相关的具核梭杆菌常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另外,从猫咬伤处也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其感染一般为局灶性痛性溃疡和皮肤丘疹,但也可发生播散性病变。
2. 狂犬病 狂犬病家猫约占患狂犬病动物的5%,通常是其与野生动物接触时感染。因此,家猫也能成为人狂犬病的传染源。
3. 猫抓病 巴尔通体是一般人群猫抓病的病原体,在HIV感染人群表现为杆菌性血管瘤病。猫抓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温带地区秋冬季多发,经猫抓咬或经猫蚤传播。发病者80%年龄在21岁以下,14岁以下儿童接触新获得的宠物猫崽后发病更为多见。流浪猫和从待领所跑出的猫与家养猫相比,前者巴尔通体的感染率高(>40% vs 6%)。但猫的感染大多为无症状的,而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一般在暴露后1周(范围3~10日),25%~60%的病人出现原发损伤处的丘疹,有的形成小疱并结痂。约2周(范围5~120日)时出现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半数病例局部淋巴结病变为唯一临床表现,常持续3周左右(范围6~12周),而后自行缓解。也有约15%的病例出现局部化脓,伴随症状有疲乏无力、发热(38~41℃)、皮疹、腮腺肿胀以及癫痫发作(<1%)。其他表现有眼肉芽肿、结节性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骨髓炎。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猫相关的暴露史和临床表现。病原体分离极为困难(需巧克力色培养基或CDC琼脂,耗时2~3周)。为排除霍奇金病有时要做活检。
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阿奇霉素据报道可以使淋巴结病变缩小,病程缩短。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可用于猫抓病相关的视网膜炎。巴尔通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可能已有耐药,控制猫体蚤的携带和给猫予适当治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免疫虚损病人特别是HIV感染者的杆菌性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紫色皮损酷似卡波济肉瘤或为无色的皮下结节。患处活检呈血管增生性的特征性病理改变,DNA探针杂交已被用于该病的诊断。病人也可以有发热甚至肝性紫癜。抗感染治疗一般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多西环素等,疗效尚不很确定。
4. 经猫传播的肠道感染病 猫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经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鱼或被污染的水。猫能从粪便中排出大量沙门氏菌,此外猫的皮毛也可能被污染而成为传染源。小猫较成年猫容易携带空肠弯曲菌。在猫胃中发现有螺杆菌(Helicobacter bizzozeronii和 Helicobacter felis),并与人的感染有关。从猫也分离到幽门螺杆菌,推测是经饲养者传播的。猫还肯定是隐孢子虫的宿主,自然感染后呈水样便,人与猫之间可相互传播。
猫已确定为弓形虫的宿主,每日可从粪便排出数百万的卵囊。人可能由于清扫猫窝或接触被猫粪污染的泥土而感染。粪便中刚排出的卵囊不具传染性,但在土壤中当气候温度条件合适(4~37℃)时,2~3日可形成孢子,且能保持传染性达1年之久。
较少见的还有托马斯厌氧螺菌,常引起猫腹泻,在人可引起菌血症;猫还可以为假结核耶尔森菌的无症状携带状态,但可引起人腹痛和腹泻。猫还可有猫弓蛔虫感染,人也偶可感染,大多无症状,但也可有哮喘、腹痛、肝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病通常呈自限性。猫肝吸虫、后睾吸虫也能使人感染。猫绦虫、犬复孔绦虫能传播到人,通常是儿童、成人有轻度腹部不适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与猫直接接触获得的感染病 家猫可在其皮毛上带有各种皮霉菌,也能被其饲养者所感染。长毛的猫高达90%带有犬小孢子菌。暴露人群中50%会有症状及体征,如体癣和头癣。分离到的其他病原体还有絮状表皮癣菌、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猫的皮霉菌感染常表现为斑秃甚至鳞屑状皮炎。为了打破这种感染的循环,猫应接受外用抗真菌药治疗,或口服抗真菌药。此外,为了控制这类感染,还应采取清理猫的皮毛、去除地毯上的皮屑和限制猫去卧室等措施。诊断主要根据皮肤刮屑镜检等。人感染的治疗为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
猫还能传播刚果嗜皮菌,能引起皮肤渗出性炎症或脓疱性皮炎。猫感染时,患处皮肤周围应剃去毛发,保持干燥。人的皮肤感染通常为自限性,但若可能发展成蜂窝织炎时,则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治疗。
6.猫传螨病 猫可感染疥螨,并可传染给人。螨可引起人的超敏反应,表现为痒性丘疹夜间搔痒。猫的疥螨在人体不形成皮肤隧道。治疗措施主要是清除猫的体螨和彻底清洗家中的衣服被褥。
7. 猫传呼吸道感染病 家猫呼吸道内存在支气管败血性博代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球杆菌,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患猫一般症状轻微,如有咳嗽,则提示其有肺炎。人感染该细菌后,可有类百日咳样症状,尤其是儿童或免疫虚损宿主(如HIV感染者)。尽管与儿童时期接种的百日咳疫苗有交叉免疫应答,但成年后免疫力已逐渐减低。人感染后的症状轻则为轻微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为典型肺炎。用特殊培养基可分离到该菌,但往往因为未考虑此菌或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查误判结果而漏诊。
猫若暴露于鼠蚤,可感染鼠疫。人因接触病猫而患吸入性鼠疫的病例已有报道。人如接触Q热(伯纳特立克次氏体)患猫的流产组织,可能被其感染。猫的感染通常是经蜱咬或在外环境中被感染。
(三)宠物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人与宠物鸟的接触主要是用嘴吻鸟或喂鸟、清洁鸟笼,或让鸟在家中或院内自由活动所造成的。很难确定空肠弯曲菌、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或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给人的频度如何,但鹦鹉热衣原体和沙门氏菌一样,可常常引起人的感染。
1. 鹦鹉热 无论是家鸟还是野鸟,也不论是长尾小鹦鹉还是鹦鹉,鸟儿都可以携带鹦鹉热衣原体,所有携带该病原的鸟类都可以使人感染。因此本病应称为鸟疫更确当。人经鸟而感染的,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也有人传染人的报道,但很罕见。当呼吸道症状较轻时,往往未被诊断。即使发生了肺炎,诊断的确定也需要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这一点也常常难以做到。
临床上对疑似病人,应予试验性治疗。如有病鸟接触史,应高度怀疑本病。也有不少病例并无明确接触史,很可能是在自然环境中无意接触到鸟粪,如同在农村中鸡粪和鸭粪到处可见一样,在城市中鸽子等鸟类粪便在环境中也到处存在。
鹦鹉热肺炎时病情较重,常有高热、寒战,肺部有大叶性炎症病变,咳脓痰,并发症可有脑膜脑炎、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痰涂片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因为鹦鹉热衣原体在革兰染色时不着色。经验治疗以四环素为首选,红霉素也有效。较可靠的疗程为2周。
2. 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为致病性真菌,能在鸽粪中存活。血清学检测发现,信鸽爱好者比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但患病率并不高。进一步观察发现,辅助性T细胞缺陷者容易发病。对免疫虚损者要告诫其不要接触鸽子等鸟类。新型隐球菌感染常先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但随后可播散至多种组织器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高达59%,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
其特异性诊断主要是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多糖抗原。治疗有效时,该抗原水平降低,但在AIDS病人,及时治疗获得了很好的临床反应,该抗原水平仍持续不降。急性期治疗通常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需长期治疗的慢性化者可换用氟康唑。
(四)其他宠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除了犬、猫及鸟以外,大鼠或小鼠、豚鼠和兔也常成为宠物,还有人将水貂及雪貂作为宠物饲养。这些小型哺乳类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在鼠类比较集中,故重点介绍几种鼠传的感染病。
1. 鼠咬热 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是鼠咬热的病原体。由小螺菌引起的小螺菌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以亚洲地区多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红色或紫色的斑块状皮疹伴有发热。在发热时,原本愈合的鼠咬创口可能再度发炎。确诊需要专门实验室来检验认定。治疗药物为青霉素或四环素。
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鼠咬热除由鼠咬伤引起外,还有由于奶制品和水污染而引起的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疹(斑丘疹或瘀点),肢端多见。较常见的还有大关节炎,也有可能出现局部脓肿和心内膜炎。治疗亦用青霉素或四环素。
2.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常由竹鼠携带,在东南亚和中国华南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人感染后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类似于肺结核,但皮肤损害很常见。免疫虚损宿主更易感染。如能早期发现,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3. 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 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通常由鼠类携带,也包括叙利亚金色仓鼠。该菌也已从豚鼠和犬分离到。人在接触鼠类的尿、粪或唾液等后感染,临床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流感样综合征或脑膜炎。流感样综合征“痊愈”后又以脑膜炎而“复发”。也有报道合并睾丸炎、腮腺炎和血小板减少症。如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上升4倍以上,均可作出诊断。对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