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六节 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人主要通过病兽咬伤而受染。主要临床表现为恐水、畏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达100%。

【病因】

狂犬病毒为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直接分离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具有致病力强,潜伏期长,能在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等特点。野毒株经连续在动物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毒株称“固定毒株”,具有毒力减弱,潜伏期缩短,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能在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等特点,由于其仍保持免疫原性,故可制备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酒精、甲醛、高锰酸钾、升汞、新洁尔灭等灭活,加热56℃30~60min或100℃2min即可灭活,但低温下(-70℃)或石炭酸(如来苏溶液)不易使其灭活。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传染源为狂犬,约占80%~90%,其次为猫、猪、牛、马等温血动物。近年来国内有多次报道,“健康”的带毒动物也可致人发病致死,而伤人的动物仍健康存活,但从其唾液中可多次分离到狂犬病毒,因此,如被动物抓咬伤后,不论动物是否健康均应高度警惕狂犬病。

传播途径以抓咬伤为主,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的皮肤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病兽的其他组织中也含有病毒,故也可通过屠宰动物而感染。病人的唾液中也含有少量病毒,故偶有人传人的报道。

人被狂犬病毒感染后的发病率仅为15%~30%,若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下降至0.15%。发病的可能性还与咬伤部位(末梢神经分布丰富的部位如头、面、手等发病率较高)、创伤程度、被咬者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天至9年或更长,通常为1~3个月,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兽是否野生、伤口部位、免疫水平、伤口处理情况以及是否及时接种疫苗有关。

临床可分为典型狂犬病(狂躁型)和麻痹型狂犬病(哑型或静型)。麻痹型狂犬病较少见,约占本病的2%~20%,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无兴奋期表现直接进入麻痹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10天左右。常见的是典型狂犬病(狂躁型),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及麻痹期3期,详见表(2-8-6-1)。

(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可达10×109/L~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脱水严重时血白细胞可更高。

2.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质稍增加,白细胞数常稍增多,很少超过2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正常。

3.抗原检测

可用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毒抗原,标本为患者的脑组织涂片、唾液或尿沉渣涂片、角膜印片及皮肤切片(含毛囊)等,数小时内可得结果,阳性率约为40%。另外,应用斑点免疫结合法(DIA),用单克隆抗体可检测病毒的糖蛋白等。

表2-8-6-1 狂犬病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1~4天1~3天6~18h

低热高热(38℃~40℃) 

清醒多数清醒,少数可出现精神失常、幻
视幻听
昏迷



类似感冒样的倦怠、
头痛、纳差、恶心、全
身不适
精神高度兴奋,多语、激动。外界轻
微刺激(如风、光、声、水、触摸等)即
可引起高度恐惧。交感神经功能亢
进,大量流涎、大汗淋漓、乱吐口水
眼、面、咽、四肢、呼吸
等肌肉进行性麻痹,
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




原被咬的愈合伤口部
位及其神经支配区出
现痒、麻、刺痛及蚁走
等异样感
恐水,反射性咽肌痉挛,唾液大量分
泌而又不能吞咽
全身迟缓性瘫痪

出现恐惧不安、喉头
发紧,尚可吞咽
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狂躁、谵妄、
甚至攻击或咬伤他人
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