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狂犬病
    来源:辈宠网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或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嚎叫、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该病潜伏期较长,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能感染,一旦发病,几乎都难免死亡,是人和动物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近年世界流行趋势还有所上升,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被疯狗咬伤的危险,并发现其唾液具有传染性。狂犬病曾经给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目前除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岛国外,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犬的狂犬病多发,欧洲国家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控制已提上日程,南美则以控制牛的狂犬病为主。过去我国曾是本病的高发区,现在该病的发病数量虽然已明显减少,但随着犬猫等宠物养殖量的逐渐扩大,对该病的防控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属于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e) 的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粒子直径为75~80nm,长140~18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呈子弹形或试管状外观。病毒的核酸为单股RNA,病毒含有一种糖蛋白 (GP),一种核蛋白 (NP)和两种膜蛋白 (M1和M2)。

G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纤突,是狂犬病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NP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因其更为稳定且高效表达,常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在自然情况下分离的狂犬病流行毒株为“街毒”,在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中证明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尽管血清中和试验可将各地分离的“街毒”分为4个血清型,即1型为古典型狂犬病病毒株,2型为Lagos蝙蝠病毒,3型为Makola病毒,4型为Duvenhage病毒,但各型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力相同。“街毒”经过在家兔脑和脊髓内的一系列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缩短,但对原宿主 (犬) 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性的狂犬病病毒则称为“固定毒”。固定毒的弱毒特性和免疫原性已被充分肯定,通过动物试验,进而证明由街毒变异为固定毒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用固定毒可制作狂犬病弱毒疫苗。

病毒表面的糖蛋白,除能诱生中和抗体外,还具有血凝特性。病毒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和仓鼠肾上皮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并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蚀斑。此外,人二倍体细胞HDCS株等也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培养。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毒株,如Flury毒株的LEP和HEP株,在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产量较高,可以用于制备疫苗。

根据血清学和抗原关系可以将狂犬病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Ⅰ型包括古典狂犬病病毒、街毒和疫苗株。血清Ⅱ、Ⅲ、Ⅳ型为狂犬相关病毒。血清Ⅰ型的疫苗株对狂犬相关病毒很少或没有保护作用。遗传学研究肯定并扩展了这种分类: 4种基因分型与4种血清分型相对应; 此外,后来从欧洲蝙蝠分离得到的狂犬病毒EBL1和EBL2分为基因5型和基因6型。

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可被各种理化因素灭活,不耐湿热,56℃15~30 min或100℃ 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 反复冻融、紫外线和阳光照射以及常用的消毒剂如石炭酸、新洁尔灭、70%乙酸溶液、0.1%升汞溶液、2%甲醛、1%~2%肥皂水、43%~70%酒精、0.01%碘溶液都能使之灭活。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至少存活1个月,在4℃以下低温可保存数月之久,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败,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保持活力达7~10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本病易感,但在自然界中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 (蝙蝠) 和某些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 (狼、狐、貉、臭鼬和蝙蝠等) 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贮存宿主。野生啮齿动物如野鼠、松鼠、鼬鼠等对本病易感,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本病的危险疫源而长期存在,当其被肉食兽吞食后则可能传播本病。蝙蝠是本病病毒的重要贮主之一,除了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外,欧美一些国家还发现多种食虫蝙蝠、食果蝙蝠和杂食蝙蝠等体内带有狂犬病病毒。我国的蝙蝠是否带毒尚无人进行调查研究。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并不全部发病,在狂犬病疫苗使用以前的年代,被狂犬咬伤后的发病率为30%~35%,而目前被狂犬咬伤后如能得到及时的疫苗接种,其发病率可降至0.2%~0.3%。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它们通过咬伤、抓伤、舔舐其他动物而使其感染,是否发病取决于咬伤的部位与程度以及带毒动物的种类,例如狐狸的每毫升唾液中可含106感染单位的病毒。因此该病发生时具有明显的连锁性,容易追查到传染源。患狂犬病的犬是使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在患病动物体内以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的含毒量最高,其他脏器、血液和乳汁中也可能有少量病毒存在。患狂犬病的病人在个别情况下可以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虽然由人传播到人的例子极其罕见,但护理病人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防护。

3.传播途径 多数患病动物唾液中带有病毒,由患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直接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此外,还存在着非咬伤性的传播途径,健康动物的皮肤黏膜损伤时如果接触病畜的唾液则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人和动物都有经由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感染的病例。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通过咬伤而使病毒随同唾液进入皮下组织,然后沿感觉神经纤维进入神经中枢。病毒在中枢神经组织增殖,并按离心方向由中枢沿神经向外周扩散,抵唾液腺,随唾液进入口腔。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继续繁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因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在肺脏也可发现高滴度病毒,说明病毒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部位复制。

4.流行因素及形式 传统上,将本病分为两种流行形式: 一种是城市型,主要由狗传播;另一种是野生型,主要由野生动物传播。

本病多为散发,发病率受被咬伤口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头面部咬伤者比躯干、四肢咬伤者发病率高,因头面部的周围神经分布相对较多,使病毒较易通过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同样理由,伤口越深,伤处越多者发病率也越高。还有,被狼咬伤者其发病率可比被犬咬伤者高一倍以上,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唾液腺中含病毒量比犬高,且含毒时间更为持久。

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一般春夏比秋冬多发,这与犬的性活动期是一致的; 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唯有雄犬易发生咬架,所以发病较多。

人类发生本病也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在温暖季节这些人的户外活动较多,与犬接触机会多,增加了被咬伤感染的机会。

对一些兽医和洞穴工作人员作血清学检查,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有狂犬病中和抗体,说明这些人曾受狂犬病病毒感染,但没有发病而产生了免疫力。

迄今尚无犬从自然感染发病后能康复的报道,但自然感染的犬却有不表现症状而存活的记录。国内外均曾发现多例犬、猫咬人后使人发生狂犬病死亡,而这些犬、猫却仍然健康存活,无异常表现。这些动物唾液内可间歇性地发现病毒,血清内发现中和抗体,这是因为疫区的动物经常接触狂犬病病毒而产生了一定的免疫性,这些带毒动物 (疫区的犬、猫、蝙蝠、啮齿动物和野生食肉兽等) 在自然界传播狂犬病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临诊症状】 潜伏期长短差别很大,这与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短者1周,长者数月或一年以上,一般为2~8周。咬伤头面部及伤口严重者潜伏期较短;咬伤下肢及伤口较轻者潜伏期较长。

各种动物和人的主要症状分述如下:

犬: 潜伏期10天至2个月,有时更久。一般可分为狂暴型 (兴奋型) 和麻痹型两种类型。

①狂暴型 (兴奋型) 可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为1~2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性情、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如石块、瓦片、泥土、木片、干草、破布、毛发等,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的病犬表现不安,用前爪抓地,经常变换蹲卧地点,在院中或室内不安地走动。或者没有任何原因而望空吠叫。只要有轻微的外界刺激,如光线刺激、突然的声音、抚摸等即可使之高度惊恐或跳起。有的病犬搔擦被咬伤之处,甚至将组织咬伤直达骨骼。性欲亢进,嗅舐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发作常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犬疲惫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当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可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病犬在野外游荡,多半不归,到处咬伤人畜。随着病程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显著消瘦,吠声嘶哑,夹尾,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

麻痹期1~2天。麻痹症状急速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行走摇摆,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为7~10天。

②麻痹型 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一般兴奋期很短或仅见轻微表现即转入麻痹期。麻痹始见于头部肌肉,病犬表现吞咽困难,使主人疑为正在吞咽骨头,当试图加以帮助时常遭致咬伤。张口流涎、恐水,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进而全身麻痹以致死亡。一般病程为5~6天。

猫: 一般表现为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发作时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因常接近人,且行动迅速,常从暗处忽然跳出,咬伤人的头部,因此猫得病后可能比犬更为危险。

牛羊: 多表现为狂暴型。潜伏期变动范围很大,平均为30~90天。牛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咬伤部位发生奇痒,表现起卧不安,前肢搔地,有阵发性兴奋乃至狂暴不安,神态凶恶,意识紊乱。如试图挣脱绳索,冲撞墙壁,跃踏饲槽,磨牙,流涎,性欲亢进,不断嚎叫,声音嘶哑,因此有些地区称之为 “怪叫病”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当兴奋发作后,往往有短暂停歇,以后再度发作,并逐渐出现麻痹症状,如吞咽麻痹、伸颈、流涎、反刍停止,瘤胃臌气、里急后重等。最后倒地不起,衰竭而死,病程3~4天。羊的狂犬病较少见,症状与牛相似,多无兴奋症状,或兴奋期较短,末期常麻痹而死。

马驴: 潜伏期为4~6周。病初常见咬伤局部奇痒,以致摩擦出血,性欲亢进。兴奋时亦冲击其他动物或人,有时将自体咬伤,吞食异物等。最后发生麻痹,流涎,不能饮食,衰竭而死,病程4~6天。

猪: 多表现为狂暴型。典型的发病过程是突然发作,共济失调,呆滞和后期的衰竭。病猪兴奋不安,横冲直撞,叫声嘶哑,流涎,反复用鼻掘地,攻击人畜。在发作间歇期常钻入垫草中,稍有音响立即跃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常发生麻痹症状,经2~4天死亡。有的猪鼻子反复抽动,随后可能出现衰竭,口齿急速地咀嚼,流涎,全身肌肉发生痉挛。随着病程的发展,痉挛逐渐减弱,最后只见肌肉频繁微颤、病猪不能尖声嘶叫,体温不升高 (Morehouse等,1968)。Oldenberger (1963) 报道了苏联猪狂犬病的一种麻痹形式,其病程为5~6天。Gigstad (1971) 报道了人工感染猪的临诊症状,包括后腿间断性的软弱无力,肩部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后躯麻痹,做滑水状运动,最后死亡。

鹿: 常突然发病,病鹿离群,发呆或惊恐,发出怪叫,惊散鹿群。冲撞墙壁,攻击人畜。啃咬自身躯体或其他鹿。有的病鹿出现渐进性运动失调,运步障碍,有时跌倒,进而截瘫。后期倒地不起,角弓反张,咬牙吐沫,眼球震颤,四肢划动,大汗淋漓,常于1~2天后死亡。

野生动物: 其自然感染见于大多数犬科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潜伏期差异很大,有短于10天或长于6个月的。人工感染狐、臭鼬和浣熊的症状与犬的症状相似,极大多数表现为狂暴型,也有少数表现为麻痹型。狐的病程持续2~4天,而臭鼬的病程可达4~9天。

人: 发病开始时有焦躁不安的感觉,头痛,体温略升,不适,感觉异常,尤在咬伤部位常感疼痛刺激难忍。随后发生兴奋症状,对光、声极度敏感,瞳孔放大,流涎增加。随着病的发展,咽肌痉挛,由于肌肉收缩使液体返流,大部分患者表现吞吐困难,当看到液体时发生咽喉部痉挛,以致不能咽下自己的唾液,表现为恐水症。呼吸道肌肉也可能痉挛,并有全身抽搐,兴奋期可能持续直至死亡,或在最后出现全身麻痹。有些病例兴奋期很短,而以麻痹期为主。症状可持续2~6天,有时可更久,一旦发病,即以死亡告终。

【病理变化】 常见尸体消瘦,体表有伤痕。本病无特征性剖检变化,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或糜烂; 胃肠道黏膜充血或出血; 内脏充血、实质变性; 硬脑膜充血; 胃空虚或有反常的胃内容物,如石块、瓦片、泥土、木片、干草、破布、毛发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见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以及在大脑海马角、大脑或小脑皮质等处的神经细胞中可检出嗜酸性包涵体——内基 (Negri) 氏小体。

【诊断】 本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有时因潜伏期特长,查不清咬伤史,症状又易与其他脑炎相混而误诊。如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病程,每个病期的临诊表现十分明显,则结合病史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因狂犬病患者在出现症状前1~2周即已从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做出确诊,以便对被咬伤的人畜进行必要的处理。为此,应将可疑病犬拘禁观察或扑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按照《狂犬病诊断技术》(GB/T 18639—2002)进行。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取扑杀或死亡的可疑动物脑组织,最好是海马角或延髓组织。各切取1 cm2的小块,置灭菌容器,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

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染色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验等,现分述如下:

1.直接染色检查 此方法简单、迅速,但不够准确,可快速观察有无内基氏小体。其方法是剖检病犬取大小脑、延脑等,最好取海马角,置吸水纸上,切面向上,载玻片轻压切面,制成压印标本,室温自然干燥后染色镜检,检查有无特异内基氏小体。

染色液的配制,可于4%碱性复红饱和无水甲醇溶液3.5 ml中加入2%美蓝饱和无水甲醇35ml即成。染色时,在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染色液数滴,经8~10 s后,流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内基氏小体位于神经细胞胞浆内,直径3~20μm不等,呈椭圆形,呈嗜酸性着染 (鲜红色),但在其中常可见有嗜碱性 (蓝色) 小颗粒。神经细胞染成蓝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橘红色。检出内基氏小体,即可诊断为狂犬病。但并非所有发病动物脑内都可找到包涵体,犬脑的阳性检出率为70%左右,在检查犬脑时还应注意与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包涵体相区别。

2.荧光抗体法 也是一种特异而快速的直接染色检查诊断法。将本病高免血清用荧光色素标记,制成荧光抗体。取可疑病例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压印片或冷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亮绿色荧光颗粒者为阳性。狂犬病动物脑组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95%,检出时可报告为阳性结果,但一定要有准确的对照组 (包括阳性和阴性对照)。当病料中病毒量少,或病毒被抗体灭活,或病毒致病性低时,用小鼠接种法分离不到病毒,但此种病料中仍有抗原存在,用荧光抗体法可以检出狂犬病抗原,因此认为荧光抗体法是狂犬病的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3.病毒分离 这是最可靠、最古老的诊断方法,但所需时间较长。取脑或唾液腺等病料加缓冲盐水研磨成10%乳剂,脑内接种5~7日龄乳鼠,每只注射0.3 ml,每份标本接种4~6只乳鼠。唾液或脊髓则在离心沉淀和抗生素处理后,直接作接种用。乳鼠在接种后继续由母鼠同窝哺养,3~4天后如发现哺乳减退,痉挛,麻痹死亡,即可取脑检查包涵体,并制成抗原,作病毒鉴定。如经7天仍不发病,可杀死其中2只,剖取鼠脑作成悬液,如上传代。如第二代仍不发病,可再传代。连续盲传三代总计观察4周而仍不发病者,作阴性结果报告。也可应用3周龄以内的幼鼠,如上作脑内接种。如有条件,可同时接种仓鼠肾原代或继代细胞或BHK -21细胞等。新分离的病毒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或者应用抗狂犬病特异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4.血清学检验 可用于病毒鉴定、狂犬病疫苗效果检查以及病人诊断等。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交叉保护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以及间接免疫酶试验 (HRP-SPA) 等。一般实验室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法为中和试验。近年来已将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狂犬病的诊断,特别适用于区别狂犬病病毒与该病毒属的其他相关病毒。

最近有的实验室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的病毒RNA,比标准化的荧光抗体法敏感100~1 000倍,尤其适用于已掩埋的动物样品。

活体诊断可取皮肤或唾液样本,或角膜压片进行检测,但敏感性较差。

【防控措施】 按照《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农办牧 〔2002〕 74号) 实施。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犬狂犬病的控制,包括对家犬进行大规模免疫接种和消灭野犬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世界上很多控制和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的经验已证实这一点。应普及防治狂犬病的知识,提高对狂犬病的识别能力。如果家犬外出数日,归时神态失常或蜷伏暗处,必须引起注意。邻近地区若已发现疯犬或狂犬病人,则本地区的犬、猫必须严加管制或扑杀。对患狂犬病死亡的动物一般不应剖检,更不允许剥皮食用,以免狂犬病病毒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而使人感染,而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因检验诊断需要剖检尸体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2.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 人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发病,其中包括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伤口,个人的免疫接种以及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伤口的局部处理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动物试验报告,用有效的消毒剂局部处理伤口可减少50%病死率,目前认为紧急处理伤口以清除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是关键性步骤。伤口应用大量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和清水冲洗,再局部应用75%酒精或2%~3%碘酒消毒。不论使用何种溶液,充分冲洗是重要的,尤其是穿通伤口,应将导管插入伤口内接上注射器灌输液体冲洗,如引起剧痛可给予局部麻醉,如有条件还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RIGH) 围绕伤口局部作浸润注射。局部处理在咬伤后早期 (尽可能在几分钟内) 进行的效果最好,但数小时或数天后处理亦不应疏忽。局部伤口不应过早缝合。

在咬人的动物未能排除狂犬病之前,或咬人的动物已无法观察时,被咬伤者应注射狂犬病疫苗。除被咬伤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舐过皮肤、黏膜,抓伤或擦伤者也均应接种疫苗,凡咬伤严重、多处伤口,或头、面、颈和手指被咬伤者,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低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可使潜伏期延长,争取主动抗体产生的时间而提高疗效。

对咬人动物的处理,凡已出现典型症状的动物,应立即扑杀,并将尸体焚化或深埋。不能确诊为狂犬病的可疑动物,在咬人后应捕获隔离观察10天; 扑杀或在观察期间死亡的动物,脑组织应进行实验室检验。

牛被狂犬病狗咬伤后,有条件者可在3天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每千克体重0.5 ml,然后接种疫苗,效果更好。

3.免疫接种 在流行区给家犬和家猫进行强制性疫苗预防免疫普种并登记挂牌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最基本措施。国内外的很多资料足以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地使用有效的狂犬疫苗,使其免疫覆盖率连续数年达到75%以上时,就可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欧美很多国家在消灭家犬间狂犬病的基础上,目前的防控重点正转移至对野生动物的免疫,将研制成的口服疫苗采用空投疫苗诱饵以预防野生动物狂犬病,已取得明显的防疫效果。

我国目前应用的原代仓鼠肾细胞培养人用狂犬病疫苗,常规采用5针法,即0、3、7、14、30天各肌注2 ml。近年来经改用连续10针法 (0~9天各1针),7针法 (0、3、6、9、12、15、21天各1针) 或变5针法 (0、3、6、9、12天各1针),在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高峰均可提前至30天时出现,而常规5针法要在免疫后90天才出现血清中和抗体高峰。

咬伤前的预防性免疫,免疫接种对象仅限于受高度感染威胁的人员,如兽医、实验室检验人员、饲养员和野外工作人员等。目前即使在本病流行地区也不推荐采用大规模集体免疫接种的办法,因为还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无害的。

人工皮下或肌肉接种狂犬病病毒,就像自然感染时的咬伤一样,从接种部位沿周围神经的轴浆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循神经入侵之前,病毒可在接种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并存留一定时间。在病毒接种与循神经入侵之间所需经历的一段时间,使被咬伤者有可能用疫苗接种“处理”,取得预防的效果。

国内常用的兽用狂犬病弱毒细胞培养疫苗,系将Flury毒株鸡胚低代毒 (LEP) 适应BHK-21细胞培养后制成的活毒疫苗,适用于家犬的免疫。对猫和牛需用毒力更低的Flury株鸡胚高代毒 (HEP)疫苗,免疫期均在1年以上。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ERA株狂犬病弱毒疫苗比LEP株毒力较弱,经肌肉注射成年牛、山羊、绵羊、犬和家兔均安全有效,可用于各种动物的免疫。

由于以注射途径对犬的免疫覆盖率达75%存在困难,已开始对犬进行口服免疫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两种疫苗在犬作过口服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一种是广泛应用于狐口服免疫的基因重组活疫苗V-RG (疫苗—狂犬病糖蛋白),另一种是以SAG弱毒株制备的减毒活疫苗。国内研制的CTN-M22狂犬病弱毒口服鼠脑疫苗和CTN-1二倍体细胞传代减毒株在Vero细胞内制备的口服疫苗,结果表明对犬安全有效,有希望作为犬用口服疫苗在国内广泛应用。

该病的控制措施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加强动物检疫,防止从国外引进带毒动物和国内转移发病或带毒动物; 二是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扑杀患病动物; 三是认真贯彻执行所有防止和控制狂犬病的规章制度,包括扑杀野犬、野猫以及各种限养犬等动物的措施。

发达国家对狐狸和狼的狂犬病预防采用投放含弱毒疫苗的食饵,对臭鼬和浣熊则计划使用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基因工程重组疫苗。

【公共卫生学】 人患狂犬病大都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其潜伏期较长,多数为2~6个月,甚至几年。因此,人类在与动物的接触过程中,若被可疑动物咬后应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碘酊处理患部,然后迅速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在发病之前建立主动免疫力。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