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秋之铭
秋天的特性是收和凉,主肃杀。应当说节气尚可,不热不冷,养生的外部条件很好。但是要以“收”为主,以“不着凉”为初衷。秋季避于患殃的学问概述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是说:秋天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而丰收殷实的季节。金风送爽,气候微急之气渐渐壮大,暑热潮湿也渐渐地退去了,地气显得清明起来。人们也应该像春夏那样,天黑就休息安眠,天亮就起床,与鸡鸣为号。要使神志保持安宁,藉以舒缓一下入秋以来秋风瑟瑟肃杀之气包围的身体,要精神内守,使秋杀之气在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上、心理上得以平和而适中,情志不外驰,肺气清爽。这就是顺应秋天养生的道理。如果与之相悖,会先伤肺气,到了冬季也会在晚间得泄泻之病。这是因为秋天的收养基础没有打好,以至供给冬季的潜藏条件与能力就差了的缘故。
《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这段话是说:如果与秋天之收敛之气相背离,那么身体的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就会导致肺气焦燥闷满。太阴之气指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两气之和。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这段话是说:西方属秋,秋天的天气急切会生出燥来(看来秋天和性情急躁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燥会增加金气旺盛的程度,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和宣通肺气,肺气也能够濡养皮毛。皮毛得润能滋生肾水,这就是金生水的例子。肺气与鼻相关联。秋天的变化,在天即为六气之燥,在地即为五行之金,在人体即为皮毛,在五脏是肺,在五色是白,在五音是商,在五声是哭,在人体的变化是咳,在七窍是鼻,在五味是辛,在情志变化上是忧了。忧会伤肺,但是喜却能抑制忧;热会伤皮毛,寒可抑制热;辛味会伤皮毛,苦味却能抑制辛味。
古书记载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又立秋日勿浴,令皮肤粗燥,因生白屑。又八月一日后,微火暖足,勿令下冷。
这段话是说:在秋天如果被湿邪之气污染了,此气会上行于呼吸系统,做出病来,症状为咳,甚至会发展成痿厥之病。痿,即身体某一部分萎缩或失去正常功能的病,如下痿、阳痿等。厥,即失去知觉,不省人事;晕倒;气闭等症。另外,立秋这一天不要洗澡,不然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生出白屑来。再者,农历八月一日之后,要注意用微火暖脚,也就是不要使脚着凉,以免自下而上发病。
二、孟秋小识
农历七月的别名有:孟秋、瓜时、巧月、果月、上秋、相月、凉月、兰月、甜月、兰秋、霸月、瓜月等。
农历七月一般在公历8月的中旬前后。
《时历纂·七月》云: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中。
农历七月气候:是月也,凉热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际鸟,天地始肃,禾乃窒,梧桐一叶落,天地尽皆秋。
农历七月古验:雨落中元水满田,定然割稻用乔杆。月中若有蛀主米,半价多增不徒言。立秋无雨最悲秋,月物观来都欠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相忧。
七月雾,行人迷大路。立秋日西南风,主禾倍收。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农历七月饮食:勿食苋。勿食瓜子,痢。少食油盐,能无病。
农历七月杂事:秋耕宜早,恐霖后掩入阴气。忌烧橙橘之类。立秋日勿沐浴。人未起时取井水,长幼皆少饮,却病。用水吞赤小豆三四粒,即可免赤白痢。
三、上秋小读
《淮南子·时则训》孟秋篇说: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其目庚辛,盛德在金。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食麻与犬,服八风水,爨柘燧火。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戈,其畜狗,朝于总章左个,以出秋令。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乃赏军率武人于朝。命将率选卒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顺彼四方。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禁奸塞邪,审决狱,平词讼,天地始肃,不可以赢。是月农始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修城郭,缮宫室。毋以封侯、立大官、行重币、出大使。行是月令,凉风至三旬。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冬多火灾,寒暑不节,民多疟疾。七月官库,其树楝(音练)。
此三段说的是:孟秋之月,也就是农历七月,北斗星的斗柄指在申位。黄昏时分,斗宿在南天正中。清晨时分,毕星在南天中央。少吴的神位此时在西方。其日天干为庚辛,其盛德在金,其代表虫是兽类,其代表音是五音之商。律管中由夷和其相应。其代表数字是九,其主味为辛,气味为腥。祭祀时在宅门之内,“祭先肝”。
孟秋之月,凉风到来,白露开始临落,青蝉鼓起双翼在争鸣,鹰开始了捕杀飞禽的活动。孟秋之月,为执行死刑的开始之月。
天子衣着白色,骑上了白色宝马,佩戴白玉,周围树立着白颜色的旗帜,食品以糜子和狗肉为主,喝着八方风吹来的露水,以燧石取火,点燃的是朽木。西宫的宫女身穿白衣素服,佩戴白饰,撞着白色钟鼎。侍从手持的代表兵器为戈,饲养的动物是狗。天子在西向堂南室召见群臣,发出秋天的政令。察检那些不孝于父母的,不听兄长话的,凶悍残暴的人,给予适当的处罚,以使大自然的阴气按时来临。
立秋之日,天子亲率文武百官到西郊九里处举行“迎秋”活动。然后赏赐将帅和英勇作战立功之人。将帅受命挑选士卒,磨砺兵器,精心培育具有杰出才能的人,并重用作战有功的人,去征讨不义之国。还查办诘诛那些傲慢暴虐的人,来满足天下人的期盼。法律主管部门受命修订法规,整顿监狱,查禁奸人,堵塞邪路,审判案件,决断官司,以顺应开始出现的天地之间肃杀之气,种种事项不得拖延。
孟秋之月,农民开始进献谷物,天子先行品尝,再奉祭给祖先的寝庙。百官受命开始征收赋税,组织修整堤防,防范障碍阻塞,以防来年水患来临。同时也修葺城池,整治宫室。孟秋之月,不做封侯任命高官之事,但可以由天子赐予黄金丝帛,派出使节。实行孟秋之月的节令,三旬之中凉风各来一次。
孟秋时节,行冬季的政令,阴气会特别强盛,会导致龟类等甲虫败坏,西北戎兵会趁机来侵扰。孟秋时节,行春季的政令,国家会导致大旱灾,阳气重新降临,五谷不结果实。孟秋时节,行了夏季的政令,会导致冬季经常发生火灾,寒气、暑气相扰,百姓会多发疟疾一类的疾患。
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官府还重在整治兵库。孟秋之月的季节树是橡树。
四、仲秋小识
农历八月别称有:仲秋、谷月、仲商、桂月、正秋、仲商、壮月等。
《时历纂·八月》云: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
农历八月气候:是月也,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还户,水始涸,上旬五日秋祭孔子,立秋二五戊为秋社,槐花黄。
农历八月古验: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歌欢好稻禾。只怕此日雷电发,冬来米价贵如何。白露天晴稻似云,酉时云起及秋分。中秋月皎来年熟,月大须知少菜根。
八月雾,切莫开仓库。月内雨多,丰年。白露日晴,稻有收成。若雨谓之苦雨,万物伤损。“秋分在社前,升米换升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此言便平也。
农历八月饮食:宜食韭菜、露葵,勿食生姜、新蒜、胎丧肉鸡,秋谷初成食之发病。
农历八月杂事:锄竹园地。立秋之日勿杀生,勿问病,勿处房帏,勿问丧问疾,勿大醉。
五、仲秋小读
《淮南子·时则训》仲秋篇说:仲秋之月,招摇指酉。昏牵牛中,旦觜嶲(音资斜)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候雁来,玄鸟归,群鸟翔。
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食麻与犬,服八风水,爨柘燧火。西宫御女白色衣白来,撞白钟。其兵戈,其畜犬。朝于总章太庙。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挠。决狱不当,反受其殃。是月也,养长老,投几杖,行桴鬻饮食。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视肥臞(音渠)全粹,察物色,课比类,量小大,视少长,莫不中度。天子乃傩,以御秋气。以犬尝麻,先荐寝庙。是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是月也,雷乃始收,蛰虫倍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称(应为“桶”),理关市,来商旅,入货财,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方皆至,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皆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水蚤死。八月官尉,其树柘。
这三段文字是说:仲秋之月,也就是农历八月,北斗星的斗柄招摇指在酉位。黄昏时分,牵牛星在南天中央。清晨时分,觜嶲星(西方的白虎七宿之一)在南天正中。少皞的神位是在西方。其日的天干是庚辛,其代表虫类为毛虫,其代表音色是五音之商。律管中与其相应的为南吕。其代表数字是九,其主味为辛,其气味是腥。祭祀和孟夏一样要在宅门之内,“祭先肝”。
仲秋之月,凉风吹,大雁来,燕子飞向南方,群鸟展翅翱翔。
天子衣着白色,骑白马,佩戴白玉,周围是树立着的白色旗帜。食品以糜子和狗肉为主,喝着八面风吹来的露水,以燧石取火,点燃的是柘木。西宫侍女身着白色素衣,佩戴白饰,撞着白色钟鼎。侍从手上的兵器是戈,饲养的家畜是犬。天子在向西的殿堂中央召见群臣。司法部门受命申明法纪,恰当诛杀,不得有屈断违法或有理不能伸冤的情况。处理案件一旦不适当,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仲秋之月,提倡赡养老人,赠给扶几、手杖,送上食物。掌管祭扫牺牲和主持祭扫祈祷的宰祝,受令巡视牺牲祭品,依照饲养的情况,检查肥瘦,看看有没有损亏,查看它们的毛色,对照旧例,估算大小,测量长短,确认没有不符合规定的。之后天子便举行驱除疫鬼的仪礼,以便秋气消散,以免出现危机。天子先让狗来品尝糜子,然后再祭献给祖先宗庙。
仲秋之月,允许建造都邑,修筑城郭,开凿通水的洞口,挖掘存物的地窟,修建仓库。官员受命负责敦促百姓,收集采摘要及时,多加积累,为越冬备用。同时劝勉百姓种植越冬的小麦,一旦有人延误农时,将受到处罚,不得宽恕。
仲秋之月,雷声开始消失,准备越冬的动物开始躲进穴门之内。肃杀之气渐渐旺盛了,阳气逐渐衰少,河流之水开始干少。秋分之日,日夜时间均分。此时,开始统一长度、容量单位,纠正重量和平均容量单位,检验秤和秤锤是否标准。同时开放关卡市场,不收税钱,便于商人自由来往,流通货物,以方便百姓生活。于是四方的人聚集拢来,很远的人都赶来了,财物丰赢。国家不缺少有用之品,事情才会办得顺利。
仲秋时节,行春天的政令,秋雨会迟迟来临,草木会返茂,国家将有大恐慌。仲秋时节,行夏季的政令,国家将有旱灾,蛰伏的动物在此时不再躲藏,五谷复而充满生机。仲秋时节,行冬季的政令,风灾将会经常发生,雷声消失时间会提前,草木会过早衰死。
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官府重点在军事之官的使用上。仲秋之月季节树是柏树。
六、养肺说
1.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气。肺吸入清气(氧气),把体内浊气(二氧化碳)呼出,故一是指肺主呼吸之气;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之气与肺吸入的氧气相结合,产生“真气”(正气),成为生命的动力,故二是指肺主人体正气;肺参与血液循环,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故三是指肺朝百脉。气之生成与调节都由肺主宰。五脏六腑、经络之气的盛衰,都和肺有密切的关系。
(2)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人体内的水液运行,依靠肺气的肃降通调,使脾气、肾气、膀胱等正常运作,小便通利。如肺气上逆则会气喘、咳嗽;如肺失肃降,则会影响水液的代谢,导致水湿停留,出现小便不利、水肿,故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能肃降,有时与肺气闭阻有关,此时可用开肺气的药,如麻黄、细辛、苦杏仁等治疗。
(3)肺主皮毛。肺能将防御外邪之卫气送到肌肉皮肤,使肌表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增强不易受外邪侵袭。如肺气虚,则体表不固,津液外泄,会发生自汗、盗汗;卫外之力差,则一遇风寒首先犯肺,引发感冒、气管炎,需用补肺固表法治疗。
(4)肺开窍于鼻。鼻是肺(呼吸)之门户。肺得病时则常鼻塞、流涕、嗅觉异常,重则鼻翼扇动,呼吸困难。
2.肺的特性
(1)肺为娇脏。肺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外邪感染时常侵犯,故易发病,易寒、易热、易燥、易湿。
(2)肺主清降。肺气不清则气机不畅,会咳嗽吐痰;肺气不降则咳逆作喘,需用清肺或泻肺气法治之。
3.肺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1)肺与心:肺主气,心主血。血液循环要靠肺气推动和调节,心肺相互配合活动。
(2)肺与大肠。肺属阴属里,大肠属阳属表。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则大肠的功能正常;大肠积滞不通,则影响肺气的肃降。
(3)肺与声音。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弱,则声音低微;风寒犯肺而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肺气消耗太过,或病邪损肺而得肺痨病,可导致失声。
大肠的主要功能有: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有病则腹痛腹泻,或燥结便秘,或下痢脓血。
中西医讲的肺与大肠基本相当,但中医所说的肺除了司呼吸,形成真气的功能外,又包括一部分血液循环、水代谢与体温调节的功能。
补肺气的药有: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山药等。处方举例: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用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半夏、杏仁、甘草,以补益肺气(加: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痰多咳重加紫苑、款冬、百部;喘息气促加旋覆花、莱菔子)。成方成药: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养元丸、十全大补丸、参术苓草汤等。
七、秋月健康要点
每逢九月,是新生入学或老生新学期的开始。本月身心健康的要点是:(1)秋燥当养肺、护肺;(2)宜食滋润之品,少吃干物和辛辣食品,多吃水分丰富的食品;(3)以努力学习为己任,多在知识上、精神上丰富自己;(4)尊师重教;(5)鼓励学习。简而言之,以润肺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以劝学为重点。
八、季秋小识
公历10月一般交农历八九月。农历九月的别称有:三秋、凉秋、季秋、季商、霸序、金月、玄月、菊月、清女月、朽月。
《时历纂·九月》云: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中。
农历九月气候:是月也,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霜降前后,其水必退。古云:“霜降水痕收。”是也。季收刈(音yì,割草或谷物)获忙。
农历九月古验:重阳之日只宜晴,有雨深秋必久阴。最喜十三晴一日,棉花冬暖没月秤。初二有霜便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虹见人多病,更遇雷声米价增。
九月雾,贫人便欺富。月内不下雪,主来年三月多阴寒。
农历九月饮食:勿食姜,损目;勿食霜下瓜,伤胃;勿食蒜;勿用寒冷食及小蒜,生病。
农历九月杂事:排姜出土。草包石榴。去荷花缸水。收菊花,晒子为米,五两;用糯米一斗蒸熟,以面饼、菊花搜操如常醒法酒热;每日温服一盏,以治头风,明目。取枸杞子浸酒,饮之,令人不老。本月收戎芦藤,俟(音sì寺,即等待)除夕煎汤浴小儿,不出痘。
九、季秋小读
《淮南子·时则训》季秋篇说:季秋之月,招摇指戌,昏虚中,旦柳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豺乃祭兽戮禽。
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食麻与犬,服八风水,爨柘燧火。西宫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其兵戈,其畜犬。朝于总章右个。命有司申严号令,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也,霜始降,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入学习吹,大飨帝,尝牺牲,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岁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命太(“太”似是多出的字)仆及七驺(音邹),咸驾戴荏,摇车以级,皆正设于屏外,司徒搢朴,北向以赞之。天子乃厉服广饰,执弓操矢以猎,命主祠祭禽四方。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乃趋狱刑,毋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通路除道,从境始,至国而后已。是月天子乃以犬尝麻,先荐寝庙。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音球)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今,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情,师旅并兴。九月官候,其树槐。
这三段文字是说:季秋之月,也就是农历九月,北斗星的斗柄招摇指在戌位。黄昏时分,虚宿在南天正中。清晨时分,柳宿在南天的中央。少昊的神位处在西方。其日的天干是庚辛,其代表虫类是兽类,其代表音五音之商。律管中无射与之对应。其代表数字是九,其主味为辛,其气味为焦。祭祀和仲秋一样在门内,“祭先肝”。季秋之月,大雁来了,老雀投进水中变成蛤蜊(其实是误解,实际是不可能的)。秋菊吐出了黄花,豺捕到禽兽后先玩耍一番,似乎在行祭兽礼,然后再把它吃掉。
天子衣着白色,骑上白身的骏马,佩戴白色宝玉,周围是树立的白色旗帜。食品以糜子和狗肉为主,喝着八面风吹来的露水,以燧石取火,燃烧柘木。西宫侍女身着白衣素服,佩戴白饰,撞的是白色的钟鼎。侍从手上拿的兵器是戈,饲养的家畜是犬。天子在向西的殿堂北头室内召见群臣。主管法律的官员受命申明法令。百官和不分贵贱的人,都会去忙秋收,以使已成熟的粮食不至于损失掉。主管后勤的冢宰得令,在秋收后把五谷的收成登记造册,把天子领地里的田赋收入储进供祭祀用的神仓里。
季秋之月,寒霜开始降临了,百工开始休息了。官员传令说:“寒冷的季节就要到来了,百姓应该早点住进屋里去。”季秋之月上旬丁日,可进学堂学习乐器和礼乐;要隆重地祭祀五帝和众神;会盟诸侯;管理百县;准备明年的国事。向百姓收税,按照数量的多少、职责的大小、距离的远近、土地的肥瘠、秋季收成多少作为基本标准。天子在季秋之月,教百姓田猎和习武,要求掌握五种兵器的用法。田仆和趣马之官受命一起驾车,车上插旌旗,按照等级来分配猎车,整齐地排列在猎场中。主管官吏腰插马鞭,面向北对大家训话。天子穿着威武的军服,佩带刀或剑,握弓搭箭,围猎禽兽。主管祭祀的官员受命依照四方位,排列好禽兽祭祀神灵。
季秋之月,草木枯黄衰败,已枯死的允许砍柴烧炭。此时,准备冬眠的动物全都躲藏起来了。主管刑狱的官员,被敦促不得有意留下犯罪的人。天子下令没收无德受禄和不孝的人的俸禄。从边境直到国都开始清除道路。天子让犬先品尝糜子,然后把糜子祭献给祖先宗庙。
季秋时节,行夏天的政令,国内会有洪水发生,冬贮的食物会损坏,百姓中会出现鼻窦堵塞的疾患。季秋时节,行冬季的政令,盗贼会横行,边境无法安宁,国土将分裂。季秋时节,行春季的政令,暖风会复来,致使百姓意志上有所懈怠,战争将会出现。
季秋之月,官府应当重视敌情。季秋之月的代表性季节树是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