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呈散发,成人病例均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以口、眼、脑的感染为主,病毒通过三叉神经轴突入脑。少数儿童及青少年可能为病毒通过嗅神经轴突直接侵犯脑组织,Ⅱ型疱疹病毒主要见于新生儿,与生殖道感染有关。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
(1)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
(2)发热、明显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3)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5 mm3),糖和氯化物正常。
(4)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5)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6)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2.实验室确诊,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2)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原位杂交发现HSV病毒核酸。
(3)脑脊液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4)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培养、鉴定出HSV。
(二)诊断要点
1.见于任何年龄,20岁以上成人占一半,男女无差别。
2.前驱期多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腰痛、腹泻等全身感染症状。
3.急性起病,少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约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4.早期精神症状突出,如人格改变,记忆、定向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妄想、谵妄等,出现率69~85%。
5.神经症状有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抽搐、偏瘫、凝视、共济失调、多动等。
6.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细胞数明显增加,以单核细胞为主,多数可见大量红细胞,蛋白质轻至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7.脑电图早期即异常,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8.头颅CT可正常,或颞叶、额叶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其中可有不规则的高密度点、片状出血影。MRI可见病灶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
9.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阳性。
【诊断思维程序】
(一)确定颅内感染性疾病
根据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炎性改变等考虑为颅内感染。
(二)确定疾病性质
根据精神症状突出,血象高、血沉快、脑脊液中大量红细胞,早期脑电图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颞叶高波幅尖波,要考虑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进一步确定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三)与其他颅内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本病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有发热、头痛、呕吐及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患者常先有胸腰部带状疱疹病史,血清和脑脊液检查出该病毒抗原、抗体可资鉴别。
2.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本病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意识和精神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症状,但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头颅MRI可有弥漫性或局灶性白质异常,体液中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查脑脊液该病毒阳性可帮助诊断。
3.肠道病毒性脑炎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可流行或散发,急性起病,病初有胃肠道症状,之后出现发热、意识、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及偏瘫等。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或PCR检查阳性有助诊断。
4.急性散播性脑脊髓炎 本病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发病,可表现脑实质、脑膜、脑干、小脑和脊髓广泛受累的症状和体征。MRI可显示脑、脊髓、白质内弥散性、多灶性异常信号区。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常用剂量15~30mg/(kg·d),分三次静脉滴注,或500mg/次,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重者可延长治疗时间。对临床疑诊病例可用阿昔洛韦进行诊断性治疗。
2.膦甲酸钠 0.16mg/(kg·d);连用14天,静脉注射。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株。
3.西多福韦 5mg/kg,静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2周,其后隔一周注射3~5mg/kg,可再用数次。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株有效。
4.刚昔洛韦 作用更强,更广谱,5~10mg/(kg·d),10~14天为一疗程,静脉滴注。
(二)免疫治疗
1.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1)α-干扰素60×106IU/日,肌注,连用30天。
(2)β-干扰素。
(3)聚肌甙聚胞啶酸,聚鸟甙聚胞啶酸。
2.转移因子 每次一支,每周1~2次,皮下注射。
3.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争议。
(1)地塞米松10~15mg/日静脉滴注,用10~14天。用于病情危重者。
(2)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mg/日,静脉滴注,连用3~5天,改为强的松口服,每日80mg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用于病情轻而MRI见脑室周围白质有散在分布的点状脱髓鞘病灶。
(三)对症治疗
1.高热者给予头置冰帽,并进行全身物理降温。
2.高颅压者给予甘露醇、复方甘油、速尿等脱水剂。
3.抽搐及精神错乱、躁动不安者给予抗痫镇静、安神等。
(四)全身支持治疗
注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小量输血或给予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也可给大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预后】
应用无环鸟苷后,本病预后大为改善,死亡率降至20%~28%,轻者痊愈,重者可遗留失语、偏瘫、癫痫、痴呆等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肠道病毒和虫媒病毒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诊断要点】
1.夏秋季为高发性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终年高发病率。
2.儿童多见,成人主要见于中、青年。
3.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差、腹泻、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4.脑膜刺激症状,如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
5.可有皮疹,呈斑丘疹或淤点。
6.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多,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7.病毒分离和组织培养是唯一的确诊方法。
8.PCR检查脑脊液有助诊断。
【诊断思维程序】
1.确定为颅内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初步考虑颅内感染性疾病。
2.确立病变性质:根据发病年龄偏小,夏秋节发病,有腹泻、呕吐、乏力、皮疹及脑脊液中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细菌检查阴性,可考虑病毒性脑膜炎,确诊要靠病毒分离和组织培养,较为困难。
3.需与其他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的颅内感染相鉴别。如单疱病毒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详见各章节。
【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
国外应用pleconaril抑制病毒复制。
(二)对症、支持
1.头痛严重者,给予止痛。
2.癫痫发作者给予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3.脱水剂:应用20%甘露醇125ml每日2~3次,根据病情使用1~2周。
4.加强营养。
【预后】
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预后良好,极少数遗留癫痫发作的后遗症。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coencepha lopathy,PML)是一种由乳头多瘤空泡病毒B族JC病毒引起的罕见的亚急性脱髓鞘疾病。常见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如白血病、癌症、淋巴瘤、肉瘤患者,少数病人无明确的基础病。
【诊断要点】
1.年龄50~70岁,男多于女。
2.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3.临床表现多样化,与病变的部位和数量有关,多有进行性的人格改变、精神和智能衰退。也可有偏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视野缺损等。
4.CSF检查正常。
5.EEG显示非特异性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
6.CT见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区,好发于顶、枕部皮质下,呈扇形或椭圆形,外缘呈波浪状,内缘光滑。
7.MRI可见白质内多灶T2高信号,T1低信号或等信号区。
【诊断思维程序】
根据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经数年后迅速出现进行性的弥漫性脑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脑电图及影像学可考虑本病,确诊靠脑组织活检或CSF检出JC病毒RNA。
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Alzheimer病 本病65岁左右好发,以慢性起病、进行性痴呆为特点,早期记忆功能衰退、学习能力差等与PML有相似之处,但病程长,早期无偏瘫、感觉障碍等。CT示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可资鉴别。
2.颅内转移瘤 本病为慢性起病,神经系统表现可多种多样,但病程发展较PML慢,并且有高颅压症状,脑脊液蛋白多增高,CT可见占位效应,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3.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进行性智能衰退,其次是椎体束、锥体外系及小脑受损表现,临床表现与PML很相似,但本病CT无特异性改变,晚期见脑萎缩,确诊靠脑组织活检。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以支持对症为主,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预后】
本病预后极差,病程通常持续数月,80%的病人于9个月内死亡。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由麻疹缺陷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感染经过。以进行性痴呆、运动失调、共济失调、肌痉挛等为特征。
【诊断要点】
1.好发年龄12岁以下,18岁以上很少受累,部分患者2岁前曾患麻疹。
2.隐袭起病,缓慢发展,临床上大致分三期。
3.早期表现为健忘、学习成绩下降、淡漠、性格改变、行为异常。
4.运动障碍为第二期,发病数周或数月后出现,特征性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肌阵挛发作(常由响声诱发),失用、失语、共济失调。
5.后期出现全身强直,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去皮层或去大脑强直,可有角弓反张。
6.EEG示弥漫性异常。有周期性(4~20秒)出现高波幅慢波或尖慢波,常与肌阵挛同步出现。
7.CT示皮质萎缩,脑室扩大,白质内多个低密度灶。
8.血清和脑脊液中麻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
9.脑组织活检可发现细胞内包涵体、麻疹病毒颗粒或分离出麻疹病毒。
【诊断思维程序】
(一)定位
根据精神、行为异常和共济失调、肌阵挛、肌强直、锥体束征阳性定位于双大脑半球广泛病变。
(二)定性
根据发病年龄,隐袭起病和典型的病程经过,结合脑电图、CT、血清及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临床可诊断本病,确诊靠脑组织活检。
(三)需与儿童和青少年痴呆性疾病鉴别
1.蜡样脂质沉积病 本病幼儿型与SSPE临床表现较为相似,脑脊液中蛋白可轻度增高,但皮肤、肌肉、直肠粘膜活检可见到脂质素沉积,即可确诊。
2.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本病为儿童期慢性起病,中枢神经症状主要为进行性智力减退、行为异常、肌张力增高等,与SSPE易相混,但患儿常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化验尿中17-羟、17-酮类固醇均低下,CT示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内对称性、大片状低密度影。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有人用α-干扰素鞘内注射,抑制病毒生长,疗效有待证实。
【预后】
预后差,病程数月至2~3年,通常1~3年内死于并发症或循环衰竭。少数病例可长期缓解或病情稳定。
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进行性风疹全脑炎(progressive rubella panencephalitis PRP)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罕见病。大多数为先天性风疹感染,当全身功能低下时发生迟发性病变,少数因后天获得性感染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好发年龄20多左右。
2.隐袭起病,多数母亲怀孕期有风疹接触或感染史。
3.进行性痴呆:早期表现为行为异常,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减退,动作笨拙,逐渐发展成为完全性痴呆。
4.小脑性共济失调较突出,开始为步态共济失调,逐渐累及四肢、躯干。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可有锥体束受损,晚期多发生痉挛性四肢瘫,另外有面肌瘫、眼球活动受限、视神经萎缩等。
6.EEG示弥漫性慢波,无局灶性表现,无周期性。
7.CT示脑室扩大,尤为第Ⅳ脑室,可见小脑皮层萎缩。
8.CSF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升高。IgG明显升高。血清和CSF抗风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
【诊断思维程序】
(一)定位
根据患者痴呆,行为异常,智能减退,动作笨拙,共济失调及CT、EEG表现定位于大脑半球和小脑广泛受累。
(二)确定病变性质
1.根据发病年龄20岁左右,母亲孕期风疹接触或感染史,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的痴呆和共济失调明显,结合脑电图和CT的非特异性改变,要考虑此病。血清和CSF抗风疹病毒抗体滴定升高有助确诊。
(三)鉴别诊断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本病与PRP早期表现相似,但本病发病年龄偏小,运动障碍以肌阵挛发作为特征,PRP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占优势,前者EEG有周期性出现的高波幅慢波或尖慢波,血清和CSF的免疫学检查有助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预后】
预后极差,通常经8~10年呈完全性痴呆和痉挛状态,死于并发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性疾病。本病经蚊或其他吸血昆虫传播,多于夏秋季节发病。流行于我国、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及体弱者。
2.集中发病于7、8、9三个月,南方地区可提早到6月份。
3.潜伏期约4~21天,偶有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类似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为期1~3天。
4.起病急骤,大多在3~5天内症状达高峰,发热,体温常在1~2天内高达39℃或40℃以上,持续约1~2周后降低。
5.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主要有
(1)头痛:部位不定,多较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2)意识障碍:90%的病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癫痫发作:半数以上的病例有癫痫发作,尤以儿童多见,常出现在发病后2~4天。因病变部位范围不同,发作类型不一,可呈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也可成为持续状态。
(4)脑膜刺激征:多数病例均有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
(5)可有偏瘫、失语等局灶神经症状。
(6)呼吸循环衰竭:见于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多为脑干尤其是延髓呼吸中枢受损引起,也可因急性脑水肿,并发脑疝形成所致。循环衰竭为脑干受损,或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血容量不足引起。尚不除外毒素被吸收产生血管麻痹与休克者。
6.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明显增多,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2)脑脊液:压力增多,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L。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5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基本正常。
(3)血清免疫系检查
①抗乙脑病毒抗体IgM的测定:此抗体发病第5~7天阳性率达70%以上,2~3周达高峰。
②乙脑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IgM抗体,其敏感性、特异性较强,阳性率达83.1%。
③补体结合试验:需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抗体效价升高4倍为阳性,用于回顾性诊断,对早期诊断无价值。
(二)临床分型
由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不同,病人年龄及免疫力强弱不同,临床表现也轻重不一。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神经精神症状,临床上分类如下。
1.典型者
(1)轻型:轻度的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发热,体温常在39℃左右,神志始终清楚。多于一周左右恢复。以儿童多见。
(2)中型:发热、头痛剧烈、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体温可达40℃,病人烦躁、嗜睡、神志短暂性浅昏迷,部分病人癫痫发作,经治疗病情能迅速得到控制,第二周逐渐恢复,不留后遗症。
(3)重型:持续高热,体温达40℃以上,早期即嗜睡,脑膜刺激征明显,很快进入昏迷,频繁的癫痫发作,可呈持续状态,极易并发肺部感染。此期可达2~4周,甚至更长,恢复期可留有一定的神经精神症状,多数病人仍能痊愈。
(4)极重型:极少见,体温迅速升高至41℃以上,持续不退,深昏迷,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多数病人在一周内因严重脑水肿,脑疝形成而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非典型者
(1)顿挫型:症状极轻,仅有发热、头痛,可伴呕吐,体征不明显。
(2)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只可用血清免疫学检查证实。
【诊断思维程序】
(一)首先确定为颅内感染性疾病
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脑脊液的炎性改变等可考虑为颅内感染。
(二)确定疾病性质
根据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要考虑为乙脑,进一步的试验室检查帮助确诊。
(三)注意与其他颅内感染性疾病鉴别
1.森林脑炎 本病流行季节为5~7月,病理改变与乙脑相似,但有明显的地区性和职业性,主要见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伐木工人,多有突出的颈、肩胛、双上肢的弛缓性瘫。病毒分离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鉴别。
2.钩端螺旋体脑炎 本病主要在夏秋季流行,急性起病。有寒战、高热、结膜充血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脑膜脑炎的症状。但患者均有疫水或疫源接触史,血清免疫学检查及血尿脑脊液中查到病原体有助诊断。
3.化脓性脑膜炎 本病急性发病,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但无季节性,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增高,可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或细菌培养找到致病菌,帮助确诊。
4.传染后脑炎 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等被感染后可并发脑炎。临床表现和CSF改变与乙脑也相似,但依病史、临床经过、以及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关键在于降温、保证营养、控制抽搐和颅内压增高。
1.降温:物理降温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头置冰帽或头枕冰袋,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区放置冰袋,还可冰盐水灌肠。
2.降颅压:常用20%甘露醇125~250 ml/次,每6~8小时一次。颅压仍高可酌情给速尿20~40mg/次,肾功能不全者给予复方甘油治疗。
3.控制癫痫发作、镇静:常用鲁米那、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持续状态时给予安定10mg,缓慢静脉推注。具体见癫痫章节。
4.呼吸衰竭的处理: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尽早气管切开,呼吸量不足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中枢型呼吸衰竭者可同时用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5.昏迷者可给醒脑静及促进细胞代谢、改善细胞功能的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
6.加强营养及护理,不能进食者尽早鼻饲饮食,注意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
7.康复治疗:恢复期有神经功能障碍者给予功能训练、针灸、按摩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后】
5%~2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性疾病。鼠为传染源,蜱为传播媒介。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性,主要流行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地区,5~7月多发,易感人群为森林作业人员。
【诊断要点】
1.来自东北地区,多为森林作业者。
2.5~7月发病。
3.潜伏期约7~30天,少数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4.起病突然。
5.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严重者早期即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6.最突出的表现为颈、肩胛和上肢的弛缓性瘫。少数患者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
7.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达(10~2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8.CSF:压力增高,细胞数(50~5 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或正常,糖、氯化物正常。
9.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效价1∶4以上有诊断意义。
【诊断思维程序】
(一)首先确定为颅内感染性疾病
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精神意识障碍及脑脊液的炎性改变可考虑为颅内感染。
(二)确定疾病的性质
根据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职业性要考虑森林脑炎,实验室检查可帮助确诊。
(三)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与森林脑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无地区性、职业性,无颈、肩胛、双上肢软瘫的特征。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鉴别。
2.急性脊髓灰质炎 本病多见于儿童,常为出现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后再次出现烦躁、高热、感觉过敏、肌痛,热退后出现肢体软瘫,血清学检查可帮助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2.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有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高颅压者给予脱水剂。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者给予相应治疗。
3.血清治疗:免疫血清20~40 ml,肌注,每日一次,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
4.恢复期给予针灸、理疗、按摩等康复治疗。
【预后】
预后差,急性期死亡率约为20%,可遗留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人被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即可能引起感染,带病毒的唾液从伤口进入体内,沿脊神经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还有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引起感染的。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占80%~90%,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狂犬咬伤后平均发病率为15%~20%。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 有犬、猎或其他动物舔、咬史,并且有下列临床表现者:
(1)愈合的咬伤处伤口感觉异常,出现兴奋、烦躁、恐怖,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自主神经兴奋性亢进(心率快、血压增高、出汗、流涎),继而肌肉或脑神经瘫痪。
2.实验室确诊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毒抗原阳性。
(2)存活一周以上者作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 000。
(3)死后脑组织标本病毒分离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出尼氏小体。
(二)诊断要点
1.有犬或其他动物咬伤或舔试史。
2.潜伏期一般9天到2月,最长达19年。
3.前驱期:已愈合的伤口处出现麻木、刺痛、痒及蚁走感,并有低热、全身不适、头痛等,持续2~5天。
4.兴奋期:高度兴奋,暴躁,出现反射性咽喉痉挛,饮水时明显加重,呼吸困难,极度惊恐,出现“三怕”,即怕光、怕声、怕水,可有颈项强直、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可有疯狂症状,狂叫、咬人。汗、唾液分泌明显增多,心率快,体温升高,约持续1~2天。
5.麻痹期:患者较为安静,迅速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6.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血和脑脊液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上升。
【诊断思维程序】
根据有被动物咬伤史和典型的怕光、怕声、怕水、流涎等症状,临床诊断基本成立。进一步作有关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注意与破伤风鉴别。
【治疗】
1.疫苗接种:被病犬咬伤后尽可能早接种狂犬疫苗,国内采用semple疫苗,在腹壁或肩胛下缘皮下注射。剂量为1~6岁1ml,6岁以上2 ml,每天一次,连续2周。伤口在颈部以上或伤势严重者可给2 ml每日两次,一周后改为每日一次。联合应用狂犬病毒血清效果更好,剂量为0.5 ml/kg,肌注。
2.伤口处理,作清创术。
3.对症治疗:隔离、镇静、控制惊厥及咽喉肌痉挛以防窒息死亡、早期气管切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预后】
本病一旦发病,预后极差,几乎全部死亡,应加强宣传,严格家畜和宠物的管理。被动物咬伤后尽早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