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γ射线外照射损伤
低空和地面爆炸时,在爆区和下风向地区可形成不同污染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区。污染区的形状和范围取决于核武器当量、爆炸方式、放射性尘粒大小、裂变碎片放射性衰减速度、风向、风速等因素。当风情(风向、风速)变化较小时,污染区的形状呈带状或椭圆状;当风情变化较大时,污染区的形状就比较复杂。
污染区地面污染的程度用“照射量率”表达,一般用cGy/h表示。位于污染区的人员可受到通过的放射性烟云或已沉降到地面的落下灰所释出的γ射线的外照射。照射量的大小取决于照射量率的高低、照射时间的长短和人员的防护状况。根据污染区照射量率的大小,将污染区分为轻微(2~10 cGy/h)、中等(10~50 cGy/h)、严重(50~100 cGy/h)和极严重(>100 cGy/h)4个等级。
污染区地面照射量率随爆后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污染区也逐渐缩小。照射量率随爆后时间衰减的规律用给定时刻的地面照射量率与爆后1h地面照射量率比值表示。对地爆污染区来说,在爆后0.5h到半年内,照射量率随时间变化粗略地按“六倍”半经验规律衰减,即爆后时间每增加至6倍,照射量率约衰减至原来的1/10。空爆污染区照射量率的衰减规律与地爆时不同,其原因是该处污染主要是由于土壤中铝、锰、钠、铁等感生放射性核素造成的。随比高降低,地面污染物中核裂变产物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其衰减规律也逐渐趋近于地爆时的规律。空爆云迹区的污染来自落下灰,故地面照射量率衰减规律与地爆时相同。
在落下灰污染区预报中,一般将污染区分为危险、中度、轻度3个伤情区:
(1)危险伤情区:处于危险区内的暴露人员,从沉降开始起,停留至爆后6h可受到300 cGy以上的照射,大部分人员可能失去战斗力。
(2)中度伤情区:处于中度区内暴露人员,从沉降开始起,停留至爆后6h可受到100~300 cGy的照射,有半数人员可能失去战斗力。
(3)轻度伤情区:处于轻度区内暴露人员,从沉降开始起,停留至爆后6h可受到25~100cGy的照射,人员一般不会失去战斗力。
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暴露人员,从沉降开始起,停留至爆后6h照射量通常不超过25cGy,在军事上可以认为为安全区。
在受到落下灰3种不同照射方式复合作用时,从卫勤保障和医学救治的角度考虑,应首先弄清楚这些作用因子中那一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要了解,与单一因子相比,复合照射时各因子所致的损伤相互间有否加重作用。通常情况下,落下灰所致的急性辐射损伤,γ射线全身外照射起决定性作用,在照后最初一段时期内,病情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如同早期核辐射损伤那样的经过和特点。然而由于合并皮肤的照射,有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变。
落下灰γ射线全身外照射损伤与早期核辐射所致急性放射病相似,一次受不同剂量照射后出现的症状,对作战能力影响,以及医学和临床评价问题见表2-3-81。
表2-3-81 一次受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出现的症状、对作战能力影响以及医学问题与临床评价
剂量及表现能力 | 早期症状及发生时间 | 医学问题 | 临床评价 |
0~0.35 Gy CE,RES 1级 | 无 | 焦虑 | 可能有战斗性焦虑表现 |
0.35~0.75 Gy CE,RES 1级 | 恶心,头痛 6h开始,12h消失 | 无 | 24h内淋巴细胞轻度减 少 |
0.75~1.25 Gy CE,RES 2级 | 恶心,50%人员呕吐 3h开始,24h消失 | 迟创伤和外伤愈合延缓 | 淋巴细胞、血小板和粒细 胞计数下降,对病原体敏 感性增加 |
1.25 Gy DT:PD4h至恢复 UT:PD 6~24 h、6周至恢 复 UT:CE 1 d至6周 RES3级 | >20%人员轻至中度恶 心、呕吐,>25%人员轻 至中度疲劳、虚弱。2h开 始,2d消失 | >10%人员需要医学处 理,预期的问题包括感 染、出血、发热,创伤和烧 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 著增加 | 如果受照48 h后淋巴细 胞数>1.7×109/L,受照 剂量一般小于致死剂量; 如果淋巴细胞或粒细胞 数偏低应考虑采用细胞 因子治疗并进行生物剂 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