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是由病原性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绝大多数以啮齿动物为宿主,嗜血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地理分布广泛,几乎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临床典型病例除发热、头痛外,常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有的初发病灶形成溃疡、焦痂。外斐反应大多呈阳性。近年来人们把埃里希体病(Ehrlichiosis)也归入立克次体病一类。我国已证实的立克次体病有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和斑点热等。
(一)简史
我国在1000多年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对沙虱毒(即恙虫病)已有详细描述,西方早在16世纪也有对斑疹伤寒的记载,但真正科学地认识本病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
立克次体这类微生物最早由巴西学者Da Rocha Lima定名的。他在1916年提议用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来命名他从体虱中分离到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体,以纪念因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而牺牲的美国Ricketts和捷克Von Prowazek两位医生。从1906~1909年,Ricketts研究美国落矶山斑点热时,在病人血液中及该病媒介蜱体内发现一种特殊的极小的小体,并可引起实验性动物感染。1910年他与Wilder一起在墨西哥研究虱传斑疹伤寒时,也从患者的血液和吸过病人血的虱体内,找到与其在研究斑点热时所发现的小体极为相似的卵圆形和杆状小体。不幸Ricketts就在这一年因受感染而死于斑疹伤寒。1913年Von Prowazek在塞尔维亚于吸过斑疹伤寒病人血的虱体内,也发现了类似的小体。这些发现在1914年底Von Prowazek与Da Rocha Lima合作进行斑疹伤寒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不幸的是他们也在研究过程中感染了斑疹伤寒,Von Prowazek于1915年死亡,但Da Rocha Lima得到康复。1915~1916年间Da Rocha Lima继续研究虱的斑疹伤寒感染,证明了能够引起斑疹伤寒的微生物为细胞内寄生,能在虱胃肠上皮细胞内繁殖的小体,它不同于在正常虱体胃肠中所见的类似小体,因而成功地解决了斑疹伤寒的病原学问题。后来Von Prowazek和Da Rocha Lima的工作为其他许多研究者多次证实,特别是1921年Wolbach等的研究澄清了欧洲斑疹伤寒(即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的一切疑问。同时,随着斑疹伤寒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鼠型斑疹伤寒也逐步予以注意。
美国落矶山斑点热是由Ricketts证明的第一个立克次体病。1906年Ricketts首先将落矶山斑点热患者血液接种到豚鼠及猴体内而获得感染。同年Ricketts与King分别证实了蜱有可能是本病媒介。1907年Ricketts发现安氏革蜱存在自然感染,并认为可经卵传递病原体。1909年在人、猴、豚鼠血液及蜱组织的涂片中发现微小菌体。1910年他与Wilber通过交叉免疫试验将它与斑疹伤寒互相区别。后来Walbach详尽研究了病原体的形态学和病理学,首先在蜱组织中发现此病原小体可在细胞核内生长繁殖,并于1919年命名该病原体为立克次体,即后来大家公认的“立克次体”为这类微生物的总称。
自从立克次体作为一类新的微生物而被确定以后,一方面很快发现立克次体小体作为共生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节肢动物之间;另一方面陆续证实了对人及动物有致病性的立克次体。除了斑疹伤寒及落矶山斑点热外,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大都在20世纪20~30年代相继被发现。例如,1920年日本学者Hayashi发现恙虫病立克次体,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首先作为一种新的不明确的疾病Q热予以报道。1938年Davis及Cox从美国蒙大拿的安氏革蜱中也分离出同样的立克次体。1948年Philip鉴于Q热病原体不能凝集变形杆菌OX株,将其另列一属,取名伯氏考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1919年Arkwright等在战壕热病人身上喂血的虱粪中发现大量认为是立克次体的微生物,但直到1966年才由Vinson用血琼脂培养成功,这种培养物只能使志愿者及猴发生战壕热,其他实验动物尚未感染成功。引起世界各地蜱传斑点热及立克次体痘的病原体多发现于20世纪30~40年代。
埃里希体(又称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白细胞内的寄生菌,对人致病的有腺热埃里希体(E.sennetsu)和犬埃里希体(E.canis)。1953年从日本九州、四国流行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热)病人分离出腺热埃里希体,后来证明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也存在这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外周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不典型淋巴细胞。传播途径和媒介尚不清楚。1968~1970年在越南的美军军犬中发生犬埃里希体感染流行,并有犬死亡,当时称为“热带犬各类血细胞减少症”。1986年美国阿肯色州用血清学诊断第1例埃里希体病病人,并认为是犬埃里希体所引起。直到1990年该州从1名新兵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犬埃里希体后,才确定了美国人的埃里希体病的病原。我国于1992年在云南的军犬和人群血清中也发现埃里希体抗体。
我国在1949年前主要对斑疹伤寒病原体和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1933年张汉民等首次在华北分离到引起雄性豚鼠阴囊反应的立克次体株。1938年吴朝仁的和谢少文,1939年刘纬通、钟惠澜均曾从北京由鼠体、蚤类及病人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建国后我国立克次体的研究进展很快,陆续证实了我国恙虫病、Q热和斑点热的存在,研制了有效的斑疹伤寒疫苗。但是目前我国立克次体病的误诊和漏诊较高,有些立克次体病的存在分布、流行规律、临床类型以及自然疫源地特征等还不清楚,仍需深入研究。
(二)病原学
根据1974年第8版Bergey鉴别细菌学手册,立克次体科分为3属:①立克次体病属,包括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3组;②Q热属;③战壕热属(表2-5-21)。
表2-5-21 立克次体族的分类
属 | 生 物 型 | 种 | DNA G+C克 分子% | 生物学特性 | 补体结合反应 | 外斐 | |||||
细胞内位置 | 鸡胚培养滴度 高峰(最适温度) | 空斑大小 (形成日数) | 动物易 感性 | 抵抗力 | 可溶性抗原 (乙醚提取) | 颗粒性 抗 原 | 反应 | ||||
立 克 次 体 | 斑 疹 伤 寒 群 | 普氏立克次体 (R.Prvwuzekii) 莫氏立克次体 (R.mooseri) 或斑疹伤寒立 克次体 (R.typhi) 加拿大立克次体 (R.canodensis) | 20~30 | 胞浆(仅 加拿大立 克次体可 在核内) | 濒死(35℃) | 0.75~1mm (7~10) | 豚鼠易感 | 不强 | 群特异性 | 种特异性 | OX19(加 拿大立 克次体 不明) |
斑 点 热 群 | 立氏立克次体 (R.rickettsii)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R.sibirica) 康氏立克次体 (R.conorii)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 (R.austrulis) 螨立克次体 (R.akari) 帕氏立克次体 (R.parkeri) | 32~33 | 胞浆及核 | 死后24~72 h (32℃) | 2~3mm (5~8) | 豚鼠易感, 螨立克次 体小鼠易 感 | 不强 | 群特异性 | 种特异性 | OX19及 OX2(小 蛛立克 次体阴 性、帕氏 立克次 体不明) | |
恙虫 病群 | 恙虫病立克次体 (R.tsutsugamushi)现 称恙虫病东方体 (Orientia tsutsugamushi) | ? | 胞浆 | 濒死(35℃) | 1mm (11~17) | 小鼠易感 | 脆弱 | 株特异性 | 种及型 特异性 | OXk | |
考克 斯体 | Q 热 | 伯氏考克斯体或 Q热立克次体 (C.burneti) | 43~45 | 胞浆空泡 | 濒死(35℃) | 1mm (8~10) | 豚鼠易感 | 强 | 无 | 种特异性 呈两相 | 阴性 |
罗卡 利马 体 | 战 壕 热 | 战壕热立克次体或 五日热罗卡利马体 (Rochalimaea quintana)现称五日热巴 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 | 38~39 | 胞外 | 生长很差 | 细胞培养 困难 | 不能感染 | 较强 | 种特异性 | 种特异性 | 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