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药物的品种和数目
    来源:辈宠网

(一)记载药物的古医书及其时代考察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4种医学方技书记有药物和医方的著作共有6种,即《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五》),及其卷末佚文(以下简称《末》),《养生方》(以下简称《养》),《杂疗方》(以下简称《杂》),《胎产书》(以下简称《胎》),《却谷食气》(以上5种均帛书)和《十问》(简书)。其他8种医书均无药物名称,在此不论。

从上述6种古医书的著作年代来看,可以初步确认的是《五十二病方》的撰述年代要早于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估计不晚于春秋战国之际。《五十二病方》后卷末佚文是在《五十二病方》抄录之后续补的,而《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从其内容分析也都是略晚于《五十二病方》的先秦古书。由于这些医书的内容主要是临床医疗和“养生”为主,均非药物学的专著,因而其中所记载的有关药物学资料都是比较零星,不够完整的。但是,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对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因而通过这些医学著作的考察,不难从中窥探反映了当时药物学成就的一个重要侧面。以下仅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二)药物品种的考察

马王堆古医书(以下简称“古医书”)中现存的药名总数根据初步统计有394种。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根据这些药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器物药和待考药五类。以下即分别将每种药物的通用名称 (凡无通用名称者仍用古医书原名)列出。至于有关各药在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原名及其出处,与有关考证材料这里均从略。详可参考本书书末的“马王堆古医书索引”一文。

1. 矿物药 (共31种):

①铁,②煅铁灰,③铜屑,④铅,⑤水银,⑥消石,⑦矾石,⑧恒石,⑨骈石,⑩石膏,(11)礜石,(12)伏龙肝,(13)井中甕底土,(14)封殖土,(15)��土,(16)冻土,(17)井中泥,(18)空青,(19)久溺中泥,(20)白石脂,(21)赤石脂,(22)丹砂,(23)雄黄,(24)云母,(25)盐,(26)戎盐,(27)甘盐,(28)湮汲水,(29)流水,(30)井水,(31)露水。

2. 植物药 (共180种): 又可为四类。

(1) 木类药 (62种):

①桂,②菌桂,③美桂,④辛夷,⑤椒,⑥良椒,⑦秦椒,⑧蜀椒, ⑨皂荚, ⑩荆,(11)柳蕈,(12)柳柎,(13)吴 (山)茱萸,(14)��(食茱萸),(15)蓬虆,(16)厚朴,(17)芜荑,(18)朴,(19)大皮桐,(20)桐根,(21)梓叶,(22)梓实,(23)桑汁,(24)桑枝,(25)榆皮,(26)榆,(27)楮,(28)桐,(29)芫花,(30)白芫根,(31)槐根及枝、叶,(32)槐实,(33)枸杞根,(34)桦木,(35)茯苓,(36)竹,(37)松,(38)松脂,(39)柏,(40)柏实,(41)薜荔根,(42)女萝,(43)巴豆,(44)杏仁,(45)李实,(46)桃叶,(47)桃实,(48)桃毛,(49)桃可,(50)柰,(51)苺茎,(52)乾苺,(53)枣,(54)枣种,(55)酸枣,(56)酸枣根,(57)漆,(58)紫葳,(59)栎,(60)石榴,(61)柍,(62)桧木。

(2) 草类药 (87种):

①甘草,②乌喙,③续断,④黄芩,⑤白术,⑥雷丸,⑦槖吾, ⑧牛膝, ⑨菴子, ⑩芍药,(11)芎䓖,(12)蒺藜,(13)蒿,(14)白蒿,(15)青蒿,(16)鹊棠下蒿,(17)蘭,(18)蘭叶,(19)蘭实,(20)蘭根,(21)堇,(22)堇根,(23)毒堇,(24)葵,(25)冬葵子,(26)葵根,(27)石龙芮,(28)石龙蒭,(29)景天,(30)石韦,(31)酸浆,(32)茜草,(33)茹,(34)防风,(35)艾,(36)白敛,(37)黄芪,(38)葶苈,(39)藜卢,(40)蛇床子,(41)柴胡,(42)白芷,(43)白英,(44)半夏,(45)狼牙根,(46)麦门冬,(47)天门冬,(48)地肤,(49)商陆,(50)车前,(51)细辛,(52)白附子,(53)藁本,(54)萆薢,(55)防葵,(56)桔梗,(57)泽泻,(58)莪��,(59)薏苡仁,(60)杜衡,(61)汾菌,(62)阴菌,(63)瓦苔,(64)陟厘(水苔),(65)百草末,(66)屋荣蔡,(67)禾在圈垣上者,(68)漏芦,(69)犬尾,(70)莁荑,(71)菥蓂子,(72)苦参,(73)杜若,(74)甘遂,(75)菟丝子,(76)藜,(77)漆茎,(78)节,(79)龙慨,(80)紫菀,(81)本,(82)郁金,(83)白茅,(84)射干,(85)萝藦,(86)百合,(87)杂草。

(3) 谷类药 (19种):

①麦,②麦,③稻,④稷,⑤黍,⑥秫米,⑦粟(谷子),⑧糵米,⑨青梁米,⑩赤小豆,(11)大豆,(12)大豆根,(13)×豆,(14)黑豆,(15)蜀菽,(16)甘蔗,(17)藿,(18)五谷,(19)米。

(4) 菜类药 (12种):

①薤,②山薤(野薤白),③葱,④芥,⑤暑瓜,⑥苦瓠,⑦韮, ⑧薺, ⑨薺实, ⑩菱芰,(11)薑,(12)兔头肉。

3. 动物药 (共116种):又可分为五类。

(1) 人部药 (10种):

①人发,②发灰(血余炭),③人精液,④童便,⑤人尿,⑥头脂,⑦死人头,⑧死人胻骨,⑨人泥,⑩乳汁。

(2) 兽类药 (49种):

①羊肉,②羊矢,③羊毛,④肥羭,⑤羊,⑥羊头,⑦羖脂,⑧犬胆,⑨犬毛,⑩犬矢,(11)犬,(12)犬肝,(13)黑骘犬,(14)黑骘犬之心、肺、肝,(15)狗肝,(16)犬脯,(17)马脯,(18)马膏,(19)马膂肉,(20)母马肉,(21)马酱,(22)马矢,(23)牛肉,(24)牛乳(或羊乳),(25)牸肉,(26)牛脂,(27)牛腮,(28)牛䏔,(29)黄牛胆,(30)兔皮,(31)兔毛,(32)兔脑,(33)大牡兔,(34)鹿角,(35)鹿肉,(36)鹿䏔,(37)貍皮,(38)彘,(39)野彘肉,(40)豯,(41)豕骨,(42)彘膏,(43)彘矢,(44)野兽食肉者五物之毛,(45)鼢鼠,(46)牡鼠,(47)牡鼠肾,(48)牡鼠矢,(49)豹膏。

(3)禽类药(16种)

①雄鸡,②乌雄鸡,③黄雌鸡,④乌雌鸡,⑤白鸡,⑥白鸡毛,⑦鸡血,⑧雄鸡血,⑨鸡之心、脑、胸,⑩鸡卵,(11)雄鸡矢,(12)鸡才能讙者,(13)雀卵,(14)鸟卵,(15)��,(16)雉。

(4)鱼类药(6种):

①鳣鱼,②鳣鱼血,③鲋鱼,④鱼,⑤鳝鱼,⑥鱼。

(5)虫类药(35种):

①黄蜂,②黄蜂子,③蜂卵,④蝙蝠,⑤杨思,⑥天牡,⑦蜚蠊,⑧螑,⑨蜗牛,⑩蠸,(11)蚕卵,(12)繭,(13)衣鱼,(14)蜘蛛,(15)蜘蛛网,(16)地胆,(17)赤蜴血,(18)��螂,(19)白颈蚯蚓,(20)蚯蚓矢,(21)守宫,(22)赤蚁,(23)斑猫,(24)��蛄,(25)鸟甕,(26)桑螵蛸,(27)蛇,(28)蛇蜕,(29)蛇膏,(30)白蝼蛇,(31)苍梗蛇,(32)牡蛎,(33)龟脑,(34),(35)蟹。

4.器物药(共49种):又可分为三类。

(1)衣着类(8种):

①襦颈,②月经布,③女子初有布,④死者裰,⑤敝褐,⑥善布,⑦善絮,⑧丝缯。

(2)加工食品类(33种):

①蜜,②醯,③酒,④美(淳)酒,⑤清,⑥醪,⑦醴,⑧稻醴,⑨称醴,⑩浆,(11)醇糟,(12)麦麴,(13)×麴,(14)酱,(15)菽酱,(16)菽酱之滓,(17)糵糗,(18)饘糗,(19)谷汁,(20)黍米泔,(21)��泔,(22)黍潘,(23)黍腏,(24)饭焦,(25)美酪,(26)枣脂(枣膏),(27)肪膏,(28)久膏,(29),(30)豆豉,(31)糵,(32)胶,(33)菽汁。

(3)日用品类(8种):

①故蒲席,②籍之蒻,③荆箕,④陈藁,⑤枲絮,⑥车故脂,⑦牛车,⑧灶突墨。

5.待考药(共30种):

①独×,②花,③采根,④九宗之草,⑤×薺,⑥,⑦㯉,⑧阳×,⑨量簧,⑩×衍,(11)白×,(12)牡×,(13)夹×,(14)灌曾,(15)牡腊,(16)空垒,(17)智×,(18)×根,(19)×鱼,(20)×柎,(21)×化,(22)北南陈阳×骨,(23)女×,(24)焦××,(25)稗×,(26)舆,(27)×荚,(28)厚×,(29)×脂,(30)×朐。

(三)马王堆医书药物的历史特点

综观古医书中的全部药物,从药学发展历史的角度上可归纳出两个特点。

1.药物命名的方式:

(1)一物一名者:这是古医书药物命名最多用的方式,如半夏、酸浆、犬肝等均是。

(2)一物数名者:这是由于古医书均以秦篆文字书写,其字体与后代通行楷体不一。同时药名所用文字多系古音通假(如莤[��]荚、蕉荚、荚均系皂荚之音假),以及存在抄写中所利用的古代俗讹文字(如“漆”作“桼”,“芍药”二字分别作“勺”与“樂”之类)等原因所造成的。也是后世药物异名之滥觞。

(3)一物分为数药者:由于古人对于同一物品(动、植、矿物)往往采用其不同部位作为药用,故必然各自分别作为药名。如将“兰草”一物的不同部位分别作为4种药物,即“兰”(全草)、“兰叶”、“兰实”和“兰根”。又如对不同性别的牛单独命名,即雌牛肉称为“(兹)肉”,一般牛肉(或雄牛肉)泛称为“牛肉”或“牛䏔”之类。

(4)数药一名者:将数种不同的药物作为一种药物来对待,这种情况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早期药物品种区分的较原始状态。即古医书中的一个药名,实际上包括了多种药物,或同一品种的多种部位。如古医书中的“野兽食肉者五物之毛”一药,系指五种食肉类的野兽(具体兽名未详)的兽毛,实际上是五种药物。再如“鸡之心、脑、胸”一药,也是三药共取一个药名。

(5)具体药名的涵义不清者:这种情况应当也是较原始的一种药物命名方式。如古医书的鱼类药中除了明确记出其药物品种的“鳣鱼”、“鲋鱼”和“鳝鱼”外,尚有“鲜鱼肉”、“×鲜鱼”等药名,但后者究为何种鱼类,已不能详。

2.常用药物在古医书中出现的频度

出土的6种先秦古医书虽不能完全代表该时代药学成就的全貌,但作为抽样检查,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常用药物情况的。现将出现3次以上的药名统计如下(出现1次、2次的药名均不统计):

出现3次的药名有:流水,蜀椒,茱萸,枣,紫葳,牛膝,芍药,青蒿,艾,黄芪,萆薢,莁荑,米,芥,人发,头脂,鸡卵,鱼,蝼蛄,浆,酱,久膏,骆阮,阳×,女子初有布。

出现4次的药名有:丹砂,松脂,(白)术,茜草,防风,白蔹,蛇床子,童便,牛肉,蜂卵,蜜,胶,雀卵,石韦,椒。

出现5次的药名有:水银,矾石,礜石,菌桂,甘草,冬葵子,天门冬,薤,菱芰,人尿,枣膏,肪膏,月经布。

出现6次的药名有:伏龙肝,湮汲水,黄芩,葵,藜芦,茯苓,黍,大豆。

出现7次以上的药名有:盐,皂荚,蜗牛(以上各出现7次)。姜(15次),桂(16次),乌喙(19次),彘膏(22次),醯(29次),酒(51次)。

从上面的药名出现频度来看,其中以酒、醋(醯)、猪脂(彘膏)等最多。其次属于辛热性药物(姜、桂、乌喙)使用率也很高,剧毒性的药物如水银、礜石及催吐剂藜芦也有较高的频度,说明早在周、秦时期对多种毒性药物的性能功效已有充分的理解,这不仅和当时《周礼·天官》中疡医主要使用“劀杀之齐(剂)”的记载完全一致,而且也可佐证《淮南子》所记的“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上古传说,确实是有社会实践的根据的。至于在药物取源的范畴方面,古医书多数取自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物的事实,正好提供了食疗本草的渊源,也是值得重视的。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