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诊查、判断畜禽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学科。防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疾病,因此,诊断是防治工作的前提。正确的诊断是制定合理、有效防治措施的根据。临床诊断学主要研究诊断各科疾病的通用方法和基本理论, 为各临床分科,提供必要的诊断基础。专门研究内科疾病诊断的分科称为内科临床诊断学。
简史 人类在公元前已开始认识和防治疾病,但是, 当时只是根据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经验的积累。兽医科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同源或借鉴于医学及其成就。中国医学家对诊法的研究,历史悠久, 公元前3世纪《内经》中, 已有关于诊法的阐述。公元2世纪张仲景(152~219)就已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查病情,并按八纲进行辨证,建立了辨证施治的诊病法则。早期的兽医学专著《师皇秘集》、《伯乐遗书》、《司牧安骥集》等书中, 已有对于诊法的记述。至明朝喻本元、喻本亨兄弟合著的《元亨疗马集》,则集先人之大成,其中“口色论”、“脉色论”、“点痛论”及“起卧入手论”等篇章,为兽医临诊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开始以问诊和望诊做为主要的诊病手段; 17世纪后,近代医学逐步充实、发展,先后创用了直接、间接叩诊法,听诊器与听诊法。到19世纪中叶,有了较为系统的医学诊断学专著,一套较完整的体格检查法已经形成并沿用至今。与医学诊断学几乎同步,兽医临床诊断学也已基本形成了以问诊及物理检查法(包括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法)为基础的系统临床诊查体系、并开始有了兽医诊断学著作。近代兽医学传入中国,影响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其后,伴随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突飞猛进,诊断方法日益增多并为现代诊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微生物学的成就,发现了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并开始研究、应用了细菌、血清学诊断法,提高了病原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X射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兽医学方面的应用,使诊断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物化学的进展,研究成功很多血液生化检验法,充实了实验室检验的内容。现代诊断学逐步形成了以临床(体检)诊断、实验室诊断及X射线诊断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基础的综合体系。1949年后,伴随农牧业生产及畜牧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兽医临床诊断学被列为专业教育的独立,必修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有了较为充实、系统的兽医临床诊断学专著的出版。
内容 研究内容分为检查法、症状(候)学、诊断方法论。
检查法 收集做为诊断根据的症状、资料,需用各种方法去调查、观察和检查。所以,检查法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的临床诊断学其内容主要就是方法学。临床实际应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有:
问诊 对病畜、畜群及其环境、条件的调查、了解,可通过向畜禽所有者和饲养管理人员询问的方式进行。必要时需到现场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并查阅有关记录、资料,特别是当大群发病或有传染病流行时,宜进行详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物理检查法 通过检查者的感官(或配合应用一些简单的体检器械)直接对病畜进行客观的观察或检查的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法。
特殊检查法 用某些特殊的仪器、设备或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检查、检验及分析、测定的方法。又称辅助检查法。这类方法一般都是根据临诊需要和启示,针对某种特殊情况或特定疾病,而选择、配合应用的,其检查结果,在确定诊断中常有重要意义,有时可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包括:①直肠检查法(对大动物);②导管探诊法;③穿刺检查法(各种诊断性穿刺等);④内窥镜检查法(应用喉镜、直肠镜、膀胱镜、腹腔镜等);⑤金属异物探测法;⑥功能试验法;⑦心电描记法;⑧超声探查法;⑨实验室检验(如血、尿、粪的常规检验及血液生化学检验等);⑩X线透视与摄影;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等。
广义的特殊检查法还包括变态反应检查法(如结核菌素、鼻疽菌素反应);细菌、血清、免疫学检查法,寄生虫学检查法;毒物检验法;生物学试验法(如实验动物接种或动物模型与病例复制)以及病理解剖与病理组织学检查法等。这些方法的检查结果,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在确定病原诊断方面多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地掌握各种检查方法,按照一定程序,以临床基本检查法为基础,根据情况与需要,恰当地配合应用某些特殊检查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才能取得为确定诊断所需要的全面可靠的症状、资料。
症状(候)学 研究疾病现象和本质的分科。主要描述各种症状的表现、形象和特征。以做为识别和判定的根据,阐明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进而提示其诊断意义及可能性疾病。
某些症状常有固定的联系而在同一病程中同时或先后显现,称为症状(候)群或综合征。症状或症状群是提示诊断的出发点和构成诊断的重要根据。全面、足够和客观、确切的症状、资料是取得正确诊断的基础。
诊断方法论 建立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主要阐述分析、综合症状、资料的原则和建立诊断的步骤、方法和根据。建立诊断的方法主要有: 论证诊断法及鉴别诊断法等。而症状、资料的综合、分析过程,则应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做为总的指导原则。
相关学科 兽医临床诊断学以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为基础; 微生物学、血清学及免疫学等检验、诊断技术是构成临床特异性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性变化,是配合、验证临床诊断的一个侧面,因此, 临床诊断学和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至于各个独立疾病的诊断,更应向有关专业学科(畜禽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产科学、外科学、内科学等)联系和引深。做为临床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室险验与X线诊断部分, 已有形成“兽医临床病理学”及“兽医X线诊断学”两个独立分支学科的趋势。
现状与发展 近代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充实了诊断学的理论并提供了多种精密的诊断仪器,提高了医学与兽医学的临诊水平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电生理学与电子技术的进步, 设计、研制出生物电流描记装置, 使心电、脑电、肌电的描记, 成功地应用于临诊实践。利用光导纤维改进了多种内窥镜, 使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内腔镜检查技术, 更适合于临诊需要。声学理论在医学诊断方面的运用, 开拓了超声诊断新领域, B型超声诊断仪可以客观地显示出被探查器官的影像变化; 核医学的进展, 将核素应用于临诊实际, 从而促使X线、超声及核素三种诊断方法, 开始汇成“医学影像诊断”新分支。实验室检验技术的不断完善, 研制了多种可以精确地检测微量、超微量物质的仪器, 使微量元素、激素、酶类活性和毒素的临诊检验成为可能,现代检验技术正在向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方向发展。X线诊断学的进展, 特别是X线摄影与电子计算机联合使用, 形成了电子计算机处理体层扫描新技术(CT), 是X线诊断学的新突破。在细菌学、病毒学、血清学、免疫学迅速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病原而设计的特异性检查、诊断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许多传染病(包括一部分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领域,显著地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前,兽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技术,正向病原学及特异性诊断;亚临床指标及早期诊断; 不同种属畜禽的特殊诊断: 群体诊断及预防性监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