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兽医内科学
    来源:辈宠网

研究动物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的一门综合性兽医临床学科。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及相应的诊疗手段,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症状、转归、诊断和防治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发展简史 兽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兽医科学乃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息息相关。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印度, 兽医学已具雏型, 从事钉马蹄铁的铁匠和给牛治病的人被分别称为马医(farriers)和牛医(cow leeches)。18世纪,西方兽医学出现分科,其中除将研究和应用手术并配合药物和物理方法治疗的疾病划归兽医外科学外, 其余疾病均划归兽医内科学范畴。此后,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动物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分别形成了独立学科, 而非传染性疾病被通称为普通病, 动物内科疾病即为普通病之一。

中国传统兽医学历史悠久, 并具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对兽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亦做出了贡献。公元281~341年, 葛洪在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述了马起卧、胞转及肠结等内科病证的治疗, 并首次提出“谷道入手法”治疗便秘的措施。公元783~845年, 李石在所著《司牧安骥集》中, 已将内科、外科等单独设章, 记述了数十种马内科病的诊疗方法, 其中马的真性腹痛即达十余种并予以分类, 对于直肠检查和掏取结粪的诊疗方法则记述更详。1608年出版的《元亨疗马集》则对家畜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等均有详尽记述, 其中对于肠便秘,不仅记述了直肠取结的各种方法, 还首次提出病畜的保定方法应依秘结部位的不同而异。

进入20世纪,兽医内科学已有长足发展。中国于1904年创办了第一所兽医学校——北洋马医学堂,开始系统讲授西兽医科学。此后,中国原北京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等设有兽医专业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兽医内科学的教学课程。1950年后, 中国各省的农业高等院校相继成立,开办畜牧兽医专业, 设立兽医院,并开设兽医内科学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课,使兽医内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更为普及,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其间,中国政府数批派遣留学人员出国学习深造,同时聘请其他国家的兽医内科学家在国内开办各类培训班。与此同时, 中国学者先后翻译出版了胡体拉等著《家畜特殊病理学和治疗学》、游德尔著《兽医内科学》和波拉德等著《兽医内科学》等世界名著,还编撰出版了《家畜中毒学》和多种版本的《家畜内科学》等著作以及高等院校教材,对提高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增进交流,传播先进的学术成果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内容 兽医内科学以畜禽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包括动物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被皮系统疾病,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和有毒物质所致疾病的病因及其致病作用和机理;动物发病后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病程和转归;还有对患病动物给予的特异诊断及有效的防治方案与措施等。

相关学科 兽医内科学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毒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药理学,以及家畜环境卫生学和家畜营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亦借鉴了兽医微生物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寄生虫学的研究成果。

现状与前景 自1949年以来, 中国兽医工作者在防治家畜内科疾病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家畜的多种中毒病及微量元素缺乏症,马属动物急性结肠炎、瘤胃酸中毒等多种危害巨大的疑难病症均得以解除。随着役畜饲养量的减少、食品性畜禽的不断增多及其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普及,以及伴侣动物和家庭玩赏动物日益增多,兽医内科学在继续保留传统个体医学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理论、充实其研究内容;同时,必然要向群体医学偏移,尤其是围绕“生产疾病”(production disease)而建立愈加完备的预防监测系统,防患于未然,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