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外科手术理论与技术操作的一门学科。是用手和器械进行观血的和非观血的手段为病畜诊断和治疗, 消除疾病; 以经济为目的利用手术方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创造财富; 作为兽医学或医学的一种实验手段。
发展简史 在公元前手术的形式很简单, 主要是对皮肤乱刺、烧烙、放血以及创伤治疗等。中国在公元前771~221有了马的去势术。公元前460~前377年希波拉底(Hippocrates)发展基础医学、消毒法、诊断法等,使外科手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起点。在兽医范畴,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3)所著的《动物志》 中有马、牛、猪、驼、鸡的去势记载, 中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中”, 也包括了各种家畜的去势内容。4~6世纪马的去势有了较大的发展, 对狩猎鹰的咬伤, 肿疡等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用夹板绷带治疗骨折, 开始试行腹腔切开术, 当时用马尾进行缝合。在中国《司牧安骥集》有晶状体摘除术、混晴虫穿刺术、喉及气管切开术等记载。19世纪中、后期出血、止痛、感染等问题已被解决, 推动了医学和兽医外科手术的发展。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 对预防感染, 强调采用热消毒法, 科赫(Koch) 主张用消毒剂消毒。利斯特(J.Lister)用石炭酸制腐消毒,减少了外科手术的化脓, 其后发现石炭酸高浓度对组织有损伤。1870年由伯格曼 (Bergmann) 和希梅梅布什(Schimmerbush)用物理的消毒代替化学消毒法, 为预防手术创感染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后抗生素的问世及其利用, 使感染预防走向新的里程。
早期马的手术是在镇静剂的作用下进行的。到19世纪莫顿(Morton)、郎(Long)及韦尔斯(Wells)、辛普森(Simpson)将乙醚、氧化亚氮、氯仿的全身麻醉普及于临床, 从而结束了疼痛手术, 使各种复杂的手术变为可能。20世纪新的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等的使用, 使全身麻醉更为安全确实, 对手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依斯马奇(Ismarch)用驱血带施行压迫止血法,兰斯特莫厄(Landsteiner)1902年发现血型, 进行输血疗法, 为手术的大失血和外伤性休克抢救争取了时间。今日在临床上输血、止血方法的建立,给施行各种手术增加了可靠性。随着科学的进步,手术刀也变得多样,在手术中除用普通的外科刀之外,还有“热刀”和“冷刀”,热刀有高频电刀或激光刀,它比外科刀更犀利,尚有止血的功效。冷刀是一种冷冻装置,用低温和超低温的方法除去病理组织。用缝线结扎血管, 已有4000年的历史,肠线的应用已历经千年。1805年菲利普(Phillip)以小肠做成肠线,由于感染未能成功。李士德用铬酸浸透的铬肠线推延吸收时间,直到今天仍被应用。20世纪60年代合成纤维的缝线大量出现弥补了天然缝线的不足,加快了组织愈合过程。组织粘合作为组织对合的研究和应用,扩大充实了缝合的内容。
研究内容 所有的手术包括三个环节: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术前对手术动物的准备,手术人员手的准备,器械和敷料的准备及消毒, 无菌与防腐。病畜术前应绝食,否则在手术中容易形成消化道障碍,而禁食过长则降低肝糖贮藏,会给病畜带来潜在的危险,加重原发病。手术中动物保定对手术区显露有积极作用,大家畜的体位变化会导致低氧症及其他并发症,在全身麻醉时的侧、仰卧保定尤应注意。切开、止血、缝合是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也是手术的主体。切开是为了除去病变组织,制造手术通路,保护健康组织。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输液、输血、给氧以及术中给药等都是手术的研究内容。要求术者须有全面知识和实践能力,应接受各种专门训练。术后护理对恢复动物的健康、减少并发症或继发症都有重要作用,病畜的护理不能千篇一律,具体病畜作具体处置。
相关学科与分支学科 外科手术的发展,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局部解剖,对病灶的切除有直接关系,只有熟悉手术局部的机能与结构,保护不该损伤的组织,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病理学对手术有同样的重要性,有病理学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正确判断病理与正常组织,不仅会用肉眼去观察,还会用手去感觉,从而容易发现病变,除去病灶。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都和手术有密切关系,对机体不只是切除病灶,重要的是除去疾病恢复机体各器官的功能,挽救动物生命。微生物学和药理学的发展与手术的关系尤为密切,没有防腐、灭菌,没有麻醉的进步,外科手术水平不会提高。麻醉与消毒的发展将不断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外科手术不只是治疗外科疾病,也为内科、产科、传染病、寄生虫病服务。
应用解剖学 在大体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对动物局部或区域的各组织器官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常用手术部位的一般规律和可能发生的改变作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动物系统解剖有其共性,而对不同的动物有各自特征。应用解剖是手术的先决条件,要求用投影的方法透视深部组织,方便手术。
兽医麻醉学 是研究手术过程中的“无痛”技术的一门学科。传统的麻醉分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随科学的进步,麻醉的理论、麻醉用药、麻醉技术都有迅速发展,麻醉药的更新,“安定镇痛”电针麻醉、激光麻醉等的应用是麻醉发展的例证。化学保定和制动术的出现扩大了兽医麻醉的范围,前者是用药物的方法使动物保持安静,后者是一个“弹性概念”,其作用程度,从使动物卧倒到动物奔跑状态变慢的一种技术,多应用于野生动物捕捉。这两种技术在临床上使用,使兽医麻醉学更增加了本学科的特征。
现状与趋势 中国兽医外科手术学, 自从1949年以后发展较快,对各种动物的肠管手术、反刍动物的前胃手术、多头蚴孢囊摘除术、食管、气管手术、尿道及膀胱手术和疝的修补术等都有很大提高。麻醉有了发展,如椎管内麻醉、电针麻醉、激光麻醉以及安定镇痛等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手术的进步。此外,已开始研究显微外科、血管吻合、器官移植等。与此同时,心电、超声波、X射线、血气分析仪、密闭循环式麻醉机、冷冻外科和激光外科等已应用于外科手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近几年来,经济外科有了发展,如人工培养牛黄,活熊、活牛、活猪的胆囊或胆管引流手术,把兽医外科手术引向经济开发,拓宽了兽医外科手术研究范围。
随着科学发展的广泛深入,将不断提高利用麻醉机吸入麻醉,应用心电、肌电、超声波及血气分析仪,监视手术动物,对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提供可靠依据,组织移植、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和应用将会有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