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技术推广同兽医防疫工作相结合的事业机构。主要任务是指导牲畜繁殖、进行品种改良、饲料生产、合理利用草原、防疫检疫、行政执法和产后服务。
1956年6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建立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通知》。1957年全国建立县级以上畜牧兽医工作站3 700多处,畜牧兽医站技术干部有2万多人。1958年,中国普遍建立了县级畜牧兽医站,同时建立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其建制性质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1981年全国有全民所有制的畜牧兽医站(含家畜改良站、草原站,下同)8 570个,在职人数达81 235人;集体所有制的乡镇畜牧兽医站53 597个,在职人员达288 236人。1993年,全国共有畜牧兽医站(包括家畜改良站、草原站)57 439个,在职人员达457 241人。其中省级站106个,4 649人;地(市)级站717个,1 447人;县站4 982个,83 367人。乡镇畜牧兽医站51 697个,351 755人。乡镇畜牧兽医站原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1991年国务院59号文下达后全部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成立了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管全国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畜牧兽医站主管本地区的畜牧兽医工作。
在整个体系中,县一级畜牧兽医工作站是直接从事技术推广,开展综合服务的龙头。为此,从1983年起,开始由农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投资建设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1993年全国已建有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003个,其中由农业部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的有303个。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农牧部门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全国的畜牧兽医站具有上下连接的有机整体和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拥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发展畜牧业生产、防病灭病、发展畜牧业及进行畜产品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