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幼犬的几种常见传染病
    来源:辈宠网

一、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感染幼犬为主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病犬早期表现双相热型、急性鼻卡他,随后以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例出现鼻部和脚垫的高度角化。

【病原】犬瘟热病毒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RNA,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整形,有时呈长丝状。对热和干燥敏感,50~60℃30分钟即可灭活,炎热季节在犬群中不能长期存活。在较冷的温度下可存活较长时间。对紫外线和有机溶剂敏感,pH4.5~9.0条件下均可存活,最适pH7.0,0.75%石炭酸和0.3%季胺类消毒剂4℃10分钟不能灭活病毒,临床上常用3%的氢氧化钠作为消毒剂,效果很好。

【流行病学】犬瘟热的自然宿主为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以不满1岁的幼犬最为易感。

病犬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各种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各种组织中。主要传播途径是病犬与健康犬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症状】犬瘟热的潜伏期随传染来源的不同,长短差异较大。一般潜伏期3~6天。

犬瘟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约一半左右呈现亚临床症状,表现倦怠、厌食、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重症犬瘟热感染多见于未接种疫苗的幼犬。自然感染早期发热常不被注意,表现结膜炎、干咳、继而转为湿咳、呼吸困难、呕吐、腹泻、里急后重,最终因严重脱水和衰弱而导致死亡。

通常在7~21天出现神经症状,也有一开始发热时就表现出神经症状者。幼犬的化脓性皮炎通常不会发展为神经症状,但鼻部和脚垫的表皮角化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神经症状。犬瘟热的神经症状是影响预后和感染恢复的最重要因素。主要表现癫痫发作、好动、转圈和精神异常; 步态及站立姿势异常; 共济失调和反射异常;感觉过敏和颈部强直。咀嚼肌群反复出现阵发性战搐是犬瘟热的常见症状。经胎盘感染可在28~42天时产生神经症状。

新生幼犬在永久齿长出之前感染CDV可造成牙釉质的严重损伤,牙齿生长不规则,此乃病毒直接损伤了处于生长期的牙齿釉质层所致。小于7日龄的幼犬实验感染CDV还可表现心肌病。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抑郁、厌食、虚脱和衰竭。

【实验室检验】表现严重症状的幼犬,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实验感染新生幼犬可见血小板减少和再生性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有时可在外周血循环中,尤其是淋巴细胞中见到包涵体。

【病理变化】新生幼犬感染CDV通常表现胸腺萎缩。表现神经症状的犬通常可见鼻和脚垫的皮肤角化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大体病变包括脑膜充血、脑室扩张和因脑水肿所致的脑脊液增加。

【诊断】该病病型复杂多样,又常易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沙门氏菌以及传染性犬肝炎病毒、犬细小病毒等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以诊断较为困难。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流行病学资料仅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下述方法进行。

病毒分离与鉴定: 从自然感染病例分离病毒。电子显微镜检查: 直接观察到病毒粒子。血清学诊断: 包括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治疗】 (1)抗病素疗法。对病犬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犬瘟热血清或犬用精制抗多种病毒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前者用量为1~2毫升/千克,体重,1次·日,连用2~3日,分多点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后者按0.3~0.4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应用抗病毒药,可用三氮唑核苷,按5~10毫升/千克体重,1~2次·日,口服; 或5毫升/千克体重,2次·日,肌肉或静脉滴注。也可使用干扰素,以诱导犬的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用量为150~1500单位/千克体重,1次·日,肌肉注射,连用数日。

(2) 应用免疫增强剂以增强犬的抗病力,可试用胸腺肽,以促进淋巴细胞成熟,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按0.05~0.5毫升/千克体重,每天或隔天一次,肌肉或静脉注射,连续应用数日。

(3) 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按20毫升/千克体重静脉注射,2次·日,连续应用数日; 硫酸链霉素,按10毫升/千克体重,2次·日,肌肉注射; 头孢菌素,按15~50毫升/千克体重,3次·日,肌肉或静脉注射。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按5~20毫升/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肉注射,以利抗炎解热。

(4)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的病犬,要及时输液,常用5%葡萄糖等渗氯化钠盐水,根据病情,每天按20~40毫升/千克体重,静脉滴注,并补给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发热用双黄连、清开灵、柴胡等。呼吸困难的病犬给予氨茶碱平喘,内服10~15毫升/千克体重,或静脉、肌肉注射,按0.05~0.1也可选用安定,按2.5~20毫升/千克体重,静脉注射。神经症状病犬用扑癫酮,按5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2次/日,也可用牛黄安宫丸,每次1/4~1/2丸。此外,要增加营养,可补给白蛋白,氨基酸等。本病一旦发生神经症状,致死率可达80%以上,有的即使未发生死亡,也往往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预防本病的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国内多使用六联弱毒疫苗或五联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幼犬在6~8周龄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以2周为间隔再进行2次加强免疫。以后每年免疫接种1次。

一旦发生犬瘟热,为防止疫情蔓延,需将病犬严格隔离,用火碱、漂白粉或来苏儿彻底消毒,停止犬的调动和无关人员来往,对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动物和受疫情威胁的其他动物,用抗犬瘟热高免血清紧急预防注射,待疫情稳定后,再注射犬瘟热疫苗。

二、犬细小病毒病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犬引起的一种犬的严重传染病。临床上以幼犬多见,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特征。

【病原】犬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犬细小病毒属。对多种理化因素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10℃存活180天,在室温下保存90天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甲醛、次氯酸钠、烧硷、氧化剂和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该病毒在4℃条件下可凝集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染。犬感染犬细小病毒后发病急,死亡率高,常呈爆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感染,但以刚断乳至90日龄的幼犬较多发,病情也较严重,尤其是新生幼犬,有时呈现非化脓性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感染后7~14天粪便可向外排毒,粪便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病毒。感染途径主要是由于病犬和健康犬直接接触或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感染。无症状的带毒犬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天气寒冷,气温骤变,饲养密度过高,拥挤,有并发感染等均可加重病情和提高死亡率。

【症状】犬细小病毒病在临床上表现主要为肠炎和心肌炎两种病型。

肠炎型: 自然感染潜伏期7~14天,人工感染3~4天。病初48小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起初可有体温升高,病犬出现剧烈的呕吐,呕吐物起初为未消化的食物,继而呕出胆汁样或带血的胃内粘液。随后开始排出恶臭的稀粪。起初呈灰色或黄色,随后呈血色。胃肠道症状出现后很快表现脱水和体重减轻等症状。病犬在后期往往发生肠套叠。

心肌炎型: 多见于28~42日龄幼犬,常无先兆性征候,或仅表现轻度腹泻,继而突然衰弱,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心脏听诊出现杂音,心电图发生病理性改变,短时间内死亡。

【实验室检验】肠炎型主要表现白细胞减少,小犬可低到0.1~0.2×109/L,多数是0.5~2×109/L; 因胃肠道粘膜受损,蛋白质缺失,造成低蛋白症,尤其是低白蛋白症。心肌炎型病犬表现天冬氨酸激酶 (AST)、乳酸脱氢酶(LD小时)、肌酸酐磷酸激酶(CPK) 活性增高。

【病理变化】肠炎型: 自然死亡犬严重脱水、消瘦、眼球下陷。肛门周围附有血样稀便或从肛门流出血便。小肠以空肠和回肠病变最为严重,内含酱油色恶臭分泌物,粘膜弥漫性或局灶性充血,有的呈斑点状或弥漫性出血。大肠内容物稀软,酱油色,恶臭。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

心肌炎型: 肺脏水肿,局部充血、出血,呈斑驳状。心脏扩张,左侧房室松弛,心肌和心内膜可见非化脓性坏死灶,心肌纤维严重损伤,可见出血性斑纹。

【诊断】

(1)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病犬粪便材料加入胰蛋白酶消化后同步接种猫肾或犬肾等易感细胞培养。

(2)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由于CPV对猪和恒河猴红细胞具有良好的凝集作用,应用血凝试验可很快测出粪液中的CPV。

(3)胶体金试纸条 是国内外检测CPV最为简便、快速的方法,目前已在犬场和动物门诊广泛应用。

(4) 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料或排泄物 如发现犬细小病毒,可做出诊断。

【治疗】 (1)早期用抗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等。按0.5~1.5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或肌肉分点注射,连续用2~4天; 或选用抗犬细小病毒等多种病毒病的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按0.3~0.4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连用2~4天; 也可用患病康复的犬全血,按3~5毫升/千克体重的量进行输血;早期肌肉注射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也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适当应用抗病毒药。可选用病毒唑,按5~10毫克/千克体重,1~2次/日,口服; 或每次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肌肉或静脉滴注。

(3)选用免疫增强剂。为增强犬的抗病毒能力,可试用胸腺素,按0.05~0.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或隔天1次,肌肉或静脉注射,连续应用数日。干扰素,用量为150~1500单位/千克体重,1次/日,肌肉注射,连用数日。

(4)对症治疗。本病出现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是导致犬因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进行及时合理的补液和补充电解质,缓解酸中毒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通常选用林格氏液和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中大体型的犬可按44毫升/千克体重进行补液,仔犬和小型犬可按66~110毫升/千克体重补液。对腹泻严重的犬,除进行补液外,还应根据酸中毒的轻重程度不同,给予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用量为1~3毫升/千克体重。对呕吐严重的犬,要特别注意补钾,但要严格控制输入钾的剂量、浓度、速度,常用的钾制剂为10%的灭菌水溶液,使用时,必须稀释成0.5%以下的浓度缓慢静脉滴注,一般每次用量为2~5毫升,用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成0.1%~0.35%的浓度。静脉输注犬血白蛋白可加速机体渗透压和体液平衡的恢复。止吐可选用普鲁本辛,小犬5~7毫克/次,中大型犬15~30毫克/次,口服,每8小时用1次。也可选用氯苯甲嗪,25毫克/次,口服,每日1次。严重呕吐可用阿托品、6542; 止泻可口服矽碳银,0.5~1毫克/次,3次/日。还可选用鞣酸蛋白、斯密达等; 出血可用止血敏、维生素K。

(5)控制继发感染。可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根据犬的体重,按3~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连用3~5日; 硫酸卡那霉素,肌肉注射,用量为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肌肉注射。

【预防】采用犬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近10多年来各地使用含犬细小病毒弱毒疫苗的六联弱毒疫苗和五联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成功地预防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可在幼犬40日龄左右开始第1次免疫接种,间隔10~14天再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以后每年接种一次。

本病发病迅猛,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及时隔离病犬,对犬舍及用具等用2%~4%火碱水或10%~20%漂白粉液反复消毒。对可疑感染的犬立即应用高免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紧急被动免疫注射。

三、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是由犬腺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表现肝炎和眼睛疾患。

【病原】犬腺病毒Ⅰ型在分类上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在pH3~9条件下可存活,最适pH6.0~8.5。在4℃可存活270天,室温下存活70~91天,37℃存活29天。56℃30分钟仍具有感染性。病犬肝、血清和尿液中的病毒,20℃可存活3天。碘酚和氢氧化钠可用于消毒。

【流行病学】 犬腺病毒Ⅰ型主要感染犬和狐狸,其他犬科动物也有感染的报道。犬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但1岁以内的幼犬多发。幼犬死亡率高,可达25%~40%,成年犬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和康复犬。康复犬尿中排毒可达180~270天,是造成其他犬感染的重要疫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犬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污染的用具也可传播,也可发生胎内感染造成新生幼犬死亡。

【症状】犬腺病毒Ⅰ型自然感染潜伏期约1周左右,急性暴发性病例,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急性型病例,患犬严重腹痛,弓背收腹,呻吟不断; 体温升高,精神抑郁,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呕吐,腹泻,粪中带血。亚急性病例症状较轻微,咽炎和喉炎可致扁桃体肿大; 颈淋巴结发炎可致头颈部水肿。特征性症状是角膜水肿,即 “蓝眼”病。病犬羞明流泪,流出多量浆液性眼分泌物。角膜浑浊通常由边缘向中心扩展。

【实验室检验】 发病早期白细胞减少,包括淋巴细胞减少和嗜中性白细胞减少,随后无并发症的康复犬可发生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增多。尿液检查可见有蛋白尿和胆红素尿。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血清酶活性增高。在病毒感染期间可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败血症变化。在实质器官、浆膜、粘膜上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浅表淋巴结和颈部皮下组织水肿、出血,腹腔内充满清亮-浅红色液体。肝肿大。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浆膜被覆纤维素性渗出物,这种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脾肿大、充血。肾出血,皮质区坏死。肺充血实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 可采取病犬血液、扁桃体或肝、脾等材料处理后接种犬肾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随后可用血凝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治疗】在发病早期,可用高免血清或犬血清球蛋白进行治疗,以增强犬的特异性抵抗力。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通常选用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对症治疗主要是保肝、补液、利尿等,可用5%~10%葡萄糖液加苦黄注射液20~40毫升静脉滴注; 可大量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降低转氨酶可口服甘利欣2~4粒,每日2次; 同时,可静脉给予氨基酸,给予ATP、辅酶A等。

对于一过性角膜炎,可用阿托品眼药消除疼痛性睫状肌痉挛; 严重角膜炎时,可用眼封闭疗法; 角膜浑浊的病犬,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等点眼。

【预防】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国内多使用含有犬传染性肝炎弱毒疫苗的犬用六联弱毒疫苗或五联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防止病毒传入。坚持自繁自养,如需从外地购入动物,必须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一旦发病,需立即控制疫情发展。应特别注意,康复期病犬仍可向外排毒,不能与健康犬合群,需要长期隔离。

四、犬冠状病毒病

犬冠状病毒病是由犬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幼犬为多发。临床上表现为顽固性呕吐、频繁地腹泻、精神高度沉郁和食欲废绝。

【病原】犬冠状病毒在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RNA。该病毒对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敏感,对热敏感,易被甲醛、紫外线等灭活,但对酸和胰酶有较强的抵抗力,pH3.0,20~22℃条件下不能灭活,这是病毒经胃后仍有感染活性的原因。该病毒存在于感染犬的粪便、肠内容物和肠上皮细胞内,在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组织中也可发现病毒。

【流行病学】犬冠状病毒仅感染犬科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幼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犬排毒时间为14天。病犬经呼吸道、消化道随口涎、鼻液和粪便向外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笼具和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传给有易感性的犬或其他易感动物。

犬冠状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多发。过高的饲养密度、较差的饲养卫生条件、断乳、分窝、调运等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气温骤变等都会提高感染和临床发病的概率。

【症状】自然感染的病例潜伏期1~3天。病犬精神沉郁,嗜眠、衰弱、食欲废绝,最初可见持续数天的顽固性呕吐,随后开始剧烈的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黄绿色或橘红色,恶臭,混有数量不等的粘液,偶尔可在粪便中看到少量血液,最后粪便失禁。本病具有间歇性,可反复发作。本病如治疗不力,多在发病后第4~7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30%~45%。

【病理变化】死亡犬尸体严重脱水,被毛粗乱,腹部增大,肛门松弛,流出恶腥臭粪便。剖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炎变化,胃及肠管扩张,肠壁菲薄,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脱落是该病较典型的特征; 胃粘膜脱落出血,胃内有粘液,胆囊肿大; 病犬易发生肠套叠。

【诊断】病毒分离培养: 病毒可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分离最好使用A-72细胞。

电子显微镜病毒检查: 取急性死亡的病犬胃肠组织匀浆或粪便进行超速离心,电镜检查见到典型的冠状病毒,可做出诊断。

本病很易与犬细小病毒病相混淆。要注意区别,可采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根据病毒的形态结构加以区别。也可用犬细小病毒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加以鉴别诊断。

【治疗】对本病应以对症治疗为主,止吐可选用胃复安、爱茂尔,严重者可用阿托品,止泻可选用次碳酸铋、矽碳银等。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可用林格氏液或糖盐水补液,严重呕吐者需补充钾,腹泻严重者静脉输给5%碳酸氢钠注射液。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静脉注射或口服土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

【预防】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犬冠状病毒病疫苗。本病的预防应采取加强管理、严格检疫、定期消毒等综合性措施。一旦发生该病,立即隔离病犬,用1:30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0.1%~1%的甲醛消毒。

五、犬轮状病毒病

犬轮状病毒病是由犬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侵害新生幼犬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病原】犬轮状病毒在分类上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核酸型为双股RNA。对温度、乙醚、酸和胰酶不敏感。在4℃和37℃,对猪和人的O型和AB型红细胞具有较好的凝集作用并可被相应的犬轮状病毒抗血清所抑制。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和隐性带毒犬。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含毒粪便污染用具和周围环境而使健康犬发生感染。犬轮状病毒通常引起幼犬严重感染,成年犬多呈亚临床感染。

【症状】幼犬感染后发生腹泻,一般持续1周左右。如无继发感染,病犬精神、食欲一般正常。排黄绿色稀便,夹杂有中等量粘液,严重病例粪便中混有少量血液。病犬被毛粗乱无光,肛门周围皮肤及被毛多被粪便污染。本病如治疗及时,一般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死亡犬被毛粗乱,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轻型病例,肠管轻度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容物中等量、黄绿色;严重病例,小肠粘膜脱落、坏死,有的肠段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中混有血液。其他脏器不见异常。

【诊断】病毒分离培养: 可将病犬粪便材料经处理后,接种犬肾传代细胞或犬胎肺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或电镜检查培养物中是否存在犬轮状病毒,从而做出诊断。

犬粪便负染后电镜观察是否有犬轮状病毒粒子,如发现病毒,可做出诊断。

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荧光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本病主要采取对症疗法,防止脱水和酸碱平衡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应及时对病犬输液,可用等渗糖盐水、林格氏液,静脉输入适量碳酸氢钠。同时,使用庆大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类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止泻可用次碳酸铋口服。此外,护理也很重要,一旦犬发病,应立即将病犬隔离到清洁、干燥、温暖的场所,停止喂奶,改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或葡萄糖氨基酸溶液给病犬自由饮用。

【预防】本病的免疫,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使用。幼犬的免疫主要依靠母源抗体,因此应保证幼犬能摄食足量的初乳,或在出生初期喂给采自成年犬的血清,使其获得免疫保护。如发生本病的流行,应注意及时隔离,彻底消毒。

六、犬副流感病

犬副流感病是因犬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幼犬,临床表现发热、流涕和咳嗽。

【病原】犬副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RNA。在4℃和24℃条件下可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以及鸡、豚鼠、大鼠、兔、犬、猫和羊的红细胞。在原代和传代犬肾、猴肾细胞培养物中良好增殖。

【流行病学】犬副流感病毒可感染各品种犬,成年犬和幼龄犬均可发生,但幼龄犬病情较重。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几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急性期病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来源。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症状】本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犬多突然发病,发热,流出大量浆液性、粘液性鼻液,出现频繁的咳嗽。如无合并感染,病犬精神状态一般较好,但因咳嗽,病犬可能感到疲倦无力。当与支原体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时,则病情加重。

【病理变化】可见鼻孔周围有浆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漏,结膜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有时肺部有点状出血。

【诊断】病毒分离培养:可用棉拭子在病犬鼻孔内取分泌物,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和鉴定犬副流感病毒,这是最好的方法。

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查。可采用检查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是否上升从而进行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犬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不易区别,如犬瘟热、犬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肺炎、腺病毒Ⅱ型感染、疱疹病毒感染、支气管败血症菌及支原体感染等。鉴别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查出病原。

【治疗】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和对症疗法,可选用先锋毒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等肌肉注射。抗病毒可用病毒唑、转移因子等。为提高犬体抵抗力,可用犬血球蛋白静脉滴注;体温升高的犬,可口服泛捷复胶囊,每次1~3粒,每日3~4次。如呼吸不畅,可用氨茶碱1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5~2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同时,应大量应用维生素C,可口服或肌肉注射,也可静脉注射。

【预防】国内多使用六联弱毒疫苗和五联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效果良好。一旦发生本病,要及时隔离消毒; 外来犬要进行严格检疫,以防病犬或带毒犬进入犬群。

七、疱疹病毒病

本病是由犬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全身出血和局灶性坏死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仔犬。

【病原】犬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在形态学和致病学上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相似,是一种DNA病毒。本病毒对温热的抵抗力很弱,56.0℃4分钟灭活,37.0℃经5小时感染病毒滴度下降50%,-70℃保存的毒种 (含10%血清的病毒悬液) 只能存活数月。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性剂很敏感; 很多消毒剂如石碳酸、氢氧化钠等均能很快将病毒灭活。病毒可在犬肾、肺培养细胞内增殖,于接种后12~16小时开始出现细胞病变。

犬疱疹病毒的增殖温度为33.5~37.0℃。当温度达到39.0℃以上时,病毒增殖受到影响。2~3周龄以下仔犬的体温偏低,恰好处于病毒增殖的最适温度,这是2~3周龄以下仔犬易发生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随着仔犬的发育,体温调节机能逐步完善,3周龄以上仔犬及成年犬的正常体温为39.0℃度左右,这时,疱疹病毒的感染性显著降低,而且5周龄以上幼犬和成年犬即便感染,临床症状也不明显。有的偶尔表现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症,或结膜炎和阴道炎等。极个别的致妊娠犬流产和不孕症。

【流行病学】本病现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病毒主要通过犬的唾液、鼻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仔犬可通过胎盘以及分娩过程中与带毒母犬的阴道接触,或生后由母犬含毒的飞沫而遭受传染。此外,仔犬间也能互相传播。1周龄以内的仔犬感染后致死率可达80%。

【症状】本病多发生于生后2周龄以内的仔犬,潜伏期约为1周,病程多为4~7天,最急性的病犬呈爆发经过,外观健康活泼,于1~2天内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仔犬病初食欲不振、呕吐、流涎、反应迟钝,排黄绿色或绿色粪便。有的犬流浆液性鼻汁、呼吸困难。病后期粪便呈水样,仔犬停止吮乳后3天内发出持续的嚎叫声,常在4~7天内死亡。耐过仔犬常遗留中枢神经症状,表现共济失调,向一侧做圆周运动,角弓反张,四肢呈蛙泳状。

【临床病理】自然病例心脏采血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a2球蛋白的比例增加到17%~20%。剖检可见肝、肾、肺、肾上腺、小肠等有点状出血,并散在针尖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此外,脾脏肿大,肺严重水肿,支气管断端流出带有气泡的血样粘液。组织学主要变化各脏器的出血点和坏死灶以及坏死灶周围细胞内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有纤维素性坏死灶,大脑呈坏死性脑炎变化,可见神经胶质细胞聚集和淋巴细胞的环状聚集。急性病例的坏死灶一般无炎性细胞浸润,呈间质性肺炎变化。

【诊断】病毒分离培养:用病犬脏器接种犬肾细胞分离病毒,可确切诊断。荧光抗体检测法诊断: 对疑似本病的病犬,可用荧光抗体检测是一种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由于本病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仅凭临床表现不能确诊,但3周龄以内初生仔犬出现上述症状并突然死亡,可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治疗】发病仔犬难以治愈,死亡率往往可高达80%以上。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抗病毒和防止继发感染试用病毒唑、吗啉呱等抗病毒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广谱抗生素。

(2)予以补液,防止脱水 但由于仔犬难以静脉输液,可用吸管慢慢将配制好的口服补液剂滴入口中,经口补液。

(3)补充能量维生素等 可应用ATP、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B等肌肉注射。

(4) 止吐 呕吐严重者,可肌注来吐灵。

(5)镇痉 严重神经症状可适当应用苯妥因钠。

【预防】发现病犬应立即隔离。病犬放入保温箱中,保温箱的温度35℃,湿度以50%为宜。同时,皮下或腹腔注射康复母犬的血清或犬γ-球蛋白制剂可减少死亡。

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后的康复母犬能产生中和抗体,对仔犬可提供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本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母犬的免疫。目前,国外有人研制过CHV的灭活苗,但临床应用还有一定困难。所以,CHV弱毒苗的研制就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