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的成虫寄生于犬、狐等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犬和人等多种动物的各种组织(包括肝、肺、脑、肾等)引起的疾病的总称。犬弓首蛔虫雄虫长可达10cm,雌虫长可达18cm,颈翼发达;前部向腹面弯曲。卵呈亚球形,壳厚,表层的蛋白质膜上密布细致的小穴,随犬粪便排出时含一个胚细胞。卵在自然界发育,第二期幼虫对宿主具感染力,体表保留着第一期幼虫的旧皮鞘,仍居留卵壳内。幼犬摄食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内孵化,第二期幼虫钻入肠粘膜,随血液经肝、心入肺,由毛细血管转入肺泡;此后再由肺泡、经支气管、气管、喉咽进入食道,途中进行第二次蜕皮;在胃内进行第三次蜕皮,第四期幼虫进入十二指肠,再经一次蜕皮后生长为成虫。随着犬年龄的增长,受感染后,第二期幼虫沿上述常规移行途径返回小肠发育为成虫的越来越少,6月龄以上的犬,几乎大部分第二期幼虫都由肺静脉转入体循环,并进入全身各种组织,进入潜伏状态。当母犬怀孕时,第二期幼虫便在某种生理因素的刺激下复苏,经胎盘移行到胎儿的肝,并进行第二次蜕皮。幼犬出生后,第三期幼虫立即移行到肺,此后即循常规途径返回小肠,发育为成虫。第二期幼虫移行到母犬乳腺,可以通过哺乳感染幼犬。感染性虫卵被鼠或其他小哺乳动物摄食后,第二期幼虫潜伏在此等动物的组织内,一旦这些动物被犬捕食,幼虫可以经过移行,发育为成虫,也可以继续潜伏在犬组织内。病犬精神不振,腹部膨胀,消瘦,贫血;常腹泻或便秘。幼虫移行引起肺炎的病例不多。潜伏在脑或其他组织的幼虫可能引起发炎和肉芽肿,产生较严重后果。嗜伊红细胞增多现象很普遍。对于成虫寄生可藉粪便检查、发现虫卵作出诊断。对于幼虫寄生须藉助于血清学诊断方法。用丙硫咪唑、噻苯唑、磷酸左旋咪唑或哌嗪类药物驱虫均有良效。预防要点是严格管理粪便,改善环境卫生和定期驱虫。参阅猪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