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 (尤其是幼犬)、鼬科及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呈现双相热型、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以及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本病最早发现于18世纪后叶。现分布于世界各养狗地区。我国1980年分离获得犬瘟热病毒,目前各地均有犬瘟热发生的报告。
【病原学】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 属于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的麻疹病毒属 (Morbillivirus)。本病毒为单链RNA型,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整形,直径为115~160 nm,其中含有直径为15~17 nm螺旋形核衣壳和一个厚7.5~8.5 nm的双层轮廓套膜。
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病原性依病毒株不同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最具有代表性的病毒株是Snyder Hill株,以犬脑继代5代以后,再给犬接种,能使95%的犬发生脑炎症状,通常称此为标准株。如果通过雪貂反复继代提高对雪貂的病原性,则对犬或狐的病原性减弱。适应雪貂的毒株,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而且利用乳仓鼠及乳鼠脑内接种的方法,也易进行继代。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比较困难,一般可使用犬肾原代细胞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前者可形成多核体(合胞体细胞)及胞浆内包涵体,后者出现细胞病变并可形成蚀斑。此外,也可使用绿猴肾 (Vero) 细胞及犬肺巨噬细胞等,但以犬肺巨噬细胞培养的效果最好。适应鸡胚或组织培养的病毒,能在多种动物 (犬、禽、牛、猴) 和人类的组织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株上生长繁殖。
通过各种血清学试验和动物保护试验,已经明确犬瘟热和麻疹、牛瘟病毒之间具有某些共同抗原性。
病毒对热敏感,日光直射14h能将其杀灭; 56℃10~30 min被灭活。但对干燥和寒冷有很强的抵抗力,病毒在4℃冻干的材料中能保持几个月,在低温中能保持几年并有感染力。3%NaOH溶液、3%甲醛溶液或5%石炭酸溶液能迅速杀灭该病毒。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幼犬,纯种犬比土种犬易感性高,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在自然条件下,犬瘟热病毒的宿主为犬科动物 (犬、狼、豺、狐等)、鼬科动物 (水貂、雪貂、鼬鼠、貉、黄鼠狼、臭鼬鼠、刺猬、獾、水獭等),部分浣熊科动物 (浣熊、密熊、白鼻熊和小熊猫等)。对毛皮动物的危害很大,特别在狐、水貂等毛皮动物饲养场,有时可引起流行。实验动物中,雪貂对犬瘟热最为易感,自然发病的病死率达100%,因此常用雪貂作为本病的实验动物。
2.传染源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除大量地存在于鼻汁、唾液外,还可见于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心包液及胸、腹水中,并且能通过尿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与病犬直接接触,经呼吸道传染。但也有在距离病犬15 m远的地方而发生本病的报告。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染,交配传染也是一种途径,有人报道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造成流产和死胎。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无一定的地区性,凡是养犬的地方均有本病发生,特别常见于城市或犬类比较集聚的地区。由免疫母犬生的仔犬可从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但幼犬除非在绝对隔离的地方,否则很难避免感染。本病在冬季 (12~2月) 多发。无年龄、性别、品种的差别,但1个月以内的仔犬很少发病。1~12月龄的犬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渐降低,5~10岁老龄犬很少发病,犬群中自发性犬瘟热发生的年龄与幼犬断乳后母源抗体的消失有关。康复的犬可获终生免疫。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随传染来源的不同长短差异较大,来源于同种动物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 来源于异种动物的潜伏期可长达30~90天。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与病毒的毒力、环境条件、宿主的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关。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2~3天后可再次发热并持续数周 (双相热型)。
多数病例初期表现鼻炎和结膜炎症状,鼻流水样分泌物,并在1~2天内转为黏液性、脓性,眼内有脓性分泌物 (见彩图119),此后可有2~3天的缓解期,病犬体温趋于正常,精神食欲有所好转。此时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很快发展为肺炎、肠炎、肾炎、膀胱炎和脑炎等,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以呼吸道炎症为主的病犬,鼻镜干裂,排出脓性鼻液。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病犬咳嗽、打喷嚏,肺部有啰音和捻发音。
以消化道炎症为主的病犬,食欲完全丧失,呕吐,排带有黏液的稀便或干粪,严重时排高粱米汤样的血便,病犬迅速脱水、消瘦。
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犬,有的开始就出现神经症状,有的先表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7~10天后再呈现神经症状。病犬轻则口唇、眼睑局部抽搐,重则空嚼、转圈、冲撞或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倒地抽搐,呈癫癎样发作。这样的病犬多半预后不良。也有的病犬表现四肢、后躯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这样的病犬常留有麻痹后遗症。
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病犬较为少见。在唇部、耳壳、腹下和股内侧等处皮肤上出现小红点、水疱或脓性丘疹。有少数病犬的足垫肿胀、增生、角化,形成所谓的硬脚掌病。
恢复的病犬,食欲好转; 但未恢复的,通常取死亡转归,或病毒侵入脑内增殖,引起痉挛。多在感染后4~6周导致脑炎。病的末期可见到眼球透明部分变为蓝绿色。一旦呈现症状,则预后甚为不良,即使存活,痉挛多持续终生。
利用无菌犬进行病毒感染实验的病例,症状极轻,只呈现一时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胸腺萎缩; 组织学检查也仅见到淋巴样细胞的减少和网状细胞过度增生。可是自然感染病例,症状非常严重,这可能是由于细菌的继发感染所造成的。
当犬传染性肝炎与犬瘟热混合感染时,症状更为严重。由于这两种病毒之间不存在干扰现象,在混合感染的病犬血液中能发现两种病毒,在组织中能找到两种病毒的典型包涵体。
【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病例,仅见有轻度的气管炎和初期的散发性小灶性支气管肺炎。自然感染病例则可见到脚底表皮角质层增生,致使肉趾增厚变硬 (所谓跖皮硬化症或硬脚掌病),卡他性或化脓性呼吸道炎以及出血性肠炎等。
单纯犬瘟热病毒的感染,仅在上皮组织形成轻度卡他性炎症; 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尤其在后期,可见有齿龈、咽喉头、扁桃体、肋胸膜及肺的炎症。由于个体不同,有的以侵害呼吸系统为主,有的以侵害消化系统为主。
组织学检查所见资料不一致,但一般以卡他性乃至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为最多见。在肾盂、膀胱黏膜、神经细胞内可见有包涵体 (存在于胞核及胞浆内,以胞浆内居多)。在副肾皮质、支气管上皮以及胆管、脾、肺、海马角、肠系膜、淋巴结等也可检出包涵体,包涵体的数目不等,多为圆形乃至椭圆形,其直径为1~2μm。
【诊断】 本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因为经常存在混合感染 (如犬传染性肝炎) 及细菌的继发感染,而使临诊症状复杂化,结合流行病学材料,也只能提出怀疑本病的线索。在患病组织内发现典型的胞浆内或核内包涵体,可作为确诊的依据之一。但有时见不到包涵体,因此确诊尚有赖于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病原学检查在生前可取鼻黏膜、舌、结膜、瞬膜等,死后可刮取膀胱黏膜。血清学检测可采取发病早期和后期的双份血清样品。
1.病毒分离 从自然感染病例分离病毒,甚为困难。初次分离病毒,一般可用易感幼犬及雪貂。幼犬在接种病毒 (脑内接种较好) 后出现急性犬瘟热的典型症状,1~3周龄的犬症状较重,常于发病后2周死亡。有时犬的反应较轻,这时,可采取双份血清样品来证明抗体滴度升高。雪貂在接种后,症状较明显,发病初期眼鼻流水样分泌物,以后变为脓性,眼睑水肿,黏着 (睁不开); 下颌部发红,在嘴边形成水疱和脓疱; 脚肿,肉趾发红。病貂在笼中蜷缩,拒食,通常在发病后5~6天死亡。病程较久的可表现肺炎或神经症状,最后也难免死亡。
也可使用犬肾原代细胞及犬肺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但应用鸡胚、乳鼠、乳仓鼠作初次分离病毒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实验动物只对已适应的毒株起反应。白泉阳 (1990) 报道,通过鸡胚单层细胞吸附的方法,消除组织培养用的小牛血清内某些干扰因素,并以同步接毒方式,利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成功地从自然感染的水貂病料中直接分离出犬瘟热病毒,初代分离即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
2.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 一般使用发育鸡胚绒毛尿囊膜及各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中和试验,以检出抗体,但由于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时间,临诊上无实际应用价值。
补体结合试验: 以往均以感染脏器、感染发育鸡胚绒毛尿囊膜的乳剂及其提出物作补反抗原,但近年来多以感染细胞培养液为补反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荧光抗体试验: 应用荧光抗体着染被检动物的结膜、瞬膜、生殖器黏膜及剖检材料的涂抹标本,以检出病毒抗原,此法较为实用。
3.鉴别诊断 须与犬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巴氏杆菌病、土拉杆菌病等区别。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是犬瘟热常见的继发性细菌。
【防控措施】 加强综合性防控措施,搞好免疫接种,发现病犬,及时隔离治疗,严格消毒,防止互相传染,扩大传播。
1.免疫接种 实验表明,仔犬的母源抗体,23%来自胎盘,77%由初乳获得。当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效价下降到1:20以下时,则有感染可能。因此认为,仔犬于生后2~15周进行预防接种比较合适。
当前国外有3种弱毒疫苗,即鸡胚弱毒疫苗、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及雪貂驯化弱毒疫苗。其免疫程序通常是: 对生后未吃初乳的,在生后2周接种疫苗; 对母犬抗体效价不明的,在生后9周进行第1次疫苗接种,第15周后进行第2次接种; 对上述两种情况的犬,以后要测定中和抗体效价,对抗体效价下降到1:100以下的犬,最好每年补注1次。
我国使用的疫苗是孙连贵等 (1988) 研制的犬瘟热、狂犬病二联苗,还有孙连贵、夏咸柱等 (1991) 研制的狂犬病、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犬传染性肝炎及副流感五联苗,免疫效果均好。其免疫程序,可参照疫苗说明书进行。
2.治疗 对病犬应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抗病毒:本病特异疗法是应用大剂量犬瘟热单克隆抗体、犬瘟热血清或抗犬瘟1号,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病毒感染初期效果较好,出现明显症状时,效果稍差。
抗细菌感染及消炎: 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病初并用糖皮质激素。
对症治疗: 呕吐时,用爱茂尔或胃复安溶液,肌内注射; 尿血或便血时,用立止血、安络血、止血敏或维生素K3,肌内注射或口服云南白药; 腹泻时,口服氟哌酸、庆大霉素,2次/天;咳嗽和气喘时,肌内注射安乃近或安痛定等; 眼炎时,用眼药水点眼; 心脏衰弱时,肌肉或静脉注射肌苷或强尔心等; 酸中毒时,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或乳酸林格氏液。
补液疗法: 用复方氯化钠溶液、2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酸钙溶液,每日上午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或糖盐水,维生素C,下午注射。口服补液盐,并直肠内灌注0.02%洗必泰溶液,2次/天。
中药疗法: 对高热不退的病犬,在用其他疗法的同时,静脉注射双黄连或清开灵,或服用“安宫丸”、板蓝根汤,1次/天,连服5~8天; 对后期不食病犬,服用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