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犬冠状病毒引起犬的一种传染病,以频繁地呕吐、水样腹泻、沉郁、厌食为特征,临诊症状消失后14~21天仍可复发,是当前对养犬业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
Binn等 (1974) 在美国首次从患腹泻的德国军犬体内分离到CCV。近年来,德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法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曾有本病大规模流行的报道。我国警、军犬也有本病流行。
【病原学】 犬冠状病毒 (Canine coronavirus,CCV) 在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 (Coronavirus) 的第一群。病毒粒子形态多样,多呈圆形 (直径80~100nm) 或椭圆形 (长径180~200 nm,宽径75~80 nm)。表面有一层厚的囊膜,其上被覆有长约20 nm呈花瓣样的纤突。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正单股RNA,大小27~32 kb,是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
CCV存在于感染犬的粪便、肠内容物和肠上皮细胞内,在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组织中也可发现病毒。CCV只有1个血清型,但不同的毒株间毒力有所差异。
CCV可在多种犬的原代和继代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包括犬肾、胸腺、滑膜细胞和A-72细胞系。
CCV对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敏感,对热敏感,易被甲醛、紫外线等灭活,但对酸和胰酶有较强的抵抗力,pH3.0、20~22℃条件下不能灭活,这是病毒经胃后仍有感染活性的原因。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CCV仅感染犬科动物,犬、貂、狐均有易感性,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幼犬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2.传染源 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犬排毒时间为14天。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犬经呼吸道、消化道随口涎、鼻液和粪便等向外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笼具和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传给有易感性的动物。CCV在粪便中可存活6~9天,在水中也可保持数日的传染性,因此一旦发病则很难制止传播流行。
CCV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感染后迅速扩散至整个小肠。人工感染,口腔接种2天病毒到达十二指肠前端,4天侵害到整个小肠。与犬细小病毒侵害腺体细胞不同,CCV主要侵害位于小肠绒毛上2/3处的消化吸收细胞。CCV能侵害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偶尔也可侵害肝和脾。CCV可使小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导致小肠绒毛发生萎缩。未受侵害的腺体细胞则大量增殖,以补充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结果使小肠上皮细胞发生下移。含有病毒粒子的脱落细胞随肠道下泄,引起肠道下段的进一步感染,同时也使病犬粪便排毒。消化酶和吸收功能的丧失导致腹泻。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多发,过高的饲养密度、较差的饲养卫生条件、断乳、分窝、调运等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气温骤变等都会提高感染和发病的几率。CCV经常和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类星状病毒等混合感染,往往可从一窝患肠炎的幼犬中同时检出这几种病毒,诊断时应予以注意。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也可传染犬。
【临诊症状】 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蔓延全群,人工感染潜伏期24~48 h,自然病例潜伏期1~3天。病犬嗜眠、衰弱、厌食,最初可见持续数天的呕吐,随后开始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黄绿色或橘红色,恶臭,混有数量不等的黏液,偶尔可在粪便中看到少量血液,临诊上很难与犬细小病毒区别,只是CCV感染时间更长,且具有间歇性,可反复发作。
【病理变化】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炎变化。尸体严重脱水,腹部增大,腹壁松弛,胃及肠管扩张,肠壁菲薄,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黏膜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黏膜脱落是该病较典型的特征,胃黏膜脱落出血,胃内有黏液,胆囊肿大,病犬易发生肠套叠。
【诊断】 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剖检缺乏特征性,因此确诊必须依靠病毒分离、电镜观察。
取粪便悬液负染后进行电镜检查是检测CCV的最迅速方法。病毒分离最好使用A-72细胞,从粪便和小肠内容物分离病毒成功率最高。
【防控措施】 由于病犬粪便中含有大量的传染性病毒粒子,因此对病犬的严格隔离和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尤为重要。一旦有该病发生,如不进行粪便处理和适当的消毒,就会在犬群中迅速传播。1:30的漂白粉水溶液和0.1%~1%甲醛溶液是经济有效的消毒剂。
对发病犬可采取对症治疗。已有CCV灭活疫苗应市,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对本病的预防可用犬六联或犬七联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