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又称阿氏病 (Aujeszky’s Diseas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PRV) 引起的犬、猫和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热、奇痒、脑脊髓炎和神经炎。人也可感染,但一般不发生死亡。
[病原] PRV在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核酸型为双股DNA。PRV仅有1个血清型,但从世界各地分离的不同毒株毒力有所差异。同一毒株对不同动物的致病性有所不同。
PRV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污染的动物房内可存活30~46日,在肉中可存活35日以上。PRV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甲醛、紫外线、1%氢氧化钠等敏感,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能灭活病毒,但不损坏衣壳。病毒粒子表面没有能凝集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红细胞的血凝素。
[流行病学] PRV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易感畜禽包括猪、牛、绵羊、山羊、鸡、鸭等;易感野生动物包括野猪、狼、狐、獾、刺猬、鼬、蝙蝠、猿、浣熊、鹿等; 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易感,其次为犬、猫、小鼠、大鼠、豚鼠和仓鼠。
猪和鼠类是该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 犬、猫主要是由于误食了死于本病的鼠、猪和牛的尸体而感染,同时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播者。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随动物种类和感染途径而异。最短36小时,最长10日,一般多为3~6日,主要是通过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随动物种类和年龄而异。
犬: 起初病犬精神抑郁,凝视和舐擦皮肤某一受伤处,随后局部瘙痒,主要见于面部、耳部和肩部,病犬用爪搔或用嘴咬,产生大块烂斑,周围组织肿胀,甚至形成很深的破损。病犬烦躁不安,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有攻击性。后期大部分病犬头颈部肌肉和口唇部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常于24~36小时死亡。
猫: 症状与犬相似,发出痛苦的叫声,呈犬坐姿势,神经过敏。猫的瘙痒程度较犬严重,搔抓头部,致使皮肤破损、发炎。病猫烦躁不安,乱搔乱咬,甚至咬伤舌头。偶尔病猫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昏迷,病程很短,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8小时内死亡。
[病理变化] 无特征病变,仅见局部损伤和因动物搔抓造成的皮肤破溃,以面部、头部、肩部较为常见,皮下呈弥漫性出血。局部淋巴结肿胀、充血。肺水肿。有的病例脑膜充血,脑脊液增加。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检测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治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在国外灭活苗和弱毒苗均广为使用。伪狂犬病主要通过猪和啮齿类动物传播。因此,犬、猫饲养房舍应有隔离设施,防止野鼠进入。同时,犬、猫要分别饲养,在房舍设计上应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本病对人的威胁虽然很小,但在欧洲曾有人患病的报道,并分离到病毒,说明PRV对人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在病死动物的尸体处理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