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配的原则
明确育种目标。在育种工作中,应根据今后对犬性能要求,结合现犬群的综合情况以及个体的特性,制订切实可行的各阶段育种目标和进度,使育种工作有序进行。
综合考虑选配双方的亲合力。在选配的组合上,应充分了解种犬群间各个体以往选配后的后裔品质特点,依照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个体间亲合力好的予以配对。要维持原有好的组合,考虑后代应增添的品质。
正确运用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对优秀的公母犬,要采用同质选配为主,以巩固其优良特性,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异质选配,丰富和完善其后代的性能; 对一般的公母犬,可采用异质选配为先,创造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后代,再设法以同质选配予以巩固。不要任意用本地公犬或低级杂种公犬来配种,以免导致改良的后退。
充分发挥优良种犬的作用。公犬的影响面大,负有带动和改进整个犬群的作用。所以在选配时种公犬的等级要高于种母犬的等级,至少也要是同等级。对于等级高的种公犬和种母犬都要充分使用,适当控制等级低的种犬繁殖。
相同或相反缺点的种犬不相配。具有相同或相反缺点的公母犬,在选配时严禁相互间配对,以免引起不良后果。要用同性状优良的种犬予以搭配,方能达到改良的目的。
慎用近交。近交会导致群体品质衰退,它仅限于育种的必要阶段中适量使用。非近交是繁殖工作中长期采用的方式。对于小群体,尤其是公犬少的群体,在育种的一定阶段中应引入新的血液,以控制近交系数的升高。
二、选配前的准备
选配前要充分了解犬群的情况、系谱结构、形成历史,掌握各种犬的性能、成绩及后裔品质。实践证明,原来配种组合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予以维持,采用“重复交配”对其群体品质提高有积极作用;如果种犬尚无后裔成绩,可参照该种犬的全同胞或半同胞中良好配对的种犬予以尝试。选配前还要明确每头种犬要保持的优点,要克服的缺点,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做法如下:
分析种犬的特性。以每头公犬分群列表(见表2-4-1),分析种犬特性及原来的选配效果,为本次选配确定配对提供依据。
表2-4-1 种犬选配效果分析表
种公犬 | 特性 | 与配种 母犬 | 特性 | 后裔 特性 | 要保留 的特性 | 要提高和 改进的特性 | 要清除 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