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种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畜牧学角度的保种是保持品种; 育种学保种的观念是保存性状; 遗传学提出的保种是保存基因; 社会学和生态学保种的含义是保护资源。权威专家将这些观点加以 “求同”,认为保种是保存一个具有一定特性、特征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品种或一个系,也可以是一个物种或亚种。因为保持了这样一个群体也就保持了品种 (种、系)、性状、基因和资源。本节从保持群体的角度来阐述犬的保种与开发利用。
一、保种的目的
各个犬种都有其特性和特征,一个犬种汇集着各式各样的优良基因,它就是一个特殊的基因库。各种基因在一定的环境中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表达,从而满足了人类对犬开发利用的需要。当前世界上的部分犬种资源已面临危机: 发达国家片面追求生产力和产品标准化,或者迎合养犬爱好者的心理,没有考虑犬种的持续利用,使大量的地方品种萎缩;欠发达国家一味的引入国外少数几个高品质犬种,而忽视了本国地方品种资源的保存。随着养犬业的发展,人们对犬性能的要求趋于多样化,然而,由于地方品种保存不利,许多犬的品种资源正逐渐消失。
保种并不是对犬的所有性状都进行保存,这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且要有庞大的保种核心群。所以保种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制订目标,根据现有条件适当地多保存一些性状,尤其是一些适合要求的或以后将有所用途的性状应着重保存。
保种是犬繁育的基础工作。人类开发利用犬是分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对犬性能的要求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犬的性能要求将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尽可能保持犬种原有的特征和特性,减少群体的基因丢失、迁移和漂变,源源不断地为犬不同方向的培育、杂交利用工作提供良好的原始材料。不加强犬的保种工作,犬开发利用的路将越走越窄。
保种工作可与选育工作结合进行,条件成熟时可利用保种群及后代另组选育群,逐步培育有特色的品系。在保种与选育过程中发现新的有益突变个体,可提取出来,施用育种手段培育成新的品系或品种。有条件的单位在保种过程中,可开展分子标记育种,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对保种群进行变异基因的检测,将相同变异基因个体组群,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系或品种。
二、保种工作的主要措施
保存好一个犬种,需要控制群体近交系数的增长,减少基因库的优良基因丢失,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 划定良种基地
一般认为,保种应在原产地进行,因为原产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品种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流通领域的拓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异地保种已成为可行。异地保种尽可能在环境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方确定良种基地,良种基地若进行了几个犬种的保纯,应严防群体混杂,这是保种的一项首要措施。
(二) 建立保种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
核心群是保种的基础。繁育单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犬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核心群,确定适宜的公母比例有利于品种的延续。犬核心群的公犬数一般要求在20头以上,如果目前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质公犬,可由少量开始,以后在各世代中选优增添或通过其他途径补充。母犬数随繁育任务和社会需求而定,如果其他生产和繁殖任务不重,少留一些也无妨,但不能少于公犬数。一般适宜的公母比为1:3~5。
组建核心群要考虑群体的有效含量和世代近交系数增量。群体有效含量太小,基因库不易保存; 太大耗费巨大而不经济。世代近交系数增量随群体有效含量的缩小而增大; 遗传漂变使基因丢失的概率也随群体有效含量的缩小而增多。群体有效含量超过80时,不易发生基因丢失,遗传漂变可不予考虑; 近交系数超出12.5%时,品种衰退的风险会加大。在随机留种的情况下,群体的有效含量和每世代近交系数增量可按下式计算:
Ne=4Ns×Nd÷(NS+Nd) △F=1÷(8×Ns)+1÷(8×Nd)
Ne为群体有效含量; Ns为公犬数Nd为母犬数;△F为每一代的近交系数增量
实践证明:核心群若有足够的数量,分成几个亚群进行保种的效果较好,它可以保持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在亚群间有迁移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延长保种世代数而不发生退化,但要有统一的保种目标,并按亚群制订各自的保种标准,可由每个亚群承接几个特性。这样有利于保持品种的多样性。
例如,一个德国牧羊犬核心群为118头,公犬数是39头,母犬数是79头。把它分成三个亚群,各自承接德国牧羊犬的部分性能。根据计算,其群体有效含量为104,每代的近交系数增量为0. 48%。所以该犬群不易发生遗传漂变和基因丢失,如果措施得力,可保持近30世代不发生品种衰退。
(三) 确定合适的世代间隔
世代间隔是指双亲产下种用子女时的平均年龄。在育种和改良时,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措施,犬群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世代间隔缩短能早见成效。而在保种工作中,适当地延长世代间隔,可延缓种群的衰退积累速度,拓宽种群的利用年限,但并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大型犬5岁是壮年趋向衰老的转折,因此,笔者认为保种核心群的世代间隔定为4年较合适。
(四) 选用适当的留种方式
犬保种工作中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法较为适当。即在每一世代留种时,都按各家系等数留种,每一公犬的后代经后裔测定,选留一头公犬; 每一母犬的后代选留等数的母犬。同时注意淘汰有衰退表现的个体。
留种方式对近交系数的增长影响极大。在相同的群体有效含量下,采用各家系等数留种,其近交系数增量显著低于随机留种的近交系数增量。例如,群体有效含量为30,在近交系数达到0.2时,采用随机留种方式需10世代左右; 以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可在25世代左右,推迟了10多个世代,有效地缓减了衰退速度,延长了开发利用年限。
保种核心群的个体一般不做严格的选择,否则群体就会朝着选择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而有些改变并不符合保种要求。如大力选择体格高大的威猛性,势必影响体型适中的灵活性个体的保存,最终导致品种类群体型和性情的改变。但并不是说保种核心群就不做个体选择,选择应以保种目标为依据,对个体进行性能测定,对符合保种要求的予以留种。
(五) 注意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工作
保种核心群的选配应防止近交。下一代的选配可用公犬不变,更换另一家系的母犬与之交配的方式进行。有亚群的核心群亦可采用调换公犬群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遏止近交系数的增长。在性状的选配上应灵活地施用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防止保存性状的衰退。
(六) 搞好协作
保种并不意味着种犬品质停滞不前。保种工作可与品种选育工作结合进行,以保证群体品质特别是性状的稳步提高。要正确处理保种与提高、保种与使用的关系,提升保种工作水平。保种中的选育不能急于求成,要确保保存性状不发生退化,真正做到消除有害基因和毫无利用价值的性状,切不可追求改进量或突出少部分性能而违背了保种目标,致使基因库的基因大量流失。
(七) 加强制度建设,收集档案材料
保种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各技术措施的实施必须以管理工作做保证,所以要加强保种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日常工作。如选配计划的落实、配种记录、分娩记录、性能检测等等。同时要注意收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和分类管理,为各项工作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
(八)积极开展保种工作中的科学研究
犬与其他家畜不同,它广泛应用于公安、海关、边防、医学、消防、救护、救生、狩猎、畜牧、伴侣、表演等领域,不同的用途对犬的性能要求不一。许多决定犬品质的主要性状及指标的研究,目前仍以个人经验主观臆断。如犬的行为性状分类、科学测定与量化,行为性状的遗传力评估、配合力测定,保种的优化设计等等,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长远来看,以下几个方面也值得探讨。
犬保种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为了研究影响保存的遗传因素和预测保种过程中的长期效果,可采用实验动物和计算机模拟,并把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像分析系统引入遗传资源管理,提高保种的预见性。
犬遗传资源保护的方式可进行冻精、冻胚甚至细胞株的研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犬”保种为主要形式。
开展犬遗传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某些重要性状有关的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定位,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三、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犬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形式。
(一) 直接利用
犬的用途广泛,品种众多,性能各异,因此犬的直接利用较为普遍。如将素有“天然警犬”之称的德国牧羊犬训练为多功能工作犬;用兴奋持久、嗅觉灵敏的拉布拉多犬训练为辑毒犬;把胆大凶猛的罗威纳犬训练为治安防范犬等。这些犬种在当前我国的警军犬业中均为直接利用。
(二) 间接利用
间接利用有两种方式。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原始材料。在开展杂种优势利用时,母本要求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繁殖力高,并具有一定的工作性能;父本则要求工作性能和品质优良。例如,我国利用昆明犬为母本,与引进的马林努阿犬为父本进行杂交,以获取高性能的警犬; 朝鲜利用本地丰山犬为母本,以引进的德国牧羊犬为父本进行杂交,繁育出胆大凶猛、作业顽强的边防犬。
作为培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培育新品种既要满足于社会需要,又要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一般用本地良种为基础,依据要完善的性能再引入外来良种杂交。以著名的大型犬种圣伯纳的培育为例,原始品种的圣伯纳犬是雪地中出色的识途者,以其发达的嗅觉在当地救助了众多遇暴风雪无力自救的人,为了增大圣伯纳犬的体型,提高该犬种的营救本能,同时缓轻品种衰退,人们以体力强大、被毛厚重、脚掌宽厚的纽芬兰犬杂交,培育了现在的圣伯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