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三节 品系繁育
    来源:辈宠网

一、概念

品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有一个数量组成的具有突出优点和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的群体。也有人认为共同的血统来源也是品系的必备条件,因为有亲缘关系的个体性状容易一致,遗传性较为稳定,然而实践中有些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也存在类似或相同的优点,并且当它们相配时也能稳定遗传; 狭义的品系习惯上是指来源于同一头卓越的系祖,有与系祖类似的体质和性能,而且符合该品种基本方向的优秀种用犬群。它强调了犬群的亲缘关系,并且不包括亲缘群中没有系祖类似特征和特性的个体。

品族与品系在使用上几乎等同,许多国家现在很少用品族这一名词。前苏联认为品族是指源自同一头优秀族祖的优秀母犬群,其区别是品系包括后代中符合标准的公母犬,而品族只限于母犬;德国认为品族是品系内更为近似的犬群,一个品系应有8~20个品族。

品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它是犬育种工作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地方品系、单系、近交系、群系、专门化品系等五种。品系是品种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开展品系繁育非常必要。品系繁育能加速现有品种的改良,促进新品种的育成,充分利用犬的杂种优势。

二、建立品系的方法

目前应用的建系方法主要有三种: 系祖建系法、近交建系法和群体继代选育法。

(一) 系祖建系法

这种建系法的建系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和培育系祖及其继承者,并且施以适宜的选配,巩固其优良性状,将系祖的特点成为群体的共同特点的过程。根据系祖建系的系谱,可以整理归纳成五种典型的品系模式(见图2-5-1)。

系祖建系按以下步骤进行:

准确地选出或培育出系祖。系祖愈优秀,品系繁育工作愈有基础,系祖的标准是相对的,既不能选一般的犬,也不能脱离实际地追求十全十美,而必须选择突出的优秀个体,尤其是特定性状,一般以公犬为宜。作为一个系祖,最主要的不是优良的表现型,而是优良的基因型。系祖的选择可以根据祖先和个体选择,发现具有超过群体平均数以上的优秀个体,经后裔测定证实为优秀的公犬可作为系祖。

组建基础母犬群。母犬的质量也要高度重视,要与系祖有一定的同质性,尽量选择与系祖相似的优秀母犬组成基础群,以增加未来同质优良基因的频率。母犬群的数量可多可少,若母犬数量多可组成几个小品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加强选种,建立性能测定制度。系祖建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种的准确性和选种的强度。选种要坚定选育方向,根据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性能测定制度,鉴定系祖及继承者的遗传本质。在多留后备犬的条件下,提高选择水平和选择强度。只有符合育种方向的犬才能入选。

确定适宜的选配方式。选配工作要设法集中系祖的优良遗传性,一般要采用一定程度的近交,若选配效果良好,就不一定采用近交。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进行同质选配,最初1~2代避免近交,逐渐过渡到中亲交配,保持与系祖的关系。为了迅速巩固系祖的优良性状,也可用较高程度的近交,当出现了衰退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近交,改用同质选配。交替使用近交和远交也是一种常用的选配方式。

选择继承者。选择继承者是系祖建系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完全像系祖一样的个体很难获得,要求性能全面超过系祖就更难,一旦出现卓越的超亲个体,可确立为新的系祖。也有人主张选用多个继承者,分别承接系祖的部分性能,以先分后合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

进行杂交组合试验。杂交利用是品系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杂交组合试验不能等品系育之后才进行,当表现型相对一致时即可开展试验。品系基因型纯合好,具有良好的杂交效果。

图2-5-1 系祖建系法五种典型的品系模式图

(二) 近交建系法

通过一定程度的近亲交配(如同胞、半同胞、亲子、亲表兄妹) 而产生的亲缘群体,近交系数达到0. 375以上称为近交系。其特点是利用高度近交,使优秀性状的基因迅速达到纯合,以达到建系的目的。培育近交系是通过近交后改变后代群体的基因频率,使纯合体增加,杂合子减少,使显性和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得到表达,以便淘汰隐性的劣质基因。培育近交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上有很大的潜力,但此法消费大、见效慢,故而在育种上利用较少。

近交建系首先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原始基础群,数量不足中途有无法继续进行之虞。组成基础群的个体不仅要优秀,而且选育性状相同,不应有重大的缺点。一般来说,母犬数越多越好; 公犬数量则不宜过多,相互间要有亲缘关系,力求性能相似并且相对于育种目标而言有一定的性能互补性,以免近交后群体中出现的纯合类型过多,影响近交系的形成。

近交过程必须严格选种选配制度。在选种时,要不断地淘汰不良个体或家系,着力选择有益个体或家系。进行表型选择时不能过分强调生活力,因为杂合子往往有较强的生活力,选择杂合子过多不利于近交系的形成。要密切注意基因的分离组合过程,发现所需的优良性状组合,应进行大量的繁殖; 在选配上,要结合配合力的测定,一旦找到配合力高的近交系时,就应放缓近交速度,把重点放在扩群上。

(三) 群体继代选育法

群体继代选育法又叫系统选育或闭锁群繁育。它不是以个别优秀个体为前提,而是从选集基础群开始,然后封闭犬群,并在这闭锁群体内根据性能、体质外形、血统来源等进行相应的选种选配,以培育出符合预定品系标准、遗传稳定、整齐均一的犬群。换言之,群体继代选育法集中了各祖先(基础群) 的各种优良性状,通过一定程序的选育,获得逐代提高的优良犬群。其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品系,设立目标

群体继代选育法是以表型选择为依据,因此,品系除具备本品种要求外,还应有1~2个突出的优良特性。如防暴类型犬的培育,作为父系要求体格高大、胆大凶猛、服从性好,作为母系要求适应性、母性、繁殖能力强等。在一个群体中,不可能每个犬都十全十美,主要应把一些目标所要求的重要性状搜集在一个小群体中,使整个群体遗传结构更为丰富,以便于选育工作,否则品系培育将成为无源之水。

2. 选集基础群,进行闭锁繁育

基础群的遗传质量直接影响到选育的进展和品系质量。因此,基础群的选集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充分利用系谱资料和各种性能检测手段,审查全犬群的表型及基因型,尽量开扩基因来源,保证所选集的基础群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 二是由优秀亲本同期所产生的大量幼犬中,经同期、同条件测定后,根据类型划定的成绩进行分群分系,以某一特定性状为目标组建基础群。基础群内个体既要保持本品种共性,其特定性状均需高于全犬群的平均值; 三是基础群一经确立,从此闭锁繁育,不引进外血,也不互交,避免同胞、半同胞交配,采用表型选配或随机选配,直至品系育成,因此群内的公犬要求没有亲缘关系,以控制近交系数过高。

基础群的规模大小应适宜,太小则基因贫乏,不利选种和建系; 太大则负担过重。基础群的数量取决于群体的近交率和公犬数。要求每代的近交增量不超过2%~3%,在4~6个世代完成。群内的公母比可定为1:3~5,条件许可则适当放宽公犬比例。纵观我国养犬单位的条件和现状,基础群每世代有30~50头母犬和10头公犬较为适宜。

3. 严格选留,加强培育

传统的种犬选留主要是依据表型来实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的育种已进入了传统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阶段。在组建核心群时,可通过分子遗传标记检测,将所需基因的个体选集进入基础群,并在以后的各世代选种选配时进行分子遗传标记检测,这样可大幅度地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纯度,加速培育的进展,增强品系培育的效果。

每一世代的后备犬尽量争取集中在短期内出生,并都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成长,然后根据本身及同胞的性能进行严格选种,代代保持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朝选育目标推进。在选育过程中,由于目标始终一致,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变异的积累也可导致基因型和表型出现显著的变化。同时,代代相对稳定的饲养管理条件有利于各世代犬性状的直接比较,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种犬的选择应科学制订各阶段的选择方案和性能检测方法,并综合考虑遗传力、遗传相关和环境等因素。幼小时母体效应大,各性能没有充分表现,体质外形也在变化之中,因此,种犬的选择强度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幼小时尽量多留,只淘汰那些明显较差的个体,以后各阶段逐渐增大淘汰率。

除非整个家系的成员普遍差或有遗传缺陷必须淘汰,一般每一家系都需留有后代。优秀的家系可多留一些,但不能到排挤其他家系的程度,否则将使基因库变窄,近交系数大幅升高。但并不是不可以淘汰家系,通过1~2代的繁育后,经性能比较,也可适当淘汰些,以提高优良性状基因型频率和纯合度。

适当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遗传的改进量。为了使品系繁育工作早见成效,应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品种、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在保证正常的选育效果的同时,适当缩短世代间隔。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中、小型犬种的世代间隔可在40月龄,北方地区可适当晚一些。

三、品系繁育的程序

(一) 创造条件

1. 数量条件

一个品种只有一个品系是不够的,所以德国认为一个品种要有3~15个品系,前苏联认为应有5~6个品系,我国的家畜选育协作组织认为应有3个以上的品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质量,建立一个品系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犬群和适宜的公母比例,这点在前面已有叙述。虽然数量越多,对品系繁育越有利,但并不是规模小就不能进行品系繁育。只要准确地选种,严格选配,结合我国的养犬工作现状,开展场间和地区间的协作,持之以恒地按育种目标进行品系繁育,小规模的基础群亦能育成品系。

2. 质量条件

开展品系繁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和改良犬种的性能,为培育新品种或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素材,满足人们对犬的要求。因此品系是一个优质的犬群,必须在所选性能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犬群中建系,或从个别出类拔萃的个体中进行系祖建系。基础群并不要求个个都优秀,甚至突出的性状也可在不同的个体中表现,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建系方法。

3. 环境条件

犬的品系繁育必须考虑外界条件,只有在相对稳定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选育的成功。鉴于犬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对犬的训练环境和方式方法也应保持相对一致,甚至对训犬员的水平也要相对均衡,这样才能缩小各类育种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品系繁育的效率。

(二) 明确目的

品系繁育不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选育目标。如果这一代选这些性状,下一代选那些性状,变异就不会积累,基因也达不到纯化。在品系繁育时要考虑主要性状和相关性状,进行综合选择。在进行品系繁育时,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品系,考虑各品系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做到分工合作。还要进一步考虑品种和犬群选育目标,方能正确地进行品系繁育。

(三) 建系

建系的方法要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灵活掌握,建系前要综合分析、考查、鉴定犬群的情况; 进行个体评选,选出优秀种犬。然后进一步分析个体的各自特点,并依据类似特点进行分群,根据繁育目标的不同确定选育方法。

同一类群个体数量较多,应分析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如果有亲缘关系,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和来源,而且其特点能稳定地遗传,已基本上符合了品系的要求,至少已具有品系的雏形。如果其性能基本符合人们的要求,只要做一些表面上的整理成系,扩大数量,有意识的选种选配,开展家系选择和同质选配,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其性能;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说明它们的特点还是暂时的,不能稳定地遗传,只是建系的良好素材。可依据目标选集基础群,对同质群体进行继代选育法,纯化其优秀的共同特点的基因,使其能稳定地遗传。

同一类群的优秀个体只有少数几头,应严格分析其性状,科学判断其基因型,证实其能否稳定地遗传。优秀个体只有1~2头,可进行系祖建系。优秀个体有公有母,也可开展近交建系。

犬群缺乏全面优秀个体,有的在这些方面突出,有的在那些方面优秀,由此可以将它们汇聚起来,进行异质群体继代选育。如果目标所需的优秀性状在本群中没有全部囊括,需从异群中引入所需性状表现突出的个体,配齐后再进行封闭选育。由于各优秀性状表现在不同个体上,选配时不宜采用同质选配,可用随机选配或有意识的异质选配,以增多基因组合类型,集中优秀性状于一身。

(四) 利用品系

建立品系不是品系繁育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利用品系,提高犬群的性能才是目的。品系的利用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

1. 合成新的品系

一个品种培育了多个品系,可保持品种的异质性,满足人们对犬的不同需要。随着人们对犬的要求变化,可将两个或更多的品系进行杂交培育,将它们各自的优点汇集在一起,从而合成新的综合品系,这是品系向前发展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更加丰富犬群的性能,保证品种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2. 利用杂种优势

各品系的遗传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品系间杂交能够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由于品系间是同品种的纯种,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后代仍是该品种的纯种,而且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此类型的犬深受养犬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杂种优势,品系中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品系: 一是近交系,二是专门化品系。这两种品系主要是为杂种优势利用而设计,尤其是专门化品系,在近30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家畜的品系繁育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犬繁育方面尚没有突破,这值得犬繁育工作者探索。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