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环境对机体的生理、病理、繁殖甚至遗传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家犬自身并不能选择适当的环境生活,而被人们强制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环境范围中生活。因此,环境因素对家犬的生存显得格外重要。
动物的性状表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简言之,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互作结果。动物从继承双亲的遗传基因而发育成长。1959年,Rusell和Bruch曾指出,动物的基因型承受环境 (胚胎时期和生后哺乳时期) 的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此表现型又受动物邻近环境(包括培育环境和实验场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因而出现演出型 (Dramatype)。
犬对生存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环境条件是复杂多变的。不论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单独地或综合地,并且随时随地对犬机体发生作用和影响。环境条件对犬的影响,是通过神经系统以相应的反射活动来加以反应的。它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使犬有机体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外界环境具有“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 一方面,外界环境是犬生存的条件,犬与外界环境经常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犬依赖外界环境而生长、繁殖,犬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增强体质和提高生产力; 另一方面,外界环境也存在对犬机体有害的各种因素,当犬处在有害的环境条件下,能发生保护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适应力。但当有害的环境因素超过了犬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犬机能的破坏而导致患病甚至死亡。为了保证犬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我们需要了解有关外界环境条件对犬的利害关系,以便在饲养管理、场址选择和犬舍建筑中,采取适当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为犬建造家园。
二、环境因素的分类和影响
(一) 环境因素的分类
环境条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从广义上可作如下分类: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气压等。物理、化学因素:换气(氧气、二氧化碳)、粉尘、臭味、噪音等。居住因素:房屋、饲养笼具、垫料、给食器、供水器。营养因素:饲料、水等。生物因素:同种动物因素——社会地位、势力范围、咬斗、饲养密度等。异种动物因素: 微生物、人及其他动物种等。
上述因素中,营养因素属营养学、饲料学研究范围; 病毒、细菌等异种生物引起的疾病属传染病学研究范围; 气候、物理与化学、居住条件和生物方面的因素,称为狭义的环境。本节着重介绍狭义的环境因素。
(二) 环境因素的影响
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犬机体的重要环境因素,它通过各种途径对犬机体发生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犬体的热调节。在炎热或严寒的天气条件下,犬机体所发生的许多生理机能的改变,大多与热调节有关,或者为热调节生理过程中的一个组成成分。
(1) 等热区和临界温度
①等热区 (又称舒适区) 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调节 (散热调节) 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
②临界温度 指当气温下降时,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这种开始提高代谢率的外界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凡是以引起产热和散热变化的一切内在和外界因素,都能影响等热区的宽狭和临界温度的高低。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主要因素有: 动物种类、年龄和体重、皮毛状态、饲养水平、对气候的适应、饲养制度等。等热区和临界温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等热区内,犬的生产力、饲料利用率和抗病力都较高。了解了影响犬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为制定犬舍适宜温度和改善饲养管理措施,为犬舍建筑要求等都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温度对犬体的影响 环境的温度不但因季节而变化,昼夜之间也有变化。通常犬通过神经系统活动,使自体生热与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热量调节遭到破坏或失调,对犬的健康极其有害。
高温对犬的影响。犬处在高热环境中,可引起公犬睾丸温度升高,出现睾丸萎缩,产生精子的能力下降,这是公犬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母犬出现性周期紊乱,泌乳能力降低或拒绝哺乳。高温使母犬采食量减少,引起营养不良,进而减少对胎儿养分供应。此外,内分泌失调,特别是高温期间乳腺分泌减少。尤其在湿度大,空气又不流动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自身产热,不爱活动,食欲降低,易疲劳,作业能力下降。夏季阳光直射在犬的头上,能引起热射病 (中暑)。由于犬属汗腺不发达动物,故犬的皮肤蒸发散热是属于渗透蒸发(隐汗蒸发)。在严重热应激下,犬开始加快呼吸频率,唾液直流,进行热性喘息。
低温对犬的影响。成年健康的犬是比较耐寒的,当外界温度降低时(10~15℃),犬的食欲增加,新陈代谢加强,促进体热的产生。当温度过低时,超过犬的生理调节机能的范围,就会危害犬体健康,轻则引起疾病,重则导致死亡。低温常导致母犬性周期的推迟。病犬低温的危害性则更大。
美国实验动物学会推荐,犬舍的室温要配合外界气象条件,应在18~28℃的范围内 (见表3-3-1)。
表3-3-1 各种资料记载犬舍的室温及相对湿度标准值
资料 来源类别 | ASHRAE (1974) | ILAR (1973) | MAC (1979) | GVSOLAS (1980) | 日本1966 年标准方案 | 日本1982 年指南 |
室温℃ | 21~24 | 18~29 | 17~21 | 16~20 | 21~27 | 18~28 |
相对湿度% | 45~50 | 30~70 | 40~70 | 50~60 | 45~55 | 40~60 |
资料 来源类别 | 英国 内务部 | 日本** | “欧洲”手册 (1971) | Lane-Petter氏 (1971) | IHVE指南书 (1970) | |
适宜室温 | <22 | 24 | 18±2 | <19 | 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