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虫病
犬球虫病是由等孢属球虫寄生于犬的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本病主要侵害幼犬。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
【病原及流行病学】犬球虫为等孢属球虫。其特点是卵囊内的胚孢子形成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子孢子。球虫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只有5~10微米。
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吞饮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吞食带球早卵囊的节肢动物均可发病。多发于高湿、温暖季节。环境卫生不良及饲养密度大的犬场常造成流行。
【症状】成年犬抵抗力较强,常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幼犬病状剧烈,病犬排出大量带血稀粪,并混有脱落的肠粘上皮细胞,严重的一天排便数十次,进行性消瘦,高度脱水,表现为被毛粗乱、皮肤无弹性,眼窝下陷,全身衰竭,精神萎顿,行走无力,食欲废绝。继发感染者,可出现体温升高,最后衰竭死亡。剖检死亡犬可见有肠粘膜脱落,出血等。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用饱和盐水浮集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死亡犬剖检,可见小肠粘膜卡他性炎症,病灶处常发生糜烂,慢性经过在小肠粘膜层内发现白色结节,内充满球虫卵囊。诊断时,应根据卵囊的形态、特征、数量以及患犬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判定。
【治疗与预防】 本病的治疗通常首选磺胺类药或呋喃类药物。可选用以下药物。
(1)磺胺嘧啶,首次量为0.14~0.2克/千克体重,口服,以后每12小时用药1次,药量减半。用药1周。
(2) 磺胺二甲氧嘧啶,按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1周。
(3) 磺胺-6-甲氧嘧啶,按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7天。
(4) 呋喃唑酮,按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2~3次/日。连用3~5天。
(5) 氨丙啉,110~220毫克/千克体重混入犬食中喂服,连用7~12天。
(6) 对于症状重剧者,应予以其他对症疗法。
本病的预防一是加强饲养管理,犬舍保持干燥清洁,积极灭蝇灭鼠,发现病犬,及时隔离,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适当应用药物,在流行区,为控制发病可用氨丙啉溶液(每1000毫升水含0.9克),母犬产仔前10天开始饮用,幼犬可连续饮用7天;也可用氨丙啉50毫克/天,连用7天;或喂胺氯苯胍氨25~50毫克/千克体重,用量连用7天。
二、贾第虫病
贾第虫病是贾第虫寄生于犬的肠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寄生虫病。本病幼犬多见。
【病原与流行病学】贾第虫为多鞭毛虫类的六鞭毛纲科贾第虫属的原虫。犬的贾第虫在发育过程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呈梨形,前端宽而圆,后端狭窄,腹侧前端有一大的吸盘。滋养体长为12~17微米,宽7~11微米。其前部有2个核,中间有2个细的轴柱,8根鞭毛从不同的部位出发,在轴柱的中部有一对着染较深的半月形副基体。包囊为卵圆形,长为9~13微米,宽为7~9微米。内有2~4个核,并有由鞭毛和轴柱组成的丝状物。在增殖时,包囊内进行2次分裂,由包囊产生2个虫体。
犬食入被包囊污染的水、食物,包囊进入消化道后。十二指肠脱囊变成滋养体。滋养体利用吸盘附在肠壁或落入肠腔而随食糜到达肠腔后变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滋养体吸附在肠粘膜表面,对肠粘膜造成机械性刺激,使肠粘膜吸收力降低,引起功能紊乱和腹泻。本病主要由消化道感染。
【症状】本病多发于幼犬,主要表现为腹泻。持续腹泻的病犬,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放、腹泻粪便中混有沾液和血液。当混合感染病毒、细菌或其他寄生虫时,症状重剧。本病多为群发。死亡犬外观消瘦、严重贫血、脱水、肠粘膜脱落,甚至可见到出血、溃疡。成年犬及隐性感染幼犬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
【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从粪便中查到滋养体或包囊。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法。方法是取新鲜腹泻粪便直接滴于载玻片,加盖玻片,400倍镜检,可发现游动的滋养体或卵圆形包囊。即可确诊。
【治疗与预防】本病的治疗通常应用以下方法。
(1) 甲硝哒唑,首次量为44毫克/千克体重,以后22毫克/千克体重,每8小时口服1次,连用5天。此药有一定副作用,可能出现血尿、呕吐等。妊娠和哺乳犬以及严重消瘦犬禁用。
(2) 阿的平,每12小时口服1次,每次50~100毫克,连用3天,间隔3天后应重复一个疗程。本药的不良反应有食欲降低、恶心、腹泻等,妊犬禁用。
(3)并发感染时,应针对不同病原联合用药。腹泻严重,应予输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投入肠粘膜保护剂,并防止继发感染,可喂给氟哌酸,静滴庆大等。
预防本病主要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犬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检查虫的包囊及滋养体,预防性驱虫。
三、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小肠和胃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寄生病,主要危害幼犬。
【病原与流行病学】犬蛔虫病的病原主要是犬弓蛔虫和狮弓蛔虫。
犬弓蛔虫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虫体稍弯于腹面。雄虫长5~11厘米,尾部弯曲,尾翼发达,有两根0.75~0.95毫米长的交合刺。雌虫长9~18微米,尾部伸直,生殖孔位于虫体前半部。虫卵呈短椭圆形,外壳有明显的小泡状结构,大小为68~85微米×64~74微米。
狮弓蛔虫也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虫体稍弯于背面。雄虫长4~6微米,无尾翼膜,有两根交合刺。雌虫长3~10厘米,尾端尖细而长直,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虫卵近似圆形,外膜光滑,大小为19~61微米×74~86微米。
犬是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经口感染时; 妊娠母犬可通过胎盘感染给胎儿。
蛔虫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地犬的感染率从5%~80%不等,以6月龄以下的犬感染率最高。人也可感染,尤其是儿童,感染最普通。
【症状】蛔虫病对幼犬危害大。临床上主要表现消瘦、发育迟缓。先腹泻后便秘,腹痛,呕吐。大量虫体聚集在小肠,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或肠穿孔而死亡。有时虫体释放的毒素可引起神经症状,幼虫移行到肝、肺,可引起肝炎、肺炎症状。
【诊断】根据消瘦、生长迟缓进行初诊,在粪便中见到虫卵或成虫即可确诊。可用直接涂片法或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浮集法: 取少量粪便于干净小瓶内,加少量饱和盐水充分混匀后,再加满饱和盐水使液面稍高出瓶口。静置5分钟后,在显微镜下检查。
直接涂片法: 取少量粪便于载玻片上,加2~3滴水混匀后,加盖玻片直接镜检。
【治疗与预防】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盐酸左旋咪唑1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2)枸椽酸哌哔嗪(驱蛔灵),10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对成虫有效;200毫克/千克体重,可驱除1~2周龄幼犬内未成熟的虫体。
(3)丙硫苯咪唑 (抗蠕敏),1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4) 甲苯咪唑(安乐士) 100毫克,口服,2次/日,连服3天。
(5)肠虫清400毫克,1次口服。
(6)伊维菌素0.2~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柯利犬禁止使用。
预防本病应对犬进行定期驱虫。注意环境、食物的清洁卫生,对驱虫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处理。
四、钩虫病
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于小肠引起的贫血、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病。
【病原与流行病学】犬钩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主要有犬钩虫、巴西钩虫、锡兰钩虫和狭头钩虫等,最常见的是犬钩虫和狭头钩虫。
犬钩虫为淡黄色,呈线状,头端稍向背侧弯曲,口囊很发达,口囊前缘腹面两侧有3对税利的钩状齿。雄虫长10~12毫米,雌虫长14~16毫米,虫卵为浅褐色,呈钝椭圆形,大小为56~75微米×37~47微米,新排出来的虫卵内含有8个卵细胞。
狭头钩虫为淡黄白色,两端稍细,口弯向背面,口囊发达,前腹缘两侧各有一片半月状切板。雄虫长5~8.5毫米,雌虫长7~10毫米。虫卵形状与犬钩虫相似,大小为65~80微米×40~50微米。
犬通常经口感染或经损伤的皮肤和口腔粘膜而感染,也可经胎盘和乳汁感染。
钩虫为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都会感染人,但只有锡兰钩虫可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 犬钩虫和巴西钩虫可侵入人体皮肤产生匍行疹,偶尔发育为成虫;狭头钩虫可侵入人体皮肤产生匍行疹,不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
【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消瘦、衰弱、贫血、结膜苍白,排带有腐臭气味粘液性血便,呈柏油状,经皮肤感染的会发生皮炎。轻度感染的犬不表现临床症状。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诊。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发现钩虫虫卵即可确诊。
【治疗与预防】对症状轻的可直接用下列药物驱虫。
(1) 盐酸左旋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2) 丙硫苯咪唑,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3天。
(3) 甲苯咪唑 (安乐士) 100毫克,口服,2次/日,连服3天。
(4) 阿苯达唑 (肠虫清)400毫克/千克,1次口服。
(5)盐酸丁咪唑,0.22毫克/千克体重,1次皮下注射。
(6)伊维菌素,0.25毫克/千克体重,1次皮下注射。
对贫血严重的犬必须输血、输液,待症状缓和后再驱虫。预防可参照犬蛔虫病的预防。
五、绦虫病
绦虫病是有多种绦虫寄生于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病原与流行病学】 寄生于犬体内的绦虫种类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犬复孔绦虫和泡状绦虫。绦虫虫体一般呈带状,背腹扁平,左右对称,白色不透明,体长由几厘米到十几米。绦虫为雌雄同体,由头节、颈节和链体组成。头节细小,呈球形或梭形,为吸着器官,其形状有三种类型: 吸盘形、吸槽型和吸叶型。颈节为头节之后的细而短的部分。链体由数个至数千个节片组成,自前向后由幼节 (未成熟节片)、成节(成熟节片) 和孕节 (子宫内充满虫卵) 组成。孕节从虫体后端不断脱离,新的节片不断形成。
犬复孔绦虫虫体长10~15厘米,宽5毫米,虫卵呈圆形,直径35~50微米,透明,有两层薄的卵壳,内含六钩蚴。泡状孔绦虫虫体长75~500厘米,虫卵近似椭圆形,大小为38~39毫米×0.03~0.035毫米。
犬是通过食入感染的肉、鱼等(中间宿主) 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蚤、虱吸血时传给人。
犬复孔绦虫分布于全世界,其流行取决于体外寄生的蚤、虱的存在。人(特别是儿童) 也会感染该虫。
【症状】轻度感染的犬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病症。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慢性肠炎,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消瘦和贫血。虫体成团时,会堵塞肠管,导致肠梗阻、套叠、扭转甚至破裂。
不断脱落的孕节会附在肛门周围刺激肛门,引起肛门瘙痒或疼痛发炎。
【诊断】平时如果犬肛门瘙痒在地上摩擦可怀疑有绦虫。再通过观察犬粪便或肛门周围是否有类似米粒的白色孕节或短链体,如果有就可以确诊。进一步确诊可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或孕节。
【治疗】 治疗绦虫病,可选下列药物治疗。
(1) 吡喹酮片剂5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针剂2.5~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2)氯硝柳胺(灭绦灵) 154~20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服前禁食12小时,有呕吐症状犬可加大剂量直肠给药。
(3) 阿苯哒唑(肠虫清)400毫克,口服,1次/日,连服3天。
(4) 甲苯咪唑片 (安乐士)200毫克,口服,2次/日,连服3天。
预防本病可采用以下措施: 定期驱虫,定期检查,以每季度驱虫一次为宜,驱虫后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散播。不饲喂生食(生肉、生鱼),特别禁止喂食含有绦虫的动物内脏,饲喂这些食物时必须充分高温煮熟。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犬舍内外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杀灭绦虫蚴中间宿主(蚤、毛虱等)。
六、鞭虫病
鞭虫病也就是毛首线虫病,是由狐毛首线虫寄生于盲肠而引起的主要危害幼犬的寄生虫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犬鞭虫病的病原为狐毛首线虫。狐毛首线虫虫体前部呈毛发状,整个外形像鞭子,前部细,像鞭梢,后部粗像鞭杆,故取名鞭虫。虫体为乳白色,雄虫长50~52毫米,后端卷曲。雌虫长39~53毫米,后端纯直。虫卵为黄褐色,两端细,中间粗,两端有盖,像腰鼓一样,大小为52~61微米×27~30微米。
当犬吞食感染性虫卵,进入肠道后,幼虫由卵内孵出,附在大肠上,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虫卵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不畏寒冷和冰冻,但在自然状态下,虫卵可保持5年的感染能力。犬通过食入感染性虫卵经口感染。
鞭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鞭虫病在蔽荫和潮湿土壤地区最为流行。
【症状】轻度感染,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仅表现间歇性软便或带少量粘液血便。重度感染时,出现大肠炎症,腹泻,粪便中混有鲜红色血液,有时粪便呈褐色,恶臭,逐渐出现贫血,脱水等全身症状。鞭虫对幼犬危害特别大,可导致死亡。
【诊断】根据出血性腹泻等临床症状可怀疑为鞭虫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鞭虫腰鼓形的虫卵可确诊。
【治疗与预防】通常采用以下药物治病。
(1) 鞭虫灵,2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2)丁苯咪唑,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2~4天,可灭杀成虫和虫卵。
(3) 甲苯咪唑 (安乐士) 100毫克,口服,2次·日,连服3天。
(4) 阿苯哒唑(肠虫清)400毫克,1次口服。
(5)盐酸左旋咪唑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有一定疗效。
症状严重的犬应进行对症治疗。预防可参照蛔虫病的预防方法,但鞭虫病应特别注意保持犬舍及运动场所的清洁干燥。
七、蜱致麻痹
蜱致麻痹是指某些含有神经毒素的蜱叮咬时释放毒素,引起神经传导机能障碍的体外寄生虫病。
【病原】 蜱又名壁虱或扁虱,为不完全变性节肢动物,其种类很多,其中引起犬蜱致麻痹为二棘血蜱。二棘血蜱呈长椭圆形,背腹扁平,无头、胸、腹之分,腹面有4对(幼虫3对) 足,每足由6节组成。虫体呈黄褐色,雄虫大小约为1.96毫米×1.26毫米; 雌虫未吸血时,大小约为2.38毫米×1.40毫米。
【症状】 病犬烦躁不安,疼痛,并发炎或跛行,随后出现后肢运动失调而导致步态不稳。后肢首先出现麻痹,逐渐发展到前肢和躯干。表现为四肢无力,步态蹒跚,喜卧,触摸肌肉敏感。到后期犬不能站立,感觉消失,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或发现蜱即可确诊。
【治疗】 少量的蜱,可用手直接摘下,多时应选用下列药物: 0.5%溴氯菊酯乳剂,药浴; 神奇药粉,洗涤; 1%~2%敌百虫液,洗涤; 0.04%~0.08%畏丙胺 (赛福丁),药浴。另外,可采用针剂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 伊维菌素,0.1%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阿维菌素0.2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
对症治疗,消除病犬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对症状严重的犬,要进行抢救。预防本病要注意卫生,不与有蜱的地方和犬接触,另外,犬舍及环境用2%敌百虫溶液消毒。
八、疥螨病
疥螨病是由通过接触感染疥螨而导致皮肤病症的体外寄生虫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犬疥螨病的病原主要是犬疥螨,其虫体呈圆形,微黄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躯体为两部: 前面为背胸部,有第1和第2对足,后面为背腹部,有第3和第4对足。虫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圆锥形鳞片和刚毛。雌螨大小为0.33~0.45厘米×0.25~0.35厘米,雄螨大小为0.2~0.23厘米×0.14~0.19厘米。
疥螨病多发于初春、秋末和冬季,环境阴暗、潮湿,犬体卫生不良及体表湿度过高,最适合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
【症状】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病,患犬因强烈瘙痒,而持续搔擦磨擦和啃咬,导致病变部位出血、结痂、脱毛和皮肤增厚。病变多见于四肢末端、面部耳廓、腹侧和腹下部,逐渐蔓延全身。患犬还表现为烦躁不安、饮食下降,继发细菌感染后,发展为深在性脓皮症。
【诊断】用刀片刮取病变部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的皮屑 (刮得要深,要见出血),把皮屑放在载玻片上,加几滴1%氢氧化钾液待皮屑溶解后,在低倍镜下见到疥螨即可确诊。
【治疗】患部周围剪毛,清除污垢和痂皮,用温肥皂水或0.2%来苏尔洗涮,再选择以下药物治疗: 5%敌百虫溶液,5~7天重复1次,涂擦面积不要超过体表1/3; 0.1%~0.2%杀虫脒,进行药浴; 伊维菌素0.1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严重者间隔1周后再注射1~2次。
预防本病要保持犬舍干燥、清洁,隔离病犬,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