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养性贫血
本病是饲养管理不良,长期饲喂营养不全的饲料而引起的仔犬营养不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瘦、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病因】 主要是母犬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特别是饲料中缺乏蛋白质、铁、铜、钴、维生素B12及叶酸等造血物质。
【症状】病犬外观营养不良,被毛粗乱,精神不振,消瘦,体质衰弱,易疲劳。可视粘膜苍白,心率和呼吸加快,肌肉无力,腹部卷缩。常在出生后10~13日龄安静地死亡,严重时可导致半数甚至整窝仔犬死亡。病理学检查可见到严重的贫血性病理变化,全身各部粘膜苍白。
【诊断】根据母犬病史调查及仔犬衰弱、贫血等全身症状,结合血液学检查发现严重的低血色素性贫血,可以作出诊断。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孕期饲料营养全价,特别要确保蛋白质的供应,适当加喂肝和含铁饲料。仔犬出生后发生本病。要对哺乳母犬采取食疗法,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铁、铜、钴的食物。并给予补血药物,如硫酸亚铁150~500毫克,内服;葡萄糖酸亚铁100~300毫克,内服; 焦磷酸铁100~300毫克,内服。硫酸亚铁、氯化钴、硫酸铜等混于饲料或水中饲用,同时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100~200毫克,或叶酸5~10毫克,每天1次,连用2~3周。对仔犬也可试用以上药物。
二、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缺乏症是因缺乏维生素D,主要引起幼犬钙磷代谢紊乱、软骨骨化障碍、骨盐沉积不足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生长迟缓、软骨肥厚和骨骺肿胀为特征。
【病因】犬光照不足,长期饲喂钙、磷比例不当或维生素D含量不足的食物,犬营养不良,仔犬断奶过早以及胃肠疾病等,均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
【症状】 维生素D缺乏时,病初表现为食欲不佳、异嗜、生长缓慢、消瘦。随着病程的延长,骨、关节逐渐发生病变,表现佝偻病和骨软化症。长骨变形,后肢呈“X”或“O”形,软弱无力,跛行或卧地不起; 关节肿胀、变形; 肋骨与肋软骨接合部呈串珠状胀大,容易发生骨折。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光照不足进行诊断,X射线检查骨和关节病变以及实验实检查血钙正常或偏低,血磷降低可作出诊断。
【治疗】 维生素D310万~2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1次/周,同时,供给足量的钙剂。维丁胶性钙0.25~0.5国际单位,肌肉注射,1次/日; 食物中添加鱼肝油,5~10毫升/日; 或口服鱼肝油丸,1丸/日。
同时消除病因,增加户外活动和太阳光照,给予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三、钙和磷代谢病 (骨软化症、佝偻症)
犬的钙、磷代谢病,主要是指犬体内钙、磷量的摄入与排出失去平衡以及血液中钙、磷特别是钙的浓度异常引起的疾病。
【病因】 引起钙、磷缺乏的主要病因有: 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钙磷比例失调,犬食物中钙、磷的理想比例是1.5~2:1,钙过多影响磷的吸收,磷过多也影响钙的吸收,两者有一种吸收不足,都会影响骨的生成。幼犬生长发育期、母犬妖娠期和哺乳期对钙的需要量增大,而没有补充钙。维生素D缺乏或长期阳光照射不足,影响钙的吸收。肠道酸度低,影响钙、磷吸收。脂肪酸过多影响钙的吸收,而食物中金属离子 (铁、铅、镁、锶、锰、铅等) 过剩,影响钙、磷的吸收。慢性胃肠疾病、肠道寄生虫病、慢性肾机能不全、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等,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症状】 骨软化症,喜卧不愿动,四肢变性,呈 “X”形 (外弧) 或 “O”形(内弧),行走姿势异常,有的跛行,站立困难,容易骨折和生龋齿。肋骨扁平,胸廓狭窄。
佝偻病,常见于1~3月龄的幼犬,主要表现不爱活动、关节肿胀、前肢腕关节变形且疼痛,有的呈双关节、肋骨和肋软骨连接部呈念珠状肿大、异嗜、胃肠卡他 (排绿便),逐渐消瘦。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饲养状况和血液学检查可以确诊。血液学检佝偻病为低钙和低磷,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 骨软化症为低钙和高磷,碱性磷酶活性也显著升高。X射线检查有助于佝偻病、骨软化病的确诊。
【治疗】给于含钙、磷丰富的食物,并保持食物中钙、磷的比例正常。给于充足的阳光照射,经常带犬到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见维生素D缺乏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2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 维丁胶性钙注射液(骨化醇胶性钙注射)0.25~0.5万国际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日。同时应时行对症治疗,在妊娠期应补充钙质预防。
四、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是指犬体内血糖过低而产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特征。
【病因】主要是血糖来源不足、消耗过多以及糖代谢紊乱等。母犬妊娠后期和哺乳期严重营养不良,胎儿数过多,仔犬多大量哺乳等。幼犬因乳汁少而质量差,常处于饥饿状态,受惊吓,受凉(体温低于34.4℃),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败血症等也可引起本病。
【症状】幼犬病初精神沉郁,喜卧不愿动,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摇晃不停。病情加重后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体温会下降到37℃以下,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死亡。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史进行初诊,再进行实验室检查做出确诊。实验室检查血糖明显降低,血糖值降低到50毫克/100毫升以下,血液酮体升高到30毫克/100毫升以上。
【治疗】输液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用10%葡萄糖10毫升/千克体重加三磷酸腺苷或肌苷,静脉滴注。主要保持体温正常,多吃母乳。
五、幼犬营养不良
幼犬营养不良是指从出生到断奶的幼犬不能满足基础营养需要,导致营养缺乏的病症。临床上以与同窝或同时出生的犬相比体格矮小,体重轻为特征。
【病因】引起幼犬营养不良的因素很多。幼犬获得性免疫机能低下,仔犬出生后24小时内未及时吃上初乳,或吃初乳量少。
母犬体质弱,特别在妊娠期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犬维生素、蛋白质、钙、磷等缺乏,其产仔犬出现营养不良。母乳摄入不足,母犬出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泌乳减少或停止 (如母犬死亡、产科病等),过早断奶,仔犬数过多,仔犬体质弱或先天性摄入乳汁差的,均易出现营养不良。幼犬发育期营养补充不足,饲喂餐数过少。幼犬患有慢性疾病,如结核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等。
幼犬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需要,只有消耗机体内脂肪和肌肉组织来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使机体逐渐消瘦,导致营养不良病症。
【症状】 临床上典型症状就是体格瘦小、体重减轻。早期体重不增加或增重极少,以后体重逐渐减小,减轻多的可达10%以上。先是臀部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随后是躯干、四肢,最后是面部。持续吠叫,呼吸浅表,心跳弱且节律不齐,体温比正常略低。营养不良的幼犬常伴发维生素缺乏症,且易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弱。
【诊断】 根据临床瘦小症状和饲养状况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应以提供温暖的饲养环境,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幼犬消化、吸收能力和抗病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为原则。加强母犬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饲养管理,确保胎儿的营养需要。确保仔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吃上初乳。母犬乳汁缺乏时,应进行人工哺乳,一般使用牛奶,最好是鲜牛奶。开始时应按体积加1/3的水稀释,再在每500毫升稀释乳中加入10克葡萄糖和两滴小儿维生素混合物滴剂。3~5天后逐渐减少水的比例。白天至少每隔2小时喂1次,体质特别弱或食量小的,要每1小时喂1次; 晚上视情况每隔3~6小时1次。10天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减少喂食次数。加强锻炼,规范幼犬饲喂、休息、玩耍的时间。补充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继发或并发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