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犬通常是指1.5~6月龄的犬,幼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训犬乃至工作犬和种犬的质量。要训出优秀的工作犬,培育优良的种犬,就要有优秀的幼犬。幼犬的质量与品种的遗传和外界因素都相关。幼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很大,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质量。在众多因素中,饲养管理和培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人测试6月龄的幼犬胆量与12月龄青年犬的胆量,结果发现两者相差无几,也就是说犬的胆量几乎是在幼犬时期形成的。因此,幼犬时期的培训很关键,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最佳时机,对幼犬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它具有良好的行为性状。
一、幼犬的特点
幼犬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经历断奶、换乳牙、接种疫苗等生理过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生长发育旺盛,1.5~2月龄的牧羊犬日平均增重150~200克,3~4月龄时骨骼发育最快。狼种犬到5~6月龄时几乎都会竖耳朵。活泼、兴奋、喜欢游戏和撕咬物品 (特别是较软的物品)。可塑性强,易和人接触。同窝中自然形成等级。
在这一阶段要从带幼犬出舍外活动开始,培养衔取欲望、胆量,建立起与主人的依恋性;并编打耳号、称体重、测量体尺、建立档案、申办血统证书,适时分群饲养; 由专人开展专门的幼犬培训。
二、幼犬培训的意义
犬行为特性(又称为警用性能) 的形成,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共同形成的,而后天培养比先天遗传占的比重还大。如果没有后天培养,犬的天性再好,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行为特性,成为出色的工作犬。幼犬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良好行为特性的最佳时期。试验表明: 如果幼犬超过3个月仍然是关在犬舍内不让其与人接触,那么它以后是很难成为有用的作业犬的。因此,幼犬培训是培养犬行为特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幼犬培训,使之形成合格的幼犬,为今后进一步训练打下基础。幼犬培训的意义在于: 一是通过培训使其优良的遗传特性发掘出来,从而使幼犬表现出良好的性状和特性; 二是通过培训,获得更多品质优良、体质健康并符合各种训练要求的犬;三是通过培训,从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受训犬和预留种犬,并适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幼犬。
三、幼犬培训的目的
通过人为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对幼犬施以正确的影响,使幼犬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具备各种优良行为特性;达到胆大灵活、环境适应能力强,兴奋活泼、对物品占有欲强,依恋性好,注意力集中等要求,成为良好的受训犬,最终达到提高幼犬质量的目的。
四、幼犬培训的理论
幼犬培训的理论依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犬的行为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两者相互作用; 二是犬的行为通常是遵循三项基本规律——主导律、适应律和因果规律进行活动的;三是犬具有心理活动,包括怀旧依恋、占有、好奇、等级、嫉妒、恐惧等。在进行幼犬培训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正确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予以科学的培训。
(一)犬的行为性状
犬的行为性状是指与犬有意识的活动有关的各种性状。通常包括胆量、衔取兴奋性、嗅认性能、攻击性、服从性、活泼性、猎取欲望等。
胆量:犬的胆量包括许多内容,有人用是否害怕枪声作为测量胆量性状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犬胆量的遗传力很低。
衔取欲:犬的衔取欲与遗传关系相对较大,测试8周龄的德国牧羊犬得出的结果表明,犬的衔取性状遗传力为0.415,那么它的环境因素相关系数应为0.585。
攻击性:据报道,德国牧羊犬攻击性的遗传力在0.2左右,那么它的环境因素相关系数应为0.8左右。
嗅觉:据报道,犬嗅觉的遗传力为0.12~0.20,那么它的环境因素相关系数应为0.80~0.88。
(二) 犬的行为规律
犬是高等动物,它的生存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行为规律。犬的行为发生变化都受其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制约,并依赖于两者的密切结合与协调。犬行为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主导律:主导律是指犬的行为完全是在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犬机体自身的各部分的联系作用,以及有机体的整体和周围环境的联系上都是中枢神经所起的主导作用。
适应律:适应律是指动物机体的活动,必须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而决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关键是适应性,犬的适应性的获得,包括种族遗传形成和个体行为发育两个途径。
因果律:因果关系制约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而普遍的存在性质。任何物质运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表现出广泛的因果性。犬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同样受这一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犬的一切行为活动的产生、表现、变化,直至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具有一定的发生原因及条件。有因必有果。因果律在犬的行为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联系制约作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即刺激性质及强度、犬体内的生理活动状态、人为影响手段效果。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 犬常见的心理活动
1. 怀旧依恋心理
指犬留恋故土和旧主人的心理。每当犬更换新地方或新主人时,它都会有一段时间在怀念,留恋故土和旧主人,甚至想尽办法冲破阻碍寻找故土和旧主人。
2. 占有心理
指犬具有强烈的占有领土和物品的心理。
3. 等级心理
在犬的心目中,主人是自己的自然首领,主人的家园是其领土。这是顺应的等级心理沿袭于其家族顺位效应。同时在同窝犬中也必然会产生顺位的争夺战,直至产生首领犬并形成等级为止。
4. 嫉妒心理
犬顺从于主人,忠诚于主人,但犬对主人似乎有一个特别要求,希望主人爱它。当主人厚此薄彼时,会引起犬对受宠者的嫉恨,甚至发生争斗。
5. 恐惧心理
犬喜欢吃食,喜欢游戏,更喜欢陪伴主人散步、活动,得到主人的奖赏和宠爱,这些行为表现得到实现时,犬心情舒畅,充满喜悦。相反,犬也有其恐惧、害怕的心理。
6. 好奇心理
犬对每个陌生环境和新鲜物体都有好奇心,它会利用其敏锐的嗅觉、听觉、视觉和触觉去认识世界,获得经验。每当发现一个新的物体,总是用好奇的眼神注视,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好奇性。
综上所述,幼犬培训是一项由多方面的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性的工作,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艰苦探索,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通过分析犬的行为,了解其行为,除了一部分为先天遗传外,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的,我们应该加大后天培训的力度; 通过分析犬的心理活动,施以合理的培训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利用犬行为规律,发挥犬的最大潜力。
五、幼犬培训原则
幼犬训练也有原则性,既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毫无目的,随心所欲。
1. 明确培训目标
幼犬培训的要求必须具体、合理,符合生物学的规律,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比如,要求经幼训后的幼犬在衔取方面应达到能衔回抛至10米以外的物品,而不能要求衔回隐藏在草丛中的物品,否则,就超出了幼训的范畴,就没有原则性了。
2. 区别对待
根据幼犬生长发育规律和个体特点,因犬施教,循序渐进。不能千篇一律或一步登天。比如马里努阿犬的衔取欲望高,在培训中不需花过多的精力去培养衔取欲,而它的依恋性稍差,应该多花精力与之搞好亲和关系。
3. 正确利用外界条件
正确选择对犬影响有利的条件,包括饲养管理条件(如适时的分群、单个关养,合理安排饲喂时间与训练时间),地理环境(安静与喧闹相适应的环境,草地与水泥板地面两者兼有的环境等),时间(早中晚,饭前饭后等不同时间交替进行培训),气候。
4. 恰当使用刺激手段
幼犬神经类型的强度不同,忍受刺激量的程度也不同,要掌握中等刺激量; 原则上能不用刺激的尽量不用,能用小刺激量的则不用大刺激量。如2月龄的幼犬对上下楼梯是不容易一下达到的,不能强拉硬拖,否则会使幼犬产生恐惧心理。又如,幼犬对突然的近距离枪声有一定的恐惧感,所以开始进行声响锻炼时应尽可能用较远距离的鞭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