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立克体病是立克次体科中的埃立克体族病原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特征是: 发热并伴有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小,贫血与出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动物广泛,包括人和犬、马、牛、羊、鹿和小型啮齿类动物。
犬埃立克体病是由一种寄生在犬白细胞、淋巴样细胞和血小板中的犬埃立克体和寄生于淋巴样细胞、网状细胞的新立克次体,以及寄生在白细胞的马埃立克体引起的犬科动物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于1935年在阿尔及利亚首次被发现,随后不久,非洲、中东以及亚洲相继发现并有报道。我国1998年首次报道本病。本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等许多地区。病的特征为呕吐、黄疸、进行性消瘦、贫血和脾脏肿大。
[病原]犬埃立克体、新立克次体和马埃立克体同属于立克次氏体目、立克次氏体科、埃立克体族、埃立克体属,均具有立克次体的共同特性。诸如均为多形态,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黄色或蓝色,马基维罗氏法染成红色; 不能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生长,在鸡胚及细胞中增殖良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能形成蚀斑; 具有毒性物质,其在体外能使红细胞溶解,注射动物体内可引起死亡; 内毒素能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细胞免疫特性,病愈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增殖体、载体和传播媒介。
犬埃立克体和马埃立克体寄生于感染犬科动物白细胞,既能通过蜱卵传播,也能通过蜱的发育阶段传播。新立克次体寄生于犬科动物的淋巴样细胞、网状细胞,能通过吸虫卵和吸虫发育阶段传播。
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强。一般消毒药在56℃ 10分钟都可杀灭。广谱抗生素中的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等能抑制其繁殖,青霉素则无作用,磺胺类药物对某些种反而可促进其繁殖。
[流行病学] 本病是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自1993年在云南犬与人群中证实以来,已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新疆、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区出现,范围广泛应引起重视。犬科动物均易感,犬的易感性高。我国南方地区病的发生流行的特点是: 在季节上全年都有发生,6~7月是发生高峰; 在年龄与性别上无多大差别,仔幼犬死亡率较高; 在品种上,德国牧羊犬最敏感,发病率高,大丹犬、拉布拉多犬、海威乃犬、金毛寻回犬和杂交藏獒犬等也可感染发病,比格犬也可人工感染发病; 在广东一些犬场 (基地) 仔幼犬病例 (1~2月龄) 的特点是: 发病急、病程短 (平均7日)、死亡率高 (67%) (潘华等,2001)。感染的和发病的犬科动物都可以为传染源,临床康复犬既能成为隐性感染,还可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再次复发。急性病犬带菌可长达2年以上,一种非洲豺带菌期达4个月以上。节肢动物 (血红扇头蜱等) 是本病最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当在春秋季节蜱大量繁殖时也是本病的流行盛期; 本病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另一个传播因素是人为的输血途径,这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尤为危险,几乎对供血犬都未进行血液学与血清学检查。
本病的暴发流行,往往还与巴尔通氏体病、锥虫病、巴贝西虫病等混合发生。
[症状] 潜伏期7~21日。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 周期性发热,呕吐,黏液性、脓性鼻汁,眼有分泌物,约有30%~50%病例发生鼻出血,呼出恶臭气味,进行性消瘦,腹部触诊可摸到脾肿大。有的病例可见到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出现贫血和出血,也有的在腹下部、腹股沟部出现红斑脓疱性疹、四肢浮肿或皮肤糜烂灶。也会出现过敏、惊厥、麻痹等脑炎病状,以及胃肠炎 (如血 (黑) 便) 等病状。
大部分急性病例在1~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转为慢性,约持续1~4个月后又会复发。仔幼犬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比成年犬高。
[剖检变化] 黏膜、浆膜有出血变化,脏器组织有贫血变化,如苍白、色淡等。肺水肿,肝脏、肾脏呈斑驳样,脾脏显著肿大,肝脏、淋巴结肿大,骨髓增生,胸腔积水,胃肠黏膜出血、有溃疡灶。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症状、剖检特征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不易与血寄生虫病、巴尔通氏体病相区别,确实诊断应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程序见图3-5-1。
图3-5-1 犬埃立克体病实验室检查程序
(1) 血液学检查。采取病状出现后1周内的血液样本做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细菌等检查,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寄生于白细胞内的立克次体。
(2) 涂片镜检。采取病犬发热期的活体脾、肝、肺组织和发病1周内病犬的血液做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菌体。
(3) 分离培养。取发病犬的血液 (发热期) 和病料组织悬液接种鸡胚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脊椎动物细胞 (犬腹腔巨噬细胞) 进行分离培养,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变和涂片镜检作出判断。
(4) 动物接种。取新鲜的病料 (血液、脾、肝和肺等的匀浆悬液) 接种健康幼犬,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病状。
(5) 血清学检查。常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取病犬脾、肝、肺组织或蜱中肠组织,用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可检出菌体抗原。也可取血清样本检测特异性抗体,现已有快速诊断试纸诊断此病。
(6) 多聚酶链 (PCR) 检测。取发热期病料 (全血、脏器组织) 提取基因组,在埃立克体(属或种) 特异引物引导下作PCR检查,出现特异性带即可确诊。
[治疗] 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很难消除带菌状态。四环素片剂,按每千克体重2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 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口服130mg,连服3~4日; 土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静脉或肌肉注射10mg; 金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口服30~100mg,连服3~4天。
[预防] 迄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免疫预防。重点应放在消灭传播宿主蜱上,诸如破坏、消灭蜱滋生条件,堵塞犬舍洞隙,灭鼠,杀灭环境内的寄生蜱; 引进犬进行隔离检疫,经驱杀虫处理后方可混群; 以及淘汰病犬和阳性犬。对供血犬的检查,即血液学和血清学检验阴性犬的血才可用于输血。此外,也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每日口服长效四环素每千克体重0.6mg,1日1次,在蜱生活周期内应连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