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蠕形螨科、蠕形螨属的犬蠕形螨寄生于犬的毛囊和淋巴腺内引起的疾病。蠕形螨又叫脂螨或毛囊螨,是犬常见的一种体表寄生虫病,尤其各类观赏犬多见。
(一)虫体特征
虫体细长,体长一般为0.25~0.3毫米,宽约0.04毫米,从外形上可区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上有须肢、螫枝和口下板组成的口器。中部腹面有4对很短的足。后部细长,表面有密布的横纹。雄虫背面有突出的雄茎,雌虫腹面有阴门。
(二)生活史
犬蠕形螨全发育过程都在犬体上进行。发育史包括卵、幼虫、稚虫、成虫四个阶段。犬蠕形螨不但能寄生于毛囊内,还能寄生在犬的组织和淋巴中,并在那里繁殖。犬蠕形螨多半在发病皮肤毛囊的上部寄生,而后转入毛囊底部,很少寄生于皮脂腺内。
图5-4 犬蠕形螨腹面
(三)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生多因健康犬和病犬接触而感染。一般健康的幼犬身上,也常有蠕形螨的存在,但不引起发病,当虫体遇有发炎的皮肤,而且犬自身抵抗力下降时,蠕形螨可大量繁殖引起发病,本病多发于5~6个月龄的幼犬。
(四)症状
犬患此病在临床上可分为鳞屑型和脓疮型。开始常为鳞屑型,病变主要发生于头部、眼睑和腿部的皮肤上,患部脱毛,皮肤增厚,发红并有米糠皮状鳞屑,随后皮肤变淡蓝色或红铜色。当化脓菌侵入时,发展为脓疮型,产生脓疮,流出的脓汁和淋巴液干燥后形成痂皮。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五)诊断
发现上述症状后,可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疮,取其内容物作涂片检查,发现虫体而确诊。
(六)防治
1.治疗
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1次皮下注射,连用3~5d。
14%碘酊,涂擦患部,每天6~8次。涂药前要清洗患部。对脓疮型先刺破脓肿,用双氧水洗擦后,再用碘酊涂擦。
对鳞屑型,先用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擦洗患部,或用刀刮净患部后,涂以0.5%的精制敌百虫溶液,或0.2%敌敌畏溶液。
对重症病犬除局部应用杀虫剂外,还应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为杀死淋巴内的虫体可静脉注射1%台盼蓝溶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5~1毫升,注射2~3次,每次间隔6天。
2.预防
对犬要定期驱虫,加强饲养管理,加强营养,延长室外活动时间。加强皮肤护理。发现病犬应马上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