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犬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辈宠网

一、研究内容

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包括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发病季节及寄生虫生活史特点等。

二、研究方法

针对确定的优势虫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具体采用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现场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优势虫种的主要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发病季节及生活史特点等,为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概述

本次调查发现辽宁省宠物犬感染寄生虫16种,优势虫种为:华支睾吸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犬钩口线虫,犬疥螨,犬蠕形螨,犬栉首蚤。发现散养犬感染寄生虫28种,优势虫种为:华支睾吸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犬钩口线虫,犬疥螨,犬蠕形螨,犬栉首蚤,啮毛虱,长角血蜱。从感染的寄生虫种类看,散养犬28种,宠物犬16种,散养犬比宠物犬多12种,从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上看,散养犬要明显高于宠物犬,其中主要原因是宠物犬与散养犬饲养方式的不同,导致散养犬各种寄生虫的感染机会明显增多,另外,有的宠物犬饲养者重视宠物犬驱虫工作和卫生条件,也是宠物犬感染寄生虫相对于散养犬较轻的一个原因。

(二)关于华支睾吸虫病

1.华支睾吸虫的发育特点

华支睾吸虫发育过程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童虫阶段。成虫寄生于人和犬、猫等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体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也偶见于胰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虫卵进入水中被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蛳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补充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0.138mm×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含黑色颗粒。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循胆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达到肝胆管内。即使将囊蚴注入动物腹腔,幼虫同样可破囊而出并移行达到肝胆管内。因此认为,幼虫能从不同途径达到肝胆管内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向组织性决定的。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可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犬、猫约需20~30天,人约1个月。人体感染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据记载一般为20~30年。

2.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宠物犬的感染,主要是因为饲养者人为地用各种生淡水鱼虾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喂犬,有的是因为宠物犬偷吃各种生鱼虾而感染。散养犬的感染主要是因为某些散养犬本身有猎食淡水鱼虾的能力,犬在河流、鱼塘中猎食各种淡水鱼虾而感染,人为用各种淡水鱼虾喂犬和本身偷食淡水鱼虾也是散养犬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感染多半是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类而遭感染。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均因食入了华支睾吸虫囊蚴,人的感染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食生鱼虾:华支睾吸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由于各地吃鱼方法不同,感染的方式和对象也不一样。吃生鱼一般把鱼肉切成薄片,小鱼则切成段,配以各种佐料拌匀后直接食用。此种食法主要见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广西百色地区和江西省于都的一些居民以及东北的朝鲜族居民。生鱼粥是将切好的鱼片放入碗中,与热米粥混合,加上香菜、麻油稍微拌后食用。湖南省祁阳县农村吃的鱼酢也是将生鱼肉加上各种作料和豆粉或米粉拌匀后直接食用,或稍加腌制后食用。

(2)食半生的鱼虾: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不食生鱼,但由于烹调方法不当,往往把鱼加工至半熟而食。如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的大部分居民喜欢吃麦穗鱼。食用方法是将鱼拌入少量面粉,在锅中用油简单煎焙,然后再加各种作料加水彻底烧透食用。因烹调方法不当食入华支睾吸虫囊蚴是轻、中度流行区人群感染的主要原因。

(3)其他感染途径:抓鱼后不洗手或用口叼鱼也是感染的原因;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物品,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物品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对处理鱼后的手和洗鱼砧板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观察,在洗手水和清洗砧板水中均发现华支睾吸虫囊蚴。因此在加工鱼的过程中吃东西、拿熟食、用同一块菜板处理生的和熟的食物,都可能造成感染的机会。洗过鱼的水、农贸市场上的储鱼用水、所用的鱼筐和鱼刀,甚至鱼摊附近的苍蝇,也都检查出华支睾吸虫囊蚴。

3.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中间宿主和补充宿主、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感染性阶段—囊蚴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入终末宿主体内,并受到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包括带虫者、病人和保虫宿主。

①带虫者:在大多数流行区,带虫者的数量多于病人的数量。虽然轻度感染者粪便中虫卵较少,但其在所有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尤其是带虫者无明显的症状,往往不能主动就诊,以致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多是在普查中发现。

②华支睾吸虫病人: 病人体内虫数一般较多,为数百条至数千条,有报道肝内寄生虫数多达27600条的病例和每克粪便虫卵数达157000个的病人。尽管重度感染者是少数,但中度感染占有相当比例,故病人粪便中的虫卵数是十分惊人的。

③保虫宿主:国内已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包括猫、狗、猪、狼、獾、鼬、貂、狐狸、豺、鼠类、兔、牛等,这些动物均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

(2)中间宿主:可作为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淡水螺目前已发现10种,有豆螺科的纹沼螺、中华沼螺、曲旋沼螺、赤豆螺、檞豆螺、长角涵螺,黑螺科的方格短沟蜷,黑龙江短沟蜷和瘤拟黑螺以及拟沼螺科的琵琶拟沼螺。

(3)补充宿主:华支睾吸虫的补充宿主十分广泛,仅在日本、韩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所发现的可作为华支睾吸虫补充宿主的淡水鱼就有139种,分属16科,71属,其中在我国(含台湾省)发现的有102种,分属15科,59属。常见的家养鱼种如鲤鱼、鲢鱼、青鲩、白鲩、鲫鱼等均易被感染。

华支睾吸虫囊蚴可以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和体内,几乎遍布全身,但70%以上分布在肌肉内,尤其是背部的肌肉。野生小鱼一般感染较重,鱼体内的囊蚴密度可从每克鱼肉数个到数千个,国内报道在1g麦穗鱼肉中检获华支睾吸虫囊蚴6548个,在1条仅重0.2g的麦穗鱼体内共分离出华支睾吸虫囊蚴3429个。

(4)易感人群:华支睾吸虫人体感染率在1%~30%之间。而保虫宿主动物感染的地区范围更广,感染率与感染度都比人体感染高,对人群的感染具有潜在威胁。李世富等对韶关市城市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感染率达15.3%,且发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年龄和性别感染来看,感染以20岁以上成人为主,尤其以青壮年为多,这可能与他们频繁外出活动有关。马济宏等应用PVC-Fast-Dot-ELISA法检测受检者血清华支睾吸虫抗体。结果华支睾吸虫抗体总阳性检出率为3.92%(17/434)。其中厨师、渔民区20岁以上成人及个体户老板华支睾吸虫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45%(2/31)、5.59%(9/161)和4.29%(3/7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1/115),统计学上差异显著。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职业以及接触生鱼和吞食半生不熟鱼虾的机会密切相关。

4.影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因素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群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了解不够,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本身受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同时又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促使了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呈现南北两端感染率高、点片状分布,有食生鱼习惯地区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喜食型方式的感染则表现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较高以及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等特点。我国食用的鲤科鱼类和一些小杂鱼及豆螺、沼螺、涵螺生活在同一水域中,若人或动物粪便污染水域,而当地又有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习惯,本病就可能在人群中流行。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鱼类养殖业发达,以往长期以来人粪又常作为养鱼的饲料以及居民吃鱼习惯等是该病在当地流行的原因。在流行区,粪便污染水源是影响淡水螺感染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如南方地区,厕所多建在鱼塘上,猪舍建在塘边,用新鲜的人、畜粪直接在农田上施肥,含大量虫卵的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水中,使螺、鱼受到感染,易促成本病的流行。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候、水源、第一、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主。地理因素对华支睾吸虫病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本虫生活史过程中淡水的水量和水体保持的时间都必须满足中间宿主的孳生,而水温对幼虫期在外界的生存、感染宿主的机会以及中间宿主内的生存与发育都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因此,一个地区的淡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本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区性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反映到终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及一个地区的成虫种群数量上。某寄生虫病研究所观察到,气象因素主要反映在降雨量与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二季度降雨量增多,鱼类感染率增高,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数量多。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地势水系的影响,在仅有池塘或小沟的地区,流行以点状分布为主,在有河流的地区,有沿河呈线状分布的趋势。地势水系也影响当地经济和卫生水平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后者又直接影响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和养殖业的发展,某些从流行区引进的鱼苗中,有可能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从而使引入地居民有感染的潜在危险性。也有可能是鱼苗中有些是华支睾吸虫囊蚴一感染的鱼种,到流行区后受感染,因而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形成新的疫源地。另一方面,由于兴修水利,新的水系形成,也有可能使老的疫源地扩大,形成新的疫源地。

(三)关于犬弓首蛔虫病

1.犬弓首蛔虫的发育特点

犬弓首蛔虫的发育是蛔科线虫中最复杂的一种,为典型的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约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含有第二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被犬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随血流经肝进入肺,第二次蜕皮后变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进入气管,逆行到咽,被咽下进入食道、胃到达小肠,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共需时4~5周。此种感染方式一般只在3月龄以内的犬体发生。3月龄以上的犬幼虫经肝、肺、气管的迁移较少出现;6月龄的犬体内,此迁移过程则完全停止。第二期幼虫则迁移至广泛的组织,包括肝、肺、心、脑、骨骼肌和消化道壁形成包囊,但不继续发育(包囊幼虫被其他肉食兽摄食后,可发育为成虫)。在妊娠母犬,出现产前感染。产前3周,母犬组织中的第二期幼虫活跃起来,迁移到胎犬肺部,出生前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产出的新生犬,第三期幼虫经气管逆行到咽最后被吞咽下到达小肠,最后两次蜕皮变为成虫,完成生活史。一只母犬一旦感染犬弓首蛔虫,母犬组织内活动起来的幼虫少数不进入子宫,而在母犬体内完成正常的迁移过程,形成成虫,母犬在产仔后数周内,其粪便中虫卵数量明显增加。哺乳的前几周内母乳内含有第三期幼虫,可感染幼犬,在其体内不经移行直接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啮齿类或鸟类吞食感染性虫卵后,第二期幼虫在它们的组织中保持存活,犬捕食到含有第二期幼虫的动物而被感染,直接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幼犬的出生后23~40天内小肠内已有成虫,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

2.犬弓首蛔虫的感染途径

犬吞食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也可通过怀孕母犬的胎盘而感染;还可通过哺乳母犬的乳汁而感染;哺乳母犬的乳房易被感染性虫卵污染,幼犬吃奶时也易被感染;另外,怀孕母犬组织器官内的幼虫可抵抗驱虫药物的作用,成为幼犬的重要感染来源。

3.犬弓首蛔虫的繁殖力强

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10~20万个,一条雌虫一生可产卵上千万个。

4.犬弓首蛔虫的感染性虫卵的抵抗力强

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一般消毒药内均可正常发育。只有10%克辽林,5%~10%石炭酸、2%~5%热(60℃)碱液及新鲜石灰乳等才能杀死虫卵。干燥、高温(40℃以上)或夏季日光直射能使虫卵迅速死亡。冬季未发育的虫卵,绝大部分能够存活越冬。虫卵对不良环境强大的抵抗力,与其具有的卵壳膜有直接关系,蛋白膜被粪便染成黄色,有阻止紫外线透过的作用;几丁质颗粒膜有隔水作用,以保持内部不受干燥的影响;卵黄膜和脂膜能保护胚胎,不受化学物质的侵蚀。

5.犬弓首蛔虫病的年龄特点

犬弓首蛔虫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幼犬,而成年犬虽然很少发病,但可成为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四)关于泡状带绦虫病

1.泡状带绦虫的发育特点

泡状带绦虫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食肉兽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虫卵散出污染了草地、饲料和饮水,猪等动物因吞食虫卵而感染。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至肝,进入肝实质,或移行至肝的表面,发育成囊尾蚴。有些虫体从肝表面落入腹腔而附着于网膜或肠系膜上,经3个月发育成具感染性的细颈囊尾蚴。当屠宰病猪时,摘除细颈囊尾蚴,丢弃在地,犬类等因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而感染,进入小肠后头节伸出,附着于肠壁逐渐发育为泡状带绦虫,潜隐期为51天,在犬体内泡状带绦虫可活一年左右。

2.泡状带绦虫的感染途径

犬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组织脏器而感染,宠物犬的感染主要是因为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肝脏而感染,宠物犬饲养者有用猪牛羊肝脏喂犬的习惯;农村屠宰猪牛羊时,常将腹腔内寄生的大量细颈囊尾蚴随便抛弃,所以农村散养犬很容易吃到细颈囊尾蚴,所以农村散养犬泡状带绦虫感染率非常高。

3.泡状带绦虫的流行原因

主要是由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犬、狼等动物的粪便中排出绦虫的节片或虫卵,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了牧场、饲料和饮水而使猪等中间宿主遭受感染细颈囊尾蚴。蝇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媒介。每逢农村宰猪时,犬多守立于旁,凡人不宜食用的废弃内脏便丢弃在地,任犬吞食,这是犬易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主要原因。犬的这种感染方式和这种形式的循环,在我省不少农村很常见。

(五)关于犬钩口线虫病

1.犬钩口线虫的发育特点

虫卵随犬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育孵化,幼虫经两次蜕化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随饲料或饮水被犬类摄食或主动地钻进皮肤而造成感染,皮肤感染是感染性幼虫通过毛囊或薄嫩的皮肤侵入宿主体内。之后幼虫经血流到肺,穿破毛细血管和肺组织,移行到肺泡和小支气管、支气管、气管和喉咽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经口感染时幼虫可能经肺移行,但多系钻进胃壁或肠壁,经一段时间的发育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

2.犬钩口线虫的感染途径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一周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本病一般危害一岁以内的幼犬,成年动物多由于年龄免疫而不发病。其感染途径有三:其一,感染性幼虫经皮肤侵入,进入血液,经心脏、肺脏、呼吸道、喉头、咽部、食道和胃而进入小肠内定居,此途径较为常见;其二是经口感染,犬、猫食入感染性幼虫,幼虫侵入食道等处黏膜进入血循环(哺乳幼犬的一个重要感染方式是吮乳感染,源于隐匿在母犬体组织内虫体)。其三是经胎盘感染,幼虫移行至肺静脉,经体循环进入胎盘,从而使胎狗感染,此途径少见。

3.犬钩口线虫病的年龄特点

成年犬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但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幼龄犬感染后发病明显。

(六)关于犬疥螨病

关于疥螨的流行病学特点在猪疥螨中已作阐述,不再重述。但宠物犬由于其饲养环境通风不好,湿度过大等原因,往往导致宠物犬疥螨病的发病要比散养犬偏重。幼龄犬蠕形螨病多发,成年犬也有发生,但发病较轻。

(七)关于犬蠕形螨病

1.犬蠕形螨的发育特点

蠕形螨寄生在家畜的毛囊和皮脂腺内,蠕形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体上进行。雌虫产卵于毛囊内,卵无色透明,呈蘑菇状,长0.07~0.09mm。卵孵化为3对足的幼虫。幼虫蜕化变为4对足的若虫,若虫蜕化变为成虫。据研究证明犬蠕形螨尚能生活在宿主的组织和淋巴结内,并有部分在此繁殖。它们多半先在发病皮肤毛囊的上部,而后在毛囊底部,很少寄生于皮脂腺内。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病畜与健畜互相接触,通过皮肤感染,或健畜被患畜污染的物体相接触,通过皮肤感染。

虫体离开宿主后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21天左右。

2.犬蠕形螨的感染途径

犬蠕形螨病通过病健犬直接接触而感染,还可通过犬舍内用具、墙壁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3.犬蠕形螨病的年龄特点

3~10月龄幼犬多发,成年犬多见于发情期和产后的母犬,当犬发生其他疾病或应激状态系统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发生本病。

(八)关于犬栉首蚤病

1.犬栉首蚤的发育特点

犬栉首蚤的发育属完全变态,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雌雄蚤交配后,雌蚤产卵,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一般经3~7天孵出幼虫。幼虫分三龄,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2次蜕皮,大约需要2~3周时间发育为成熟的幼虫。成熟幼虫经过第三次蜕皮后很快化为蛹。在实验条件下,由虫卵发育为成虫约需3~8周时间。

2.犬栉首蚤的感染途径

犬栉首蚤跳跃能力极强,成虫遇到犬后跳到犬身体上吸血,吸饱血后雌雄虫开始交配,雌虫在犬舍环境中、地面等处产卵,卵发育为成虫后再跳到犬身体上吸血。成虫可以跳到人身上吸血,并可以通过人传播给犬。宠物犬经常洗澡,所以宠物犬栉首蚤的感染比散养犬要轻一些。

(九)关于犬硬蜱病

关于硬蜱的流行病学特点在牛羊硬蜱病中已阐述,不再重述,由于宠物犬的特定饲养环境一般不发生本病,而散养犬多发,特别是牧羊犬发病最为严重,主要是由于牧羊犬跟随牛羊到草地、山林等硬蜱分布多的地方,很容易感染硬蜱。一般散养犬也有一定程度的感染。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