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病毒病又称犬传染性出血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剧烈呕吐、血性水样便、脱水;出血性肠炎或∕和非化脓性心肌炎。多发生于幼犬(2~4月龄),发病率为20%~100%,病死率10%~50%。
本病于1978年同时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证实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发现。我国于1982年证实此病。我国将犬细小病毒病列为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犬细小病毒(C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股DNA,病毒粒子直径20~22 nm,无囊膜。病毒粒子有VPl、VP2和VP3三种多肽,其中VP2为衣壳蛋白主要成分。病毒在4 ℃和25 ℃都能凝集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本病毒能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增殖。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下能存活3个月;在60 ℃能存活1 h;pH3处理1 h并不影响其活力;对甲醛、β丙内酯、羟胺和紫外线敏感,能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年龄的犬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4月龄的幼犬,断乳前后的仔犬易感性最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于其他年龄组,往往以同窝爆发为特征。纯种犬比杂种犬和土种犬易感性高,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染。
(二)传染源
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由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人、苍蝇和蟑螂等可成为犬细小病毒的机械携带者。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可发,一般夏、秋多见,新疫区爆发,病死率较高,几个月后,则只有在小犬中发生新病例。天气寒冷、气温骤变、拥挤、卫生差是本病发生诱因。
三、临床症状
(一)肠炎型
本型潜伏期1~2周。多见于青年犬。常突然发生呕吐,后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被覆黏液和伪膜,接着排带有血液呈番茄汁样稀粪,气味恶臭。病犬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到40 ℃以上,迅速脱水,急性衰竭而死。病程4~5 d,长的1周以上,也有些病犬只表现间歇性腹泻或仅排软便。成年犬发病一般不发热。白细胞数减少具有特征性,病初4~6 d表现明显,可减少到500~2 000个/m3。
(二)心肌炎型
本型多见于28~42日龄幼犬,常无先兆症状而突然发病,感染犬精神、食欲正常,偶见呕吐或轻度腹泻和体温升高,继而突然衰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脉快而弱,听诊心律不齐有杂音,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病犬轻度腹泻后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一)肠炎型
本型病变主要见于空肠、回肠及小肠中后段,浆膜下充血出血,黏膜坏死、脱落、绒毛萎缩。肠腔扩张,积水,混有血液和黏液。大肠内容物稀软,恶臭,呈酱油色。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肝肿大,有淡黄色病灶。胆囊高度扩张,充满大量黄绿色胆汁,黏膜光滑。脾有的肿大,被膜下有黑紫色出血性梗死灶。心包积液,心肌呈黄红色变性状态。咽、下颌和纵膈淋巴结肿胀、充血。胸腺实质缩小,周围脂肪组织胶样萎缩,膈肌呈现斑点状出血。
(二)心肌炎型
本型主要病变限于肺和心脏。肺水肿,呈局灶性充血、出血,致使肺表面色彩斑驳。心脏扩张,心房和心室内有淤血块,心肌和心内膜有非化脓性坏死灶。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受损的心肌细胞中常有核内包涵体。
五、诊 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病犬粪便材料先离心,再加入高浓度抗生素或过滤除菌后接种猫肾、犬肾等易感细胞。通常可采用免疫荧光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新分离病毒。
(二)血清学诊断
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可很快检测出粪液中的犬细小病毒。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中和试验等可用于本病的诊断。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犬细小病毒快速诊断检测试纸,取患犬新鲜粪便为检测样品,可在5~10 min内作出诊断,该方法方便、灵敏、快捷。适用于广大的基层动物医院和养殖场。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和出血性胃肠炎等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依靠注射疫苗和严格犬的检疫制度。目前经常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并多使用联合疫苗,如三联苗(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感染和犬传染性肝炎)和五联苗(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和犬副流感),均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一般幼犬首次接种于7~8周龄,每间隔2~3周接种一次,共免疫3次。以后每年加强免疫1次。
(二)治疗措施
在病初用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并应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止血选用止血敏、维生素K、安络血等;止吐选用阿托品或胃复安、爱茂尔等;止泻口服硝酸铋、鞣酸蛋白;脱水者及时补液。支持疗法可静脉输入健康犬或康复犬的全血30~200 mL;还可以使用VC、肌苷、ATP等以增强支持疗法的效果。控制继发感染可使用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自测训练
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