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犬瘟热
    来源:辈宠网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幼犬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双相热、鼻炎、呼吸道炎症、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犬可在皮肤上形成湿疹样病变,足底皮肤因过度角化而增厚。

(一)流行病学

犬是本病最易感的动物,断奶至1岁的犬易感性最高,其眼鼻分泌物、唾液、体液、内脏器官、尿液等含有大量病毒,可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染,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主要传播媒介是污染的饲料、饮水、灰尘、飞沫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病犬呈双相热,即病初体温升高到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正常体温,病情略有好转。经2~3天后,体温再度升高,病情随之变化(少数病例此时可出现死亡),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流浆液性至脓液性鼻液,眼睑肿胀,化脓性结膜炎;有时出现呕吐、严重腹泻和明显脱水,少数病例腹部和股内侧出现水疱或脓疱性皮疹;约有30%的病例可出现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共济失调,癫痫样惊厥及后肢瘫痪。多数预后不良,病死率30%~80%,如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更高。

(三)病理变化

犬瘟热病毒属嗜冷性病毒,对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有特殊亲和力,故病变分布广泛。上呼吸道、眼结膜呈卡他性或化脓性炎,肺呈卡他性或化脓性支气管炎,肠黏膜出血,大肠常有大量黏液,脾肿大,胸腺明显缩小,且多呈胶冻状。不同病例病理变化差异明显,有的以呼吸器官病理变化为主,有的以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

该病特征性组织学变化是在患病犬的组织细胞可观察到嗜酸性包涵体。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作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本病应注意与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犬弓形虫病等相区别。

(五)防控

1.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犬瘟热最为有效的方法,可选用联苗。一般2月龄进行首次免疫,3~4月龄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半年或1年进行加强免疫1次。

2. 治疗 犬瘟热的治疗宜早不宜迟,在发病早期可肌肉注射2~3 ml/kg体重抗犬瘟热高免血清、犬瘟热单克隆抗体,同时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精心护理。对临床症状危重的患病犬,治疗难度较大。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