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犬腧穴
    来源:辈宠网

对狗行针施灸治病的刺激点。古籍中尚未见有关记载。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兽医针灸疗法应用范围的扩大及针灸针麻原理研究的普遍开展,国内外均陆续发表了犬的针穴资料。1981年,《兽医针灸学》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犬的解剖学特点和疾病流行情况,对犬的针灸腧穴及其适应症作了初步整理。1984年,《中国兽医针灸学》进一步收集整理了民间经验及研究资料,定取犬体常用有效腧穴83个,其中头部11个、躯干41个、四肢31个(图1~2)。其针灸工具一般采用人体用的毫针、艾条或艾炷:血针用三棱针或圆利针。

水沟(shuigou) 又名人中,位于鼻中隔下方,上唇正中沟(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界处,一穴。毫针直刺0.5厘米。主治中风、中暑、支气管炎;并具有促使血压回升及抗休克的作用。为急救穴之一。

山根(shangen) 位于鼻背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一穴。以三棱针点刺0.2~0.5厘米,出血。主治:中风、中暑、鼻窦炎、感冒。

三江(sanjiang) 位于内眼角下方的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用三棱针点刺0.2~0.5厘米,出血。主治便秘、腹痛、眼结膜炎。

承泣(chengqi) 位于下眼睑,眼下沟正中的眶下缘处,左右眼各一穴。把眼球向上推,用毫针沿眼眶直刺2~4厘米,刺入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结膜炎、睛生翳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白内障。

睛明(jingming) 又称睛灵。位于内眼角上下眼睑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将眼球向外侧推,以毫针直刺0.2~0.5厘米,刺入眼内角。主治眼结膜炎、角膜炎、瞬膜肿胀。

翳风(yifeng) 位于耳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1~3厘米。主治面颜神经麻痹、聋症。

上关(shangguan) 位于咬肌后上方与颧弓背侧间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约3厘米,或艾灸。主治面颜神经麻痹、聋证。

下关(xiaguan) 位于咬肌后缘中部、关节下方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与上关相对,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约3厘米,或艾灸。主治面颜神经麻痹、聋证。

天门(tianmen) 又称风府。位于头顶部,两耳后缘连线与背中线相交处的枕环关节间的凹陷处,一次。毫针直刺1~3厘米,或艾灸。主治发热、脑炎、四肢抽搐、惊厥。

风池(fengchi) 位于寰椎翼前缘直上部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1~1.5厘米。主治感冒、颈风湿。

耳尖(erjian) 位于耳廓背面靠近耳尖部的耳静脉上,左右耳各一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中风、中暑、痉挛疝、感冒、眼结膜炎。

颈脉(jingmai) 位于颈静脉沟中,距下颌角约6厘米处的颈外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顺血管刺入0.5~0.8厘米,出血。主治中暑、中毒、肺炎、脑炎。

大椎(dazhui) 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的背正中线上,一穴。用毫针直刺2~4厘米,或艾灸。主治发热、神经痛、风湿病、支气管炎、癫痫,并有降温、强壮作用。

陶道(taodao) 位于第一、二胸椎棘突间的凹陷正中,一穴。用毫针向前下方斜刺2~3厘米, 或艾灸。主治肩胛扭伤、神经痛、前肢扭伤、发热、癫痫。

身柱(shenzhu) 位于第三、第四胸椎棘突间的凹陷正中, 一穴。毫针向前下方斜刺2~4厘米,或艾灸。主治支气管炎、肩胛扭伤。

图1 犬的肌肉及穴位

1. 水沟; 2. 三江; 3. 风门; 4. 耳尖; 5. 天门; 6. 风池; 7. 翳风; 8. 弓子; 9. 肺俞;10. 心俞; 11. 膈俞; 12. 胆俞; 13. 胃俞; 14. 胰俞; 15. 百会; 16. 二眼; 17. 后海;18. 尾根; 19. 尾尖; 20. 后跟; 21. 六缝; 22. 中付; 23. 解溪; 24. 后三里; 25.膝下;26. 肾堂; 27. 四渎; 28.三阳络; 29. 外关; 30. 合谷; 31. 前三里; 32. 胸堂; 33. 肘俞; 34. 抢风; 35. 颈脉

灵台(lingtai) 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间的凹陷正中, 一穴。用毫针稍向后下方斜刺1~3厘米, 或艾灸。主治胃痛、支气管炎、腰痛、发育不良、体质虚弱。

中枢(zhongshu) 位于第十、十一胸椎棘突间凹陷正中, 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 或艾灸。主治食欲不振、胃炎。

脊中(jizhong) 位于第十一与第十二胸椎棘突间凹陷正中, 一穴。毫针稍向后方刺入0.5~1厘米, 或艾灸。主治少食、消化不良、腹泻。

悬枢(xuanshu) 位于第十三胸椎和第一腰椎棘突间凹陷正中,一穴。毫针向后下方斜刺1~2厘米,或艾灸。主治腰风湿、腰部扭伤、消化不良、肠炎、腹泻。

命门(mingmen) 又名肾门, 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凹陷正中,一穴。毫针向后下方斜刺1~2厘米,或艾灸。主治泌尿系统障碍、食欲减少、风湿病、腰部扭伤、慢性肠炎, 肾炎、阳痿。

阳关(yangguan) 位于第四、五腰椎棘突间凹陷正中, 一穴。毫针向后下方斜刺1~2厘米。主治性功能减退、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子宫卵巢萎缩、情期延长、腰风湿、腰部扭伤。

关后(guanhou) 位于第五、六腰椎棘突间凹陷正中, 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 或艾灸。主治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膀胱炎、大肠麻痹、便秘。

百会(baihui) 位于最后腰椎棘突与荐椎间凹陷正中, 一穴。以毫针直刺入1~1.5厘米。主治坐骨神经痛、后躯瘫痪、腰胯风湿、直肠脱。

尾根 (weigen) 位于最后荐椎与第一尾椎棘突间凹陷处, 一穴。以毫针直刺0.5~1厘米。主治坐骨神经痛、后躯瘫痪、尾麻痹、脱肛、便秘或腹泻。

尾节(weijie) 位于第一、二尾椎间凹陷正中,一穴。毫针直刺0.5~0.8厘米, 或艾灸。主治后躯瘫痪、尾麻痹、脱肛、便秘或腹泻。

尾干(weigan) 位于第二、三尾椎间凹陷正中,一穴。毫针直刺0.5~0.8厘米,或艾灸。主治后躯瘫痪、尾麻痹、脱肛、便秘或腹泻。

尾尖(weijian) 位于尾部末端, 一穴。以毫针或圆利针从末端直刺0.5~0.8厘米。主治中风、中暑、胃肠炎。

二眼(eryan) 位于荐部两侧、距背正中线约3厘米的第一、第二背荐孔中, 左右侧各二穴。毫针直刺1~1.5厘米,或艾灸。主治后躯瘫痪、腰胯神经痛、腰胯风湿、子宫疾病。

尾本(weiben) 位于尾根腹侧正中的尾静脉上,一穴。毫针直刺0.5~1厘米。出血。主治腹痛、尾神经麻痹、腰部风湿、中暑、肠炎。

后海(houhai) 又称交巢, 位于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正中,一穴。毫针直刺1~3厘米。主治腹泻、便秘、直肠麻痹、肛门括约肌麻痹、阳痿。

肺俞(feishu) 位于胸背部, 倒数第十肋间, 距背中线约6厘米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毫针沿肋间向下斜刺1~2厘米,或艾灸。主治肺炎、支气管炎。

厥阴俞(jueyin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九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肺俞。主治心脏病、呕吐、咳嗽、癫痫。

心俞(xin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八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肺俞。主治心脏病、癫痫。

督俞(du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七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肺俞。主治心脏病、腹痛、膈肌痉挛。

膈俞(ge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六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左右侧各一穴。以毫针沿肋间向下斜刺1~2厘米,主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

图2 犬骨骼及穴位

1.上关; 2. 大椎;3.陶道;4.肺俞;5.身柱;6.膏育俞;7.心俞;8. 灵台;9.督俞;10.膈俞; 11. 肝俞; 12. 中枢; 13. 脊中; 14. 胆俞; 15.脾俞; 16.悬枢; 17. 胃俞;18.三焦俞;19. 肾俞;20.命门;21.气海俞; 22. 大肠俞; 23. 阳关; 24. 关元俞;25.关后;26.小肠俞;27.膀胱俞;28.百会;29. 尾根;30.尾节;31.尾干;32.环跳;33. 膝上;34. 膝凹;35.后三星;36. 尾尖;37.后跟; 38.六缝; 39.胰俞;40.卵巢俞; 41.子宫俞;42. 解溪;43.涌滴;44. 外关;45. 阳辅;46. 晴明; 47.下关;48.厥阴俞;49. 肩井;50. 肩外颙;51.抢风;52.郄上;53.肘俞;54. 四渎;55. 前三里; 56. 内关;57. 阳池;58. 膝脉

肝俞(gan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四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肺俞。主治黄疽、眼病。

胆俞(dan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三肋间,距背中线约6厘米,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膈俞。主治黄疽、眼病。

脾俞(pi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二肋间,距背中线6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膈俞,或艾灸。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贫血以及慢性腹泻。

胃俞(weishu) 位于胸背部,倒数第一肋间, 距背中线约6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用毫针直刺1~3厘米,或艾灸。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慢性腹泻、贫血。

三焦俞(sanjiaoshu) 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胃俞。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贫血以及慢性腹泻。

肾俞(shenshu) 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胃俞。主治肾炎、多尿症、不孕症、阳痿、腰风湿、腰扭伤。

气海俞(qihaishu)位于腰部,第三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胃俞。主治便秘、气胀。

大肠俞(dachangshu)位于腰后部,第四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胃俞。主治消化不良、肠炎、便秘。

关元俞(guanyuanshu)位于腰后部,第五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胃俞。主治消化不良、便秘、腹泻。

小肠俞(xiaochang.shu) 位于腰后部,第六腰椎横突游离端相对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向内下方斜刺1~2厘米,或艾灸。主治肠炎、腹泻、肠痉挛、腰荐痛。

膀胱俞(pangguangshu) 位于腰后部,第七腰椎横突游离端的髂肋肌沟中,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小肠俞。主治膀胱类、血尿、膀胱痉挛、尿液潴留、腰荐痛。

胰俞(yishu) 位于第二腰椎横突游离端下方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操作同小肠俞。主治胰腺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多尿症。

卵巢俞(luanchaoshu) 位于第四腰椎横突游离端后缘的下方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毫针向内下方斜刺1.5~2厘米, 主治性腺功能减退、卵巢激素功能不会、卵巢炎、卵巢囊肿、不孕症。

子宫俞(zigongshu) 位于第五腰椎横突游离端后缘的下方约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用毫针直刺1~3厘米。主治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功能障碍、腰部风湿。

天枢(tianshu) 位于腹下脐眼旁开3厘米, 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0.5厘米。主治肠痉挛、肠炎、腹泻、便秘、子宫内膜炎。

中脘(zhongwan) 位于腹下正中线,剑状软骨与脐眼之间的中点处, 一穴。毫针向前上方斜刺0.5~1厘米, 或艾灸。主治急性胃炎、胃痉挛、胃出血、胃痛、胃扩张、呕吐、消化不良、厌食。

膏肓俞(gaohuangshu) 位于肩胛骨后角内侧缘,左右侧各一穴。毫针斜刺2~4厘米; 或艾灸。主治肩扭伤、肩胛神经麻痹、肩风湿、支气管炎、贫血、久病体弱。

胸 堂 (xiongtang) 位于胸外侧臂三头肌与臂头肌间的臂头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抬高头部、两前肢站齐,以三棱针顺血管急刺1厘米, 出血。主治中暑、肩肘扭伤、风湿症。

弓子(gongzi) 位于肩胛软骨当中, 前下方冈结节腹侧,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顺肩胛冈向前下方斜刺1.5~3厘米。主治肩胛扭伤、肩胛神经麻痹、肩胛风湿。

肩井(jianjing) 位于肩峰前下方, 肩关节外上缘凹陷处, 左右侧各一穴。毫针向内下方刺入1~3厘米。主治前肢和肩部神经痛或麻痹、肩部扭伤、肩关节炎、前肢风湿。

肩外顒(jianwaiyu) 位于肩关节后缘,臂骨大结节嵴后上方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2~3厘米。主治肩胛扭伤、肩胛神经麻痹、前肢神经痛、前肢风湿。

抢风(qiangfeng) 位于肩关节后方,三角肌后缘、臂三头肌长头和外头之间的方形孔正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主治肩关节炎、肘关节扭伤、前肢麻木、前肢风湿。

郗上(xishang) 位于臂骨下四分之一处的后缘凹陷正中,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主治前肢扭伤、前肢神经痛或麻痹。

肘俞(zhoushu) 位于臂骨外上髁与肘突间凹陷中,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主治前肢扭伤、前肢神经痛或麻痹、肘关节炎、肘部风湿。

四渎(sidu) 位于臂骨外髁与桡骨小头间前方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或艾灸。主治前肢扭伤, 前肢神经痛、神经麻痹。

三阳络(sanyangluo) 位于前臂外侧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桡骨后缘,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向内侧斜刺1.5~3厘米, 主治臂部疼痛。为针刺麻醉常用穴。

前三里(qiansanli) 位于前臂外侧上四分之一处,桡骨头下方的腕桡侧肌和指总伸肌间隙内,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 或艾灸。主治桡、尺神经麻痹、前肢神经痛或风湿痛。

外关(waiguan) 位于前臂外侧下四分之一处,桡骨与尺骨的间隙中,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 或艾灸。主治桡尺神经麻痹、前肢神经痛、风湿、便秘、乳汁分泌不足、腕关节扭伤、屈腱炎。

内关(neiguan) 位于前臂内侧, 桡骨、尺骨间隙的下四分之一处, 与外关相对,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 或艾灸。主治前肢神经麻痹、前肢扭伤、胃肠痉挛、急腹症、呕吐、心脏疾患、中风。

阳辅(yangfu) 位于前臂部远端背侧正中, 阳池穴上方2厘米,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0.5~1厘米,或艾灸。主治前肢神经麻痹、腕腱扭伤。

阳池(yangchi) 位于腕关节背侧,腕骨与桡骨远端连接处的凹陷中,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0.5~1厘米; 或艾灸。主治扭伤, 前肢神经痛、神经麻痹,感冒, 腕关节炎。

腕骨(wangu) 位于前肢尺骨远端和副骨间的凹陷中, 左右侧各一穴。以毫针直刺0.5~1厘米; 或艾灸。主治胃炎, 腕、肘和指关节炎。

膝脉(ximai) 位于腕关节内侧下方, 第一、二掌骨间的掌心浅静脉上, 左右肢各一穴。三棱针或圆利针刺入0.5~1厘米, 出血。主治指、腕关节肿痛、屈腱炎。

合谷(hegu) 位于前肢第一、二掌骨之间, 第二掌骨内侧缘中点处,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向内上方斜刺2~3厘米。主治感冒。针刺麻醉配内关等作腹部手术。

涌滴(yongdi) 前肢称涌泉、后肢称滴水, 位于第三、四掌(跖)骨间的掌(跖)背侧静脉上, 前后肢每肢各一穴。三棱针或圆利针直刺1厘米, 出血。主治指(趾)扭伤、中暑、腹痛、风湿、感冒。

六缝(liufeng) 前肢又称指间, 后肢又称趾间,位于掌(跖)骨小头的掌(跖)、指(趾)关节缝中皮肤皱褶处, 每肢三穴。毫针斜刺1~2厘米, 或点刺。主治指(趾)扭伤或麻痹。

环跳(huantiao) 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前缘凹陷中,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2~4厘米;或艾灸。主治后躯麻痹, 盆神经麻痹或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股神经麻痹、髋关节扭伤。

膝上(xishang) 又称鹤顶。位于髌骨上缘外侧约0.5厘米处,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0.5~1厘米。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扭伤、后肢麻痹、后肢风湿。

膝凹(xiao) 位于大腿内侧, 股骨与胫骨外髁间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0.5~1厘米。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扭伤、后肢麻痹、后肢风湿。

膝下(xixia) 又称掠草或膝眼。位于膝部,髌骨与胫骨结节间,膝外侧直韧带和膝中直韧带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或艾灸。主治扭伤、神经痛、膝关节炎、感冒。

阳陵(yangling) 又称膝曲。位于后肢膝关节外侧后方约1厘米处的股二头肌间隙内,左右肢各一穴。毫针垂直刺入1~2厘米。主治膝关节扭伤、后肢麻痹。

后三里(housanli) 位于小腿前外侧上四分之一处,胫腓骨间隙中,距腓骨头远侧约5厘米处,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厘米。主治后躯麻痹、盆神经痛或麻痹、胃肠炎、肠痉挛、关节炎、发热、消化不良,并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

解溪(jiexi) 位于胫骨远端内侧与胫跗骨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0.5厘米;或艾灸。主治扭伤、后肢麻痹。

中付(zhongfu) 位于跟骨内侧凹陷中,距解溪约0.5厘米,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0.5厘米;或艾灸。主治扭伤、后肢麻痹。

后跟(hougen) 位于跟骨与腓骨远端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毫针直刺0.5厘米;或艾灸。主治扭伤、后肢麻痹。

肾堂(shentang) 位于股内侧隐静脉上,腹壁下约5厘米处,左右肢各一穴。三棱针剌入0.5~1厘米,出血。主治髋关节炎、扭伤,股胯扭伤,睾丸炎。

后曲池(houquchi) 位于后肢跗关节前内侧血管上,左右肢各一穴。三棱针剌入0.5~1厘米,出血。主治跗关节扭伤、球关节挫伤、腹痛。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