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颈囊尾蚴病是猪、牛、羊等动物共患的寄生虫病。幼虫俗称水铃铛、水泡虫,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肉食兽小肠内,呈泡状。此幼虫寄生在猪的肝脏、浆膜、网膜和肠系膜等处。本病流行很广,主要影响中、小猪的生长发育和增重,严重时可使仔猪死亡。
虫体特征及生活史 细颈囊尾蚴呈囊泡状,大小随寄生时间长短而不同,豌豆大至小儿头大,囊壁乳白色、半透明,囊内含透明囊液,囊壁乳白色、半透明,囊内含透明囊液,透过囊壁可见1个向内生长而具有细长颈部的头节。它寄生于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肝脏表面、网膜及肠系膜上,严重感染时可寄生于肺脏。当终末宿主——犬等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虫体头节伸出并吸附在肠黏膜上,发育为成虫——泡状绦虫。泡状绦虫白色或稍带黄色,长75~500cm,有一个头节和250~300个体节,体节后缘比前缘宽。头节上有小钩26~44个。孕卵体节长10~14mm,宽4~7mm。子宫两侧有5~10个侧枝,其中充满虫卵,内含六钩蚴。
犬体内的泡状绦虫的孕卵体节排出体外后,孕卵随犬粪排在各处,这些有感染性的虫卵被猪吃后,在肠内溶解卵膜脱出六钩蚴,钻入血管经血液循环带至肝脏及腹腔,经3个月生长发育为细颈囊尾蚴。猪屠宰或死后,在肝脏及腹腔摘出的细颈囊尾蚴,如被犬或野生动物吞食后,即在这些动物的小肠内生长、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猪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细颈囊尾蚴,如果大量在肝脏寄生,可使肝脏受害,引起黄疸。腹腔寄生多时,可造成腹膜炎,食欲减少,精神差,逐渐消瘦、衰弱。有时侵害肺部,甚至形成胸膜炎。仔猪常可发生急性细颈囊尾蚴病而死亡。
病理剖检 急发病程,可见到肝脏体积增大,肝脏表面有出血斑点,在肝实质中可找到虫体移行过程的虫道。有的肝脏表面可见半透明的圆形囊泡,囊体有黄豆到蚕豆大小,囊泡所在部位的肝组织凹陷、萎缩,囊泡壁呈乳白色。有时可见急性腹膜炎,腹水中有囊尾蚴虫体。在慢发病例,可在肠系膜、网膜上找到虫体。有的猪还可见到肺炎胸膜炎病变。
诊断 生前难以诊断,剖检和屠宰时,在肝脏、肠系膜、网膜、肺脏可发现数量不等、囊泡状细颈囊尾蚴,即可确诊。
防治 猪场禁止养犬,如养犬必须拴养,并定期驱虫。驱虫方法: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mg,内服。驱虫前停饲,驱虫后将犬拴养,并注意收集犬粪及虫体,彻底销毁。严禁野犬、狼等进入猪圈。屠宰猪及剖检猪时,取下的囊尾蚴不要随地乱扔,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试用苯硫苯咪唑或吡喹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