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六节 布鲁氏菌病
    来源:辈宠网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以引起雌性动物流产、不孕等为特征,故又称之为传染性流产病; 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炎; 人也可感染,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本病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但其分布不均。1981年报告家畜中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160个,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2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有本病发生。我国的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曾一度有该病的流行,北方农区也有散发。通过多年的检疫淘汰,目前该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资料显示近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加强监测,密切注视疫情动态。

本病的危害是双重性的,即人、畜两个方面均受损害。由于病畜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致使生产效益明显减少,还直接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病人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影响健康。

【病原学】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菌、布鲁氏菌,为布氏杆菌属 (Brucella),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和卵圆形,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毒力的菌株可带菲薄的荚膜。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的不同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即马耳他布鲁氏菌 (羊布鲁氏菌Brucellamelitensis) 有3个生物型 (1、2、3型)、流产布鲁氏菌 (牛种布鲁氏菌Br.abortus) 有9个生物型 (1~9型)、猪布鲁氏菌 (Br.suis) 有5个生物型 (1~5型)、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r.ovis) 1个生物型、沙林鼠布鲁氏菌 (Br.neotomae) 1个生物型、犬布鲁氏菌 (Br.canis)1个生物型。

本属细菌在肝汤琼脂、胰蛋白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代培养需7~10天。除绵羊附睾种和大部分牛种菌需增加CO2方可生长外,其他的则不需要。绵羊附睾种、犬种和猪种的第5生物型为粗糙型,其余均属光滑型。光滑型菌落呈露滴状,色微蓝,边缘整齐,有荧光。在不良环境下,如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时本菌易发生变异。在培养过程中该菌的菌落易发生S—R变异。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细菌可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并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只有当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的特性。

本菌有A、M、G3种抗原成分,一般牛布鲁氏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布鲁氏菌M和A之比为20:1; 猪种菌A:M之比为2:1; G为共同抗原。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来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菌体抗原有某些共同成分。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病死动物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 在干燥的土壤中,可生存2个月以上; 在毛、皮中可生存3~4个月之久。但由于气温、酸碱度的不同,各个种的细菌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时间则有差异。在日光直射、消毒药的作用下和干燥条件下,抵抗力较弱,在腐败的动物体中很快死亡; 60℃30 min、80~95℃5 min可将其杀死;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家畜、人和野生动物均易感染。各种布鲁氏菌对相应动物具有最强的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动物的致病性较弱或缺乏致病性,但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驯养动物、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家禽及啮齿动物被感染的也不少见。其中羊布鲁氏菌对绵羊、山羊、牛、鹿和人的致病性较强; 牛布鲁氏菌对牛、水牛、牦牛、马和人的致病力较强; 猪布鲁氏菌对猪、野兔、人等的致病力较强;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感染绵羊; 犬种、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只感染本动物。

2.传染源 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犬。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胎儿及乳汁等含有大量病菌,患睾丸肿的公畜精液中也有病菌。

3.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苍蝇携带和吸血昆虫叮咬等。经口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健畜摄取被污染的饲料、水源等,通过消化道而感染。经皮肤感染也较常见。布鲁氏菌不仅可从有轻微损伤的皮肤,并可由健康皮肤侵入机体而致病。此外,也可经配种和呼吸道感染。

4.流行因素及形式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 牛种布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牧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农区,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其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牧场管理等情况的影响。造成本病的流行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如检疫制度不健全,集市贸易和频繁的流动,毛、皮收购与销售等,都能促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自然因素,如暴风雪、洪水或干旱的袭击,迫使家畜到处流窜,很容易增加传播机会,甚至暴发成灾。动物是长期带菌者,除相互传染外,还能传染给人。

【临诊症状】

牛布鲁氏菌病: 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依赖于病原菌毒力、感染剂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阶段,一般在14~180天。患牛多为隐性感染。怀孕母牛的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6~8个月,流产后常伴有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通常只发生1次流产,第2胎多正常,这是因为布鲁氏菌长期存在于体内,已获得免疫力的结果,即或再度发生也属少见。有的病牛发生关节炎、淋巴结炎和滑液囊炎。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触之疼痛。

当布鲁氏菌进入妊娠期母牛的生殖系统以后,胎儿、胎盘和羊水便成为其繁殖最旺盛的场所。首先在绒毛膜的绒毛上皮中增殖,并在绒毛膜和子宫黏膜之间扩散,使绒毛膜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炎和坏死性炎,同时产生纤维蛋白性脓样渗出物,逐渐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松离,导致胎儿明显的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发生死亡并流产。在病程缓慢的母畜,由于胎盘结缔组织的增生,使之与胎儿胎盘牢固粘连,乃出现胎盘停滞现象。除此之外,常患子宫炎及阴道黏膜红肿,间或有小结节,从阴道流出灰黄色的黏性分泌物。早期流产的犊牛,常在流产前已经死亡。发育完全的犊牛,流产后可存活1~2天。

羊布鲁氏菌病: 是由羊种布鲁氏菌所引起的。绵、山羊流产时,一般为无症状经过。有的在流产前2~3天长期躺卧,食欲减退,常发生阴户炎和阴道炎,从阴道排出黏性或黏液血样分泌物。在流产后的5~7天内,仍有黏性红色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母羊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期的3~4个月,也有提前或推迟的。不论流产的早与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2次流产,胎衣不下也不多见,病母羊有时可出现子宫炎、关节炎或体温反应。公羊发病时,常见睾丸炎和附睾炎。

猪布鲁氏菌病: 是由猪种布鲁氏菌所引起的。感染大部分为隐性经过,少数呈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流产、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发生死亡。母猪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的4~12周,但也有提早或推迟的。流产前母猪出现精神抑郁,食欲不振,乳房和阴唇肿胀,有时可从阴道排出黏性脓样分泌物,分泌物通常于1周左右消失。很少出现胎盘停滞。子宫黏膜常出现灰黄色粟粒大结节或卵巢脓肿,以致不孕。正常分娩或早产时,除可产下虚弱的仔猪外,还可排出死胎,甚至木乃伊胎。病猪如发生脊椎炎,可致后躯麻痹。发生脓性关节炎、滑液囊炎时,可出现跛行。病公猪常呈现一侧或两侧睾丸炎,病初睾丸肿大,硬固,热痛。病程长时,常导致睾丸萎缩,病公猪性欲减退,甚至消失,失去配种能力。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病: 仅限于公绵羊。表现体温上升,附睾肿胀,睾丸萎缩,以致两者愈合在一起,触诊时无法区别。本病多发生在一侧睾丸。

犬种布鲁氏菌病: 多发生在犬。母犬表现为流产或不孕,无体温反应,长期从阴道排出分泌物。流产胎儿伴有出血和浮肿,大多为死胎,也有活胎但往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感染胎儿有肺炎和肝炎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附睾炎、睾丸炎、睾丸萎缩、前列腺炎和阴囊炎等,性欲消失,睾丸常常出现萎缩和缺乏精子,晚期附睾可肿大4~5倍。但大多数病犬缺乏明显的临诊症状,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犬感染牛、羊或猪种布鲁氏菌时,常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诊症状。

马布鲁氏菌病: 多数是由牛种布鲁氏菌或猪种布鲁氏菌所引起。患病母马并不流产,最具特征的症状,是项部和鬐甲部的滑液囊炎,从发炎的滑液囊中流出一种清澈丝状或琥珀黄色的渗出液,逐渐成为脓性。晚期病例可出现项瘘和鬐甲瘘。有的可引起关节炎或腱鞘炎,患肢跛行。

鹿布鲁氏菌病: 鹿感染布鲁氏菌后多呈慢性经过,初期无明显症状,随后可见食欲减退,身体衰弱,皮下淋巴结肿大。有的病鹿呈波状发热。母鹿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6~8个月,分娩前后可见从子宫内流出污褐色或乳白色的脓性分泌物,带恶臭味。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母鹿产后常发生乳腺炎、胎衣不下、不孕等。公鹿感染后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呈一侧性或两侧性肿大。

【病理变化】

牛布鲁氏菌病: 除流产外,最特征的变化是在绒毛叶上有多数出血点和淡灰色不洁渗出物,并覆有坏死组织。胎膜粗糙、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并覆盖一层脓性纤维蛋白物质。子宫黏膜呈卡他性炎或化脓性内膜炎,以及脓肿病变,胎儿胃底腺有淡黄色黏液样絮状或块状物。皮下组织和肌肉间结缔组织呈出血性浆液性的浸润,淋巴结、肝、脾明显肿胀。病母牛常常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牛患本病时,精囊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囊壁和输精管的壶部变厚或变硬。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病灶、坏死病灶或整个睾丸坏死。

羊布鲁氏菌病: 主要表现是流产,病变多发生在生殖器官。子宫增大,黏膜充血和水肿,质地松弛,肉阜明显增大出血,周围被黄褐色黏液性物质所包围,表面松软污秽。公羊可发生睾丸肿大,质地坚硬,附睾可见到脓肿。

猪布鲁氏菌病: 胎儿变化与牛基本相似,但距流产或分娩前较久死亡的胎儿,可成为木乃伊。胎衣上绒毛充血、水肿或伴有小出血点,或为灰棕色渗出物所覆盖。即或没有怀孕的子宫深层黏膜,也可见到灰黄色针头大乃至粟粒大的结节,此即所谓子宫颗粒性布鲁氏菌病。这是猪布鲁氏菌病的特征。公猪患病时,可见到结节性退行性变化的睾丸炎。

鹿布鲁氏菌病: 剖检可见鹿流产时胎衣变化明显,多呈黄色胶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及脓性絮片,有时还见有脂肪状渗出物。胎儿胃内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絮状物,胃肠和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程度不同肿胀,并有散在的炎性坏死灶。胎儿和新生鹿仔有肺炎病灶。公鹿的精囊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和化脓灶。

【诊断】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可疑患病动物时,应首先观察有无布鲁氏菌病的特征,如流产、胎盘滞留、关节炎或睾丸炎,了解传染源与患病动物接触史,然后通过实验室的细菌学、生物学或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按照 《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 (GB/T 18645—2002) 进行。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 (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 (FPA)。

病料样品采集: 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

病原学检查: 通常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等作为病料,直接镜检或同时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马丁琼脂斜面,如病料有污染可以用选择性培养基。

生物学实验: 用胎儿组织或胎盘组织乳剂,或阴道洗液、全乳等作接种材料,皮下接种豚鼠1~3 ml,接种后3~5周剖杀,取淋巴结或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血清学诊断: 既可迅速诊断,又可帮助分析病畜机体的病情动态。布鲁氏菌进入动物体后不断刺激机体,先后在血液中产生凝集素、调理素、补体结合素和沉淀素等,因此检查血液中所出现的各种抗体,对分析病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布鲁氏菌病诊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缓冲布鲁氏菌抗原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布鲁氏菌皮肤变态反应等。

凝集试验 (包括试管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 和补体结合试验两者可以结合应用、以互相补充。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5~7天,血液中即可出现凝集素并在流产后7~15天达最高峰,经一定时期逐渐下降。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抗体的出现晚于凝集素,一般出现于感染后的2周左右,但持续时间长; 通常凝集试验滴度降至疑似或阴性时,补体结合反应仍为阳性。具体操作程序和结果判定方法参见动物检疫规程中的有关内容。

补体结合试验的操作方法虽较烦琐,但其非特异性较小,在诊断中是不可忽视的。被检查血清1:10稀释呈现40%以上阻止溶血时,可判为阳性。凝集试验,大动物血清1: 100稀释,小动物血清1:50稀释呈现50%以上凝集时,可判为阳性。

变态反应出现较晚,但其持续时间较长,对羊布鲁氏菌病的检出率很高。在条件允许时,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诊断,如抗球蛋白试验、二硫基乙醇凝集反应和半胱氨酸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汁环状试验,均可根据不同情况广为应用。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有流产症状的其他疫病进行区别,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是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特异抗体的检出。

【防控措施】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 〔2002〕 74号) 实施。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机会较多,在防控方法上,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早期发现病畜,彻底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布鲁氏菌病的非疫区,应通过严格的动物检疫阻止带菌动物被引入该区; 加强动物群的保护措施,不从疫区引进可能被病菌污染的饲草、饲料和动物产品; 尽量减少动物群的移动,防止误入疫区。

该病疫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对易感动物群每2~3个月进行一次检疫,检出的阳性动物及时清除淘汰,直至全群获得2次以上阴性结果为止。如果动物群经过多次检疫并将患病动物淘汰后仍有阳性动物不断出现,则可应用菌苗进行预防注射。

1.免疫接种 采用菌苗接种,提高畜群免疫力,是综合性防控措施中的重要一环。除不受感染威胁的健康畜群及清净的种畜场外,其他畜群均宜进行预防接种。如畜群中有散在的阳性病畜和有受外围环境侵入的危险时,应及早进行接种。

目前国际上已广泛使用的活菌苗,有牛种19号菌苗和羊种RevI菌苗。灭活菌苗有牛种45/20和羊种53H38。牛种19号菌苗,对牛有坚强的免疫力,犊牛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1次,18个月左右再接种1次,免疫效果可达数年之久。对绵羊的效果比对山羊好。羊种RevI菌苗又称返祖1号变种,对山羊、绵羊的效果较好,但其毒力稍强,10亿活菌可引起流产或由乳排菌,1万个菌给人接种可典型发病。牛种45/20和羊种58H38菌苗,虽免疫效果很好,但使用剂量较大,免疫期也短,不适合大面积使用。

羊种五号弱毒菌苗 (简称M5菌苗),是我国研制的弱毒菌苗,其毒力低,安全,稳定,对牛、山羊、绵羊、鹿都有良好的免疫力。被免疫动物的血清凝集素消失比较快,为鉴别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提供了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猪种二号弱毒菌苗 (简称S2菌苗),是由我国自行培育的弱毒菌种所制成,毒力稳定,安全,对牛、羊、猪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已广泛在生产中应用。

在免疫方法上,我国在免疫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也有所改进。M5、S2两菌苗除常用于皮下接种外,对大群牲畜免疫时,多采用气雾、饮水和喂服等方法进行。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效果也很满意。

上述各种活菌苗,虽属弱毒菌苗,但仍具有一定的剩余毒力,为此防疫中的有关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

2.建立检疫隔离制度,彻底消灭传染源 根据畜群的清净与否,每年检疫次数应有所区别。健康畜群 (牛、羊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对污染群,每年至少检疫2~3次,连年检疫直至无病畜出现时再减少检疫次数。在不同畜群中,对所检出的阳性牲畜以及随时发现的病畜,均需隔离饲养管理。病畜所生的仔畜,应另设群以培育健康幼畜。所检出的阳性病畜,如数量不多,宜采取淘汰办法处理。如数量较大,应成立病畜群,严格控制与健康畜群等直接或间接接触,并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防止疫病外传。污染畜群及病畜群所生的仔畜,犊牛生后喂以健康乳或消毒乳,羔羊在离乳后,分别设群培育,每隔2~3个月检疫1次,连续1年呈阴性反应的,即可认为健康幼畜。病猪所生仔猪,在离乳后进行检疫,阴性的隔离饲养,阳性的淘汰。

3.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大 杜绝污染群、病畜群与清净地区的畜群接触,人员往来、工具使用、牧区划分和水源管理等必须严加控制。购入新畜时,应选自非疫区,虽呈阴性反应的动物,也应隔离观察2~3个月,方可混群。因布鲁氏菌病流产的牲畜,除立即隔离处理外,所有流产物、胎儿等应深埋或烧毁。对所污染的环境、用具均应彻底消毒 (屠宰处理病畜所造成的污染同样处理)。消毒通常用10%石灰乳、10%漂白粉或3%~5%来苏儿。病畜的肉、乳采取加热消毒方法处理,皮、毛在自然干燥条件下存放3~4个月,使布鲁氏菌自然死亡。病畜的粪便,应堆放在安全地带,用泥土封盖,发酵后利用。

4.治疗 对一般病畜应淘汰屠宰,不做治疗。对价值昂贵的种畜,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流产伴发子宫内膜炎的母畜,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每天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用磺胺和抗生素 (四环素、土霉素和链霉素等) 治疗。

【公共卫生学】 人类可感染布鲁氏菌病,患病牛、羊、猪、犬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是食入、吸入或皮肤和黏膜的伤口,动物流产和分娩之际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

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是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的如畜牧兽医人员、屠宰工人、皮毛工等,其感染和发病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一般说来,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村高于城镇,主要原因是与生产、生活特点,家畜 (传染源) 数量以及人们的活动有关。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各月均有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夏季由于剪羊毛、挤奶,有吃生奶者,可出现1个小的发病高峰。人对布鲁氏菌病的易感性,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机会的多少,与年龄、性别无关。羊种布鲁氏菌,对人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易引起暴发流行,疫情重,且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 牛种布鲁氏菌疫区,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呈散在发病; 猪种布鲁氏菌疫区,人间发病情况介于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之间。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