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也叫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猪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内脏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棘球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肝脏,其次是肺,也可寄生于脾、肾、脑、纵膈、腹盆腔等处,由于幼虫呈囊包状,因而称为棘球蚴或包虫; 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中。包虫病是一种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畜感染以后,一般不易发现,但一旦察觉,人体健康已经受害非常严重,畜群也几乎全部受染。所以,它比许多烈性传染病更具有危害性,造成的损失也更严重,故许多人把包虫病比作“寄生虫癌症”。包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全世界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患包虫病而丧失劳动力和生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更为严重。动物的感染更不计其数。在我国,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北、华北及东北广大牧区,危害相当严重。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棘球绦虫属带科棘球属,其种类较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有4种: ①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寄生于狗、狼小肠内; ②多房 (或泡状) 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寄生于狐、狗、猫小肠内; ③少节棘球绦虫 (E.oligathrus); ④福氏棘球绦虫 (E.vogeli)。后两种绦虫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在我国引起动物及人棘球蚴病的病原只有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其中又以细粒棘球绦虫为多见,两种虫体均为小型绦虫,仅3~4个体节,1.2~7 mm长,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排钩,成节内含一套雌雄同体的生殖器官,寄生于犬、狼、狐狸、猫的小肠中。
1.细粒棘球蚴 细粒棘球蚴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呈囊状,囊内充满液体,大小从几毫米到数十厘米,最大可达50cm,囊液最多可达16 L。囊壁有两层,外层角质层,内层生发层。生发层也叫胚层,能形成生殖能力很强的生发囊 (Brood capsule) 和子囊 (Daughtercyst),子囊可向囊内长出叫内生性子囊,也可向囊外长出叫外生性子囊,子囊还可产生孙囊(Grand daughter cyst)。不管是生发囊、子囊还是孙囊均能产生原头蚴 (Protoscolex),原头蚴的头节与成虫头节相似。在一个棘球蚴囊内所形成的生发囊和原头蚴的数量,变动范围很大。如寄生于猪肝脏的棘球蚴包囊,其大小如鸡蛋大,生发囊的数量可达1万个,每个生发囊内原头蚴的数量由几个到几百个乃至更多。生发囊和原头蚴脱落后,悬浮在棘球蚴囊液中,由于很像细砂粒,故称棘球砂 (Hydatid sand),每毫升囊液内,原头蚴的数量可多达40万个。
细粒棘球蚴随着寄生宿主和器官的不同,其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也发生变异。通常有下列3种:
(1) 兽型棘球蚴 为细粒棘球蚴的最基本类型。形状为一个简单的囊,囊内充满液体,在生发层上有许多生发囊和原头蚴,但不产生子囊。主要寄生于绵羊和猪,人体尤其是少儿也有此类型棘球蚴寄生;
(2)人型棘球蚴 其特征是囊内除有囊液、生发囊和原头蚴外,从其囊壁上向囊内或囊外进一步发育形成子囊,子囊内又可产生孙囊。这类棘球蚴主要寄生于人体,家畜中少见;
(3) 无头型棘球蚴 又称不育囊,在囊内仅有液体,没有生发囊和原头蚴,因此无生殖能力,主要寄生于牛。
2.多房棘球蚴 又称泡球蚴 (Alveococcu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中绦期,由无数很小的囊泡聚集形成,囊泡直径0.1~1mm,有的可达3 mm。多房棘球蚴外观似葡萄串,大小由豌豆到核桃大。囊泡具有胚层和角质层,但角质层不完整。囊泡的增殖主要是外生性的,以芽生的方式向周围组织蔓延浸润,因此其危害不亚于癌症。主要寄生于田鼠等啮齿类和人的肝脏,也可见于牛、猪等动物。
绦虫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如酸碱和一般常用的消毒液——70%酒精、10%甲醛及0.4%来苏儿液等均不能将其杀死。虫卵对低温的耐受力也很强,但在高温和干燥中很快死亡。
【发育史】 棘球绦虫需要2个哺乳动物作为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史。其终末宿主均为肉食动物,如狗、狼、狐狸、猫等。中间宿主的范围广泛,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包括猪、牛、绵羊、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 多房棘球蚴的中间宿主包括田鼠、麝鼠、旅鼠、大沙鼠、小鼠等啮齿类; 牛、绵羊、猪及人类。含卵体节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到体外,中间宿主由于吞食了虫卵而引起感染。虫卵进入胃和小肠后,六钩蚴孵出,钻进肠壁,经静脉管,随血流达肝、肺等其他器官和组织,在此发育为棘球蚴——此生长过程缓慢,经6~12个月。棘球蚴刚开始很小,以后逐渐长大,约需5个月才形成生发囊和原头蚴。含有生发囊和原头蚴的棘球蚴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pH的改变以及胆汁的作用下,原头蚴顶突外翻,感染后4~6周,便在小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在狗体内发育为成虫的时间,细粒棘球绦虫最短约1个月,最长需3个月; 终末宿主吞食含棘球蚴的肝脏而受感染发育为多房棘球绦虫,潜伏期为30~33天,成虫的寿命为3~3.5个月。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羊、牛、猪、骆驼和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对细粒棘球蚴均易感,其中绵羊的感染率最高; 鼠类及人对多房棘球蚴易感,在牛、绵羊和猪的肝脏亦可发现有多房棘球蚴寄生,但不能发育至感染阶段。
2.传染源 有棘球绦虫寄生的狗、狼、狐、猫 (较少见) 等肉食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等染虫肉食动物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经消化道感染。染虫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狗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狗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狗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借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机械散播本病。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人的感染是由于直接与犬或狐狸等接触,致使虫卵沾在手上经口感染; 或因吞食了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水果而引起,也可通过虫卵污染的生活用具而感染。猎人在处理和加工狼或狐狸的皮毛过程中易遭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动物的死亡多发于冬季和春季。本病为世界性分布,但以牧区为多。在我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有报道。
【临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体逐渐增大,对动物和人可引起机械性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不同,出现的临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而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棘球蚴的代谢产物被吸收后,使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和全身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对人的危害尤其明显。
细粒棘球蚴: 绵羊对细粒棘球蚴较敏感,病死率也较高,严重感染者表现为消瘦,被毛逆立,脱毛,咳嗽,倒地不起。牛严重感染细粒棘球蚴者,常见消瘦,衰弱,呼吸困难或轻度咳嗽,剧烈运动时症状加剧。产奶量下降。各种动物都可因囊包破裂而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突然死亡。人患病后,呈慢性经过,常可数年无明显症状,其严重性依寄生部位、棘球蚴的体积和数量而不同,寄生在脑、心、肾时危害最为严重。成虫对犬的致病作用不明显,甚至寄生数千条亦无临诊表现。
多房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的危害远比细粒棘球蚴严重,它的生长特点是弥漫性浸润,形成无数个小囊包,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器官萎缩和功能障碍,如同恶性肿瘤一样; 还可转移到全身各个器官中。
【病理变化】 肝、肺表面凹凸不平,寄生有大量的棘球蚴 (见彩图50、彩图51、彩图52),有时也可在皮下、肌肉、脾、肾、脑、脊椎管、骨、腹水等处发现。严重时可在腹腔见到很多游离的棘球蚴 (见彩图53),附着于肠系膜的棘球蚴 (见彩图54、彩图55)。切开棘球蚴可见有液体流出,将液体沉淀后,除不育囊外,可用肉眼或在解剖显微镜下看到许多生发囊和原头蚴 (即包囊砂); 有时眼观也能见到液体中的子囊,甚至孙囊。另外,也偶然见到钙化的棘球蚴或化脓灶。
【诊断】 仅凭临诊症状很难确诊。目前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诊断。
1.物理学诊断 超声波、X线及同位素扫描等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棘球蚴病的诊断。
2.免疫学诊断 常用皮内试验。该法是1911—1912年由卡松尼 (Casoni) 发明的,故名Casoni试验。其操作简便易行,且敏感性高,是一种速发型过敏反应。诊断液为棘球囊液。该法的缺点是易产生假阳性 (18%~67%),因此只能用以辅助性诊断,现已少用。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对流免疫电泳 (CIEP)、乳胶凝集试验(L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ABC—ELISA等血清学试验,均可用于棘球蚴病的辅助诊断,以ABC—ELISA敏感性最高,DOT—ELISA则因操作简便、观察容易,很适合基层化验室。一般经皮内试验阳性者,应再加2~3项血清学试验。
【防控措施】
1.预防 棘球蚴病的防控在国外一些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措施为:
(1) 对犬类进行定期驱虫,常用的药物有: 吡喹酮,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 mg,口服,疗效可达100%; 氢溴酸槟榔碱,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 mg,口服。
(2)不让犬吃生的家畜内脏,宰杀家畜的内脏和死亡牲畜要无害化处理,防止被犬生吃。(3) 减少养犬数量,在城里禁止养犬,牧区要少养犬。对患棘球绦虫的犬可用吡喹酮等药驱虫,驱虫要在隔离监督下进行,防止排出的虫卵或节片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造成新的传播。
(4) 平时应保持饲料、饮水和畜舍的清洁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与犬等肉食兽有接触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和生活卫生。
2.治疗 对绵羊棘球蚴可用丙硫咪唑治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90 mg,口服,1次/天,连服2天,对原头蚴的杀虫率为82%~100%。吡喹酮的疗效也较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5~30mg。其他动物可参考具体药物的说明。
【公共卫生学】 人可以感染棘球蚴而患病。人患棘球蚴病后可用外科手术治疗,亦可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治疗。预防措施应在流行区以多种方法进行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例如在流行区的学校中,把防治棘球蚴病列入学生卫生常识课的内容,在公共场所和农牧区张贴防治棘球蚴病宣传画,使农牧民及广大居民知道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