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病又称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是利什曼原虫引起,流行于人、犬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吸血昆虫——白蛉传播,以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坏死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的鲁、苏、皖、豫、冀、晋、陕、甘等地广泛流行,病死率高达40%,成为我国人群中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达到基本消灭。
【病原学】 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 (Trypanosomatidae) 利什曼属 (Leishmania)。目前已报道有16个种和亚种具有致病性,其重要致病虫种为: 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a)、杜氏利什曼原虫 (L.donovani)、巴西利什曼原虫 (L.braziliensis)。人和犬利什曼病多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利什曼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点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呈柳叶形,体形狭长,大小为15~20μm×1.5~3.5μm。虫体内有一较大的圆胞核和棒状动基体,动基体在核的前端,并由此伸出一条鞭毛作为运动器官,见于传播者白蛉的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5~3μm×2.5~6.5μm。无鞭毛体多见于感染动物的巨噬细胞内,且常因巨噬细胞破裂而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可散落于细胞上。
在人和犬体内寄生时,利什曼虫体为椭圆形小体,大小为2~4μm×1.5~2μm,俗称利杜体 (Leishman Donovan body或LD body)。寄生于肝、脾、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内,在血液的白细胞中少见。在姬姆萨染色的涂片上,虫体呈深蓝色,核呈深红色。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利什曼原虫最初感染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人只是在偶然情况下遭受感染。
2.传染源 犬是利什曼原虫的天然宿主,是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来源。内脏型利什曼原虫贮藏在家犬体内,再由犬类传给人类,成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3.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是白蛉属 (Phlebotomus)(东半球) 和罗蛉属 (西半球) 的吸血昆虫。主要通过叮咬而传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
【临诊症状】 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潜伏期为3~5个月或更长时间,病犬出现贫血、消瘦和衰弱。有的体温中度升高,有的腹围增大、腹泻。引起的病症可分为皮肤型和内脏型。
1.皮肤型 利什曼原虫病的皮肤型病变常局限在唇、眼睑部、耳壳、四肢、尾部等,可见有黄豆大的脓肿,有时还可见有结节,也可发生脱毛、脂溢、溃疡,溃疡部覆盖有黄褐色痂皮。一般能够自愈。
2. 内脏型 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更为常见,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脱毛、皮脂外溢的鳞屑脱落、结节和溃疡,以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 (眼圈周围脱毛形成特殊的“眼镜”),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嗓音嘶哑、消瘦、中度体温升高、贫血、恶病质和淋巴组织增生等症状,最后死亡。有些病犬出现鼻出血、眼炎和慢性肾功能不良的症状。
【病理变化】
1.皮肤型 皮肤型利什曼病仅引起皮肤病变,不侵害内脏。
2.内脏型 内脏型利什曼病可见动物体严重消瘦,脾、肝和淋巴结肿胀,广泛性的溃烂性皮炎,各种黏膜和浆膜苍白并出现出血性淤斑。一些病例还可能出现肝、脾和肾的淀粉样变性。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 取病变处皮肤的涂片或刮片进行虫体检查; 或通过淋巴结、骨髓穿刺可检出无鞭毛型的利什曼原虫。
防控措施 防范昆虫媒介传播利什曼病,尤其是在白蛉生长旺盛的季节,用药物扑杀白蛉,可在住屋、畜舍、厕所等白蛉易出现的场所喷洒杀虫剂。患利什曼病的动物应采取扑杀销毁处理。
治疗可用锑制剂,如锑波芬、葡萄糖酸锑钠和其他芳香双脒类药物治疗。但由于本病为人畜共患,且已经基本消灭,因此一旦发现新病犬,除了特别珍贵的犬种进行隔离治疗外,对其他品种病犬应予以扑杀,无害化处理。同时使用灭虫药喷洒犬舍,以控制白蛉,消灭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