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存在。犬、猫副伤寒的病原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主要侵害幼龄犬、猫,病的特征为败血症与肠炎。
[病原] 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沙门氏菌属的形态特征,如以周鞭毛运动、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与呈两端钝圆杆状。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液体培养基生长呈均匀混浊;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长成表面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的小菌落。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化特征除具有硫化氢(三糖铁琼脂)阳性、靛基质阴性、VP阴性、MR阳性、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和不发酵乳糖等沙门氏菌属的共性外,其主要特征为: 阿拉伯糖、卫予醇、左旋酒石酸、粘液酸试验为阳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O)抗原为1、4、5、12型,鞭毛(H)抗原为Ⅰ相i,Ⅱ相1、2。本菌具有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可引发机体发热,粘膜出血,中毒性休克以致死亡; 以及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对各种动物和人有致病性。
沙门氏菌能在环境中存活和增殖是本病传播的主要因素。菌对热和大多消毒药很敏感,60℃5分钟可杀死肉类的细菌; 酸、碱、甲醛和石炭酸复合物是常用的消毒药。菌在饲料和尘埃中存活时间较长,在粪便中、皮毛中可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存活更适应。
[流行病学] 病的感染动物十分广泛,病菌分布极广,患病的、带菌的和鼠类寄主都是本病发生流行的疫源,感染犬、猫长期或间歇性地随粪排菌,污染饲料、水、土壤、垫料、用具和环境,并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而同窝新生仔犬、猫的感染源则多是带菌母犬、猫。
仔幼犬、猫易感性最高,多呈急性暴发; 成犬、猫在应激因素作用下也感染,但多呈隐性带菌,少数也会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与卫生条件低下、阴雨潮湿、环境污秽、饥饿和长途运输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基本上是仔幼犬、猫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患病仔幼犬、猫多呈菌血症和毒血症(内毒素),出现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减低乃至废绝,体温升高到40~41℃,虚弱,继而表现腹痛和剧烈腹泻,排出带有粘膜的血样稀粪,有恶臭味,严重脱水。有的甚至出现休克,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年龄稍大的幼龄病例,多表现胃肠炎病状,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初期体温升高到40℃以上,随后出现腹泻,粪便初呈稀薄水样后转为粘液状,严重的粪内混有血迹,数天后严重脱水,可发生死亡。也有的出现呼吸困难等肺炎症状或抽搐等神经症状。成年病例呈慢性经过,表现顽固性腹泻,逐渐消瘦,或有间歇发热。
无论患病犬、猫,隐性感染犬、猫和康复犬、猫均带菌排菌,长的达数周甚至数月。
[剖检变化] 最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能见不到病变。病程稍长的可见到尸体消瘦,脱水,粘膜苍白;肝、脾、肾等实质器官有出血点(斑),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散在坏死灶,肺水肿有硬感; 明显的粘液性、出血性肠炎变化主要在小肠后段、盲肠和结肠,肠内容物含有粘液、脱落的肠粘膜呈稀薄状,重的混有血液,肠粘膜出血、坏死,肠粘膜有大面积脱落;肠系膜及周围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多汁。
[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易与犬细小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和大肠杆菌病等混淆。根据流行特点,临床与剖检特征只能获得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料采取与实验室检查程序 在无菌操作下采取血液(或心血)、粪便、肠内容物、肝、脾、肺、淋巴结等病料。通常要选择濒死或刚死不久的病例采取新鲜的病料,未经治疗的亚急性病例更理想。实验室检查程序见图3-3-6。
(2)粪便细胞检查 取粪便样品做白细胞数检查,若见有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加,则表明为沙门氏菌性肠炎或其他细菌性肠炎,否则可能是病毒性肠炎。
(3)血液细胞检查 取血液样品做细胞数检查,若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且可在白细胞内见到沙门氏菌则表明为副伤寒。
图3-3-6 副伤寒实验室检查程序
(4)涂片镜检 取发热期血液、肝、脾等病料或纯培养物做涂(抹)片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的直杆菌。
(5)增菌培养 取粪便、肠内容物或污染病料接种亮绿-胱氨酸-亚硒酸钠肉汤(或亮绿-胆盐-四磺酸钠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后,再接种在脱氧胆酸钠—枸橼酸琼脂等选择培养基上以获得纯培养。
(6)分离培养 取肝、脾、淋巴结、心血等病料或增菌培养物接种SS琼脂、亚硫酸钠琼脂(BSA37℃琼脂)和麦糠凯琼脂37℃培养24~48小时,在SS琼脂上长成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呈无色小菌落。
(7)生化试验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为: 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卫矛醇,不发酵乳糖、蔗糖,不利用尿素,不液化明胶,赖氨酸脱羧酶反应阳性,β-半乳糖苷酶反应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阳性。
(8)血清型定型 取分离的纯菌液(抗体)与标准定型血清做凝集试验进行定型。常见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为O1、O4、O5和O12,其抗原性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敏感性。
(9)血清学检查 采取血液分离血清做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以诊断沙门氏菌感染,但本法对带菌动物的特异性低。
[治疗]
(1)发现病犬、猫立即隔离,给予精心护理和治疗。喂给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
(2)对脱水又无呕吐的病例可以经口服(灌)等渗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也可静脉补液以缓解失水;
(3)对心功能衰弱者可肌肉注射0.5%强而心,仔幼犬、猫0.5~1.0ml,成犬、猫1~2ml。
(4)出现便血的病例,可口服安络血5~10mg,每天2~4次。以上均为对症治疗,可较好地缓解病情。
(5)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是抗菌药物治疗,常用甲氧苄氨嘧啶,按每千克体重0.004~0.008g,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或磺胺嘧啶)0.02~0.04g,分2次喂服,连用5~7天; 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口服新霉素(片)6~10mg,每日1次,连服5~7天。
[预防措施] 重点在于认真做好日常的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坚持每天的环境、圈舍、笼器具、食具等的清扫、清洗工作,在温暖季节要用水冲洗场地;并定期进行消毒、灭鼠、杀虫。
(2)饲料或食物,特别是动物性饲料应煮熟后再喂。
(3)对可疑病犬、猫和痊愈带菌犬、猫要坚持隔离饲养,不得混群散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