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六、大肠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大肠杆菌病是人和温血动物的常见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病原为大肠埃希氏菌,病的特征为败血症与腹泻,在犬、猫主要侵害仔幼犬,且往往与犬瘟热、病毒性肠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从而增加死亡率。

[病原] 大肠埃希氏菌又称大肠杆菌,是所有温血动物肠道后段的常在菌,在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肠道中的带菌量远比草食动物多,部分菌株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端钝圆,有的近似球杆状,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运动或不运动,多数菌株有荚膜,有些菌株表面有一种具有毒力因子的黏附性纤毛。属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液体培养基内呈均匀浑浊,管底常有絮状沉淀,有特殊粪臭味;在营养琼脂上长成光滑形菌落 (S),呈光滑、微隆起、灰白色、湿润状、菌落易分散于盐水中; 在血液琼脂上一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 在麦康凯琼脂上呈红色菌落。

本菌的生化特性为: 氧化酶阳性反应,能发酵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靛基质MR反应阴性,不产生脲素酶,不利用丙二酸钠,不液化明胶。

本菌抗原由O (菌体)、K (荚膜) 和H (鞭毛) 三部分组成,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粘多糖和O抗原多糖侧链组成,具有抗原特异性,迄今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菌株已超过170个; K抗原存在于菌细胞荚膜中,是一种对热不稳定的多糖抗原,有一定的免疫活性; H抗原属鞭毛抗原,是一种蛋白质,不耐热,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些疾病的特定病原菌,也可引起机会性感染。根据其致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等,其中后者是人畜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且已发现有定居因子、内毒素和外毒素等3种致病因子。

本菌对外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中等,对物理和化学因素较敏感,55℃ 1小时或60℃ 20分钟可杀死。在犬舍内,大肠杆菌在污水、粪便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本菌对石炭酸和甲醛高度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仔幼犬和猫,成年犬和成年猫很少发生。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要比北方地区高。几乎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品种上的差别,但与气温、卫生条件密切相关。病犬与带菌犬自粪便排菌,广泛地污染了环境 (犬舍、场地、用具和空气)、饲料、饮水和垫料,从而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仔犬主要经污染的产房 (室、窝) 传染发病,且多呈窝发。

本病的发生、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种应激因素的干扰,这对仔幼犬、猫的致病作用更大。诸如潮湿、污秽、粪尿蓄积、卫生状况低下及饲养管理不善导致抗病力下降等都是诱发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在产仔季节的新生仔发病多,新引进的仔幼犬、猫和初产仔最为严重。

[症状] 新生仔潜伏期短的10多个小时,一般为1~2日。多突然发病死亡,有的出现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萎靡,吮乳停止,排出黄白色混有气泡的稀粪,有腥臭气味,很快昏迷死亡。幼犬病例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约3~4日。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乃至废绝,体温升高到40~41℃,出现呕吐,随后发生剧烈腹泻,粪便初呈黄绿色、污灰色乃至混有气泡,最后混有血液甚至呈水样。有的病例发生抽搐、痉挛等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 尸体污秽不洁,消瘦。实质器官主要出现出血性败血症变化,肝脏充血、肿大,有的有出血点; 脾脏肿大、出血; 特征性的病变是胃肠道卡他性炎症和出血性肠炎变化,尤以大肠段为重,肠管菲薄,膨满似红肠,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呈血水样,肠黏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类症鉴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方能作出确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如下。

(1) 病料采取与检查程序。采取未经任何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型濒死或刚死不久病犬的肠内容物、肝、脾、血液等病料,病料采取应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实验室检查程序如图3-3-8。

图3-3-8 大肠杆菌病实验室检查程序

(2) 涂片镜检。取病料组织或培养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阴性短小杆菌。

(3) 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麦康凯琼脂、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37℃培养后可见到在麦康凯琼脂呈红色、在普通琼脂上呈半透明露珠状菌落和在普通肉汤呈均匀浑浊; 有些菌株在血液琼脂上形成溶血圈。

(4) 生化试验。常用微量生化管进行,本菌能发酵乳糖、葡萄糖,产酸产气; 不分解蔗糖,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VP与MR阴性。

(5) 动物接种。取培养24小时的纯培养物接种小鼠、家兔,可发病死亡,并可做进一步的涂片镜检以判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6) 血清型定型。取分离菌株菌液与大肠杆菌标准定型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以鉴定血清型。

[治疗] 有效的治疗办法是光源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①取异源 (牛、羊) 抗病血清200ml,加入新霉素50万u、维生素B122000μg,维生素B130~40mg和青霉素50万u制成合剂,仔幼犬病例皮下注射0.5~2ml,必要时隔1周重复数次;②庆大霉素,皮下注射20mg,每日2次,连用3~5日。

[预防] 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在于做好日常的防疫、卫生、消毒工作,特别是产室 (窝)的卫生消毒工作必须彻底; 尽早使新生仔吃到初乳,最好使全部仔都能吃到; 在常发场(群),于流行季节和产仔季节也可用异源动物抗病血清做被动免疫,然后再用多价灭活疫苗做预防注射。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