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牛、马、猪、犬、猫、鹿和人的共患性疾病。犬感染后的病征为组织增生成瘤状肿、胸腔脓性炎症和脓肿。猫很少发生。
[病原] 放线菌介于真菌与细菌之间,近似丝状原核微生物。牛放线菌呈多形态,且随生存环境而变化,在组织中成肉眼可见的小菌块,色似硫磺而称为“硫磺颗粒” ; 或似是一个缠结的菌团,中央由纤细而密集的分枝菌组成。革兰氏染色中央呈阳性,而周边呈阴性; 当颗粒压碎后染色镜检,菌体呈菊花状与多形性,菌丝末端膨大,向四周放射排列。不形成芽胞,无运动性,非抗酸性。
本菌为兼性厌氧,在10%~20%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茂盛。在血清琼脂高层穿刺时,可见沿穿刺线稍下部出现结节样生长,而上部与表面不生长。在脑心浸液琼脂上培养18~24小时,可见细小、圆形、平整、表面呈颗粒或平整、柔软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内长成混浊、管底有沉淀,振摇后沉淀不破碎,有时呈粘稠样或颗粒样生长。
本菌能缓慢地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蔗糖和杨苷,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鼠李糖、木胶糖和葡糖。本菌分A、B、C 3型。菌在自然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广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常寄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内。一般消毒药可杀死,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
[流行病学] 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污染的土壤、饲料、饮水、空气和环境都可成为疫源,主要经皮肤、粘膜损伤和吸入污染尘埃等途径感染。若侵入伤口而局部发生炎性坏死,菌大量繁殖则易引发全身性感染。各种年龄犬、猫均易感,但不能直接传染给人。
[临床症状] 皮肤型病例,多发生在四肢、后腹部及尾部出现蜂窝织炎、脓肿和溃疡结节,有的发展成瘘管,流出恶臭的红棕色或黄色分泌物。胸型病例在犬较多见,主要由吸入感染,主要出现胸部炎症病状,如咳嗽、呼吸迫促甚至困难,有的发热、消瘦,有鼻液流出。骨髓型病例见于犬、猫,可见到全身性病状,有的出现脑炎症状。
[诊断] 本病较易诊断,主要与诺卡氏病相区别,有赖于实验室检查。标本最好是从病料中洗涤出的硫磺样颗料。
(1)涂片镜检 取脓汁、渗出物和病变组织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特殊的阳性形态,以此与诺卡氏菌区别。
(2)分离培养 取脓汁、渗出物、病变组织接种血液琼脂、葡萄糖琼脂,在10%~20%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可见到细小、圆形、乳白色的菌落。
(3)动物接种 取病料腹腔接种豚鼠、家兔,经3~4周后扑杀剖检,可见到特征性的大网膜上灰白色的外有包膜的结节,内含大量放线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极易成功。
[治疗] 皮肤型病例可采用外科手术与长期抗生素联合疗法,治愈率约80%以上; 胸型等全身性病例,可用抗生素治疗,治愈率均在50%以下。常用青霉素做大剂量、长时间治疗,每天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万~20万u,疗程2~3个月。此外,四环素、林肯霉素等也有一定疗效。
[预防措施] 只能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发生,重点应是加强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尽可能清除环境中的病原; 以及防止创伤的发生和及时处理伤口,诸如清除芒刺、笼舍内的金属刺和防止发情季节的争斗等。